APP下载

有限的客观

2016-11-10蒯乐昊

南方人物周刊 2016年33期
关键词:处女杂技演员偏颇

蒯乐昊

我们坐在向京的工作室一楼,一边喝着清火的绿豆汤,一边起劲地聊她的新展览,她说着话,甚至给我念着策展人的文章,但眼睛始终盯着一只嗡嗡舞动的苍蝇。最后,她忍无可忍地站了起来,“不行,我得把这个苍蝇打了!”

身为人物记者,把人作为职业研究的对象,从业经年,有时也会练就一些相面识人的能力,虽然未免囿于经验,但出于概率,倒也常常应验。我马上问她:你是不是有点强迫症?

她说当然有,并马上给我举出很多例证。但写艺术家的困扰在于,艺术常常是主观的,对艺术家的评价也难以客观。我曾经试着对张三谈李四、对李四谈王五,对王五再谈张三,得到的结论常常各不相同,甚至互相矛盾。那些在商业报道里的多信源彼此印证的方法,在艺术评论领域失效概率极高。最后,破罐子破摔,在得到一个最大公约数之后,干脆用自己的主观视角,与其别人偏颇,不如我自己偏颇。这当然不是一个好方法,但我暂时也没有找到更加优越的替代方案。

向京身上有一种叙事性,这种叙事能力,来自她对文学、电影和诗歌的热爱,但同时也是一种天赋,她在他人身上抽取特征的能力,这成为她雕塑创作的基础。她向我模仿某位美术馆的馆长,我差点笑喷,她学得太像了,从口音,到手势。她的创作很少使用模特儿,比如她做杂技题材。相似的题材喻红也画过,喻红会去杂技团,拍摄正在表演的杂技演员,而向京却是闭门造车。她的杂技演员动作并不合理,但却是她所追求的那种扭曲和异形。这似乎是创作的两条不同路径,一种来自真实,另一种来自被抽象过的真实。

向京告诉我,她有个好朋友,是出了名的大美妞,又高又瘦,皮肤很白,还是个平胸。向京做了一个雕塑,一个女的,大胸耷拉着,用手在抠自己的脸,一双眼睛大而惊恐,表情也有点扭曲,“做得奇丑无比”。她的美女朋友走进工作室,看了一眼,然后倒抽了一口凉气,“天哪,你这做的是我!”

“都做得这么丑了你还能看得出来?”

“你做到我的魂儿里去了。”

被丑化至此,友谊的小船倒也没有翻掉,美女反而还很惊喜。原型对创作的意义,有时候是出于想象。比如她做《白色的处女》,如果要说有其原型,那原型是《百年孤独》里的梅雷黛丝,那个一生都是处女的美人儿,她不爱穿复杂的衣服,把麻袋剪开几个口子直接套在身上,觉得头发碍事,干脆就直接剃成光头,对自己的美毫不自知。但每个看到她的人都爱上她,男人为了偷看她洗澡,从窗户上摔下来死了,而她懵懂茫然。这个纯洁的处女,几乎是一个非人间的存在,有一天跟她的姨妈在晒太阳时,突然脸色苍白说我要走了,然后直接就升天了。

向京因此想做一个特别年轻、特别有诱惑力的女性身体,这个身体是低顺的、自我关闭的、有拒绝感的。她做了很多遍,始终不对,都不满意,直到最后一天,石膏要翻制了,她突然一大早跑过去,重新捏了一张脸。“真是天助我也!就像冥冥之中,有一只手点了一下,把我激动的呀,我要的就是这张脸!”彼时正是清晨,惊喜无人分享,向京窜出工作室,随便在街上拦了一个认识的人,“快过来过来,你看这个脸!”

写人物常常也有同样的感觉,恨不能像基督教里最常见的那个创作题材一样高呼:“看哪,这个人!”无论你怎么试图真实,无论你怎样占有资料,在你动笔的那一刻,你已经陷入了主观。

猜你喜欢

处女杂技演员偏颇
秦俑里的杂技演员
杂技演员星星狐
家乡的处女泉
“效力”盲区VS尺度偏颇——浅析多元情绪下舆情处置的能力困境
浅析主持人的主持方式与“接地气”类节目的融合
你有奇怪的超能力吗?
处女脸
她不是处女,我心结难开
成对的杂技演员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