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戒毒引领新生路

2016-11-09侯劲松

民主与法制 2016年25期
关键词:戒毒所戒毒上海市

侯劲松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每一名成功戒毒女性背后是一个个家庭重绽幸福的笑容。二十多年来,上万女性在上海女子戒毒所戒毒,也在这里走向新生,她们有的组建了美满的家庭,生育了可爱的宝宝;有的开创了新的事业,重新定位人生的航道;有的不仅自己坚持戒毒十多年,还积极帮助其他戒毒人员,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知名的禁毒志愿者。

3年戒断率保持在27%以上

“戒毒工作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我们具有警察、医生、教师、心灵导师等多种身份,从事戒毒工作是行善之举、从警之责、为民之安。”这是上海市戒毒管理局每位民警坚信的理念。

戒毒人员首先是违法者,其次是病人,同时也是受害者。上海市戒毒管理局立足“强制”和“隔离”特点,体现法律赋予的“戒毒”和“管理”属性。

6月22日,记者走进了上海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这里有1000多名女性戒毒人员,年龄最大的58岁,最小的才刚成年。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目前,上海司法行政戒毒系统设立五个强制隔离戒毒所,将戒毒过程分为生理脱毒期、身心康复期、回归适应期三个不同阶段,设立与三期对应的管理场所,在对戒毒人员脱毒治疗的基础上,依法开展分类管理、分期管理和分级管理,实现戒毒人员在三个期和对应管理区域的科学流程。

在记者与戒毒人员晓芳聊天时,得知她小时候成绩较优异,在读初三时父亲被查出胰腺癌晚期,三个月后抢救无效去世。家里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家中积蓄也因为父亲治病而所剩无几。从那时开始,晓芳上学时精力无法集中,成绩开始一落千丈,考上普通高中,她性格开始变得孤僻沉闷,就连母亲也无法走进其内心,那些劝说反倒使晓芳反感,高二因逃课受到学校退学处理。

后在舅舅的说服下,她进入职校学习美容美发专业。因为寄宿,进入职校的晓芳更加不受约束,认识一群朋友后开始结伴逃课。在娱乐场玩乐时认识了初恋男友,被家中发现,让其结业并与男友断绝关系。

她离开学校后进入舅舅开的美容中心上班,不久之后认识了同样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男友小强。小强家庭条件不好,家人反对两人在一起,后因晓芳怀孕,家人才同意两人结婚。婚后家庭幸福美满,丈夫在外做生意,她辞去工作在家照顾儿子。随着丈夫生意越做越好,应酬越来越多,晓芳开始怀疑丈夫有外遇,夫妻开始发生争吵。

2012年12月,在和丈夫争吵过后,晓芳外出散心时遇见一女友,在女友的教唆下开始吸毒,甚至发展到以贩养吸。2013年8月她因贩毒被判处拘役六个月,2014年5月因吸毒被处以行政拘留5日,并责令社区戒毒,2014年11月再次因吸毒被处强制隔离戒毒两年。

上海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针对晓芳这类吸毒人员的情况,根据戒毒工作阶段性和戒毒工作差异性特点,重点是开展好集中脱毒教育、分类戒治康复和回归指导训练。其中集中脱毒教育在女子戒毒所和高境戒毒所,负责生理脱毒期的戒断治疗,体现教育戒治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分类戒治康复依据性别、年龄、吸毒种类、身体健康状况等实际,进行分别管理和分期戒治,体现戒毒工作的针对性和阶段性。回归指导训练通过职业技术培训、社会帮教和康复训练等专业训练,帮助戒毒人员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建立后续照管“无缝对接”机制,不断巩固提升戒治质量。

戒毒所还积极推进所务公开“116”(1个公开索引库、1个公开内容体系、6个公开平台)架构,每年开展执法问卷调查,对出所人员开展谈话,摸实情、听真话,主动接受各方监督。

上海市戒毒管理局副局长宋卫东向记者介绍,近年来,上海市戒毒管理局不断提高戒毒工作水平和质量,帮助戒毒人员戒断毒瘾、融入社会,取得了初步成效。连续多年的跟踪回访数据显示,已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回归社会人员3年戒断率保持在27%以上。在努力提升教育戒治质量的同时,实现全局连续11年安全稳定无事故。上海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保持安全32年无事故,为上海禁毒战争和社会安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学化戒毒推动戒毒工作新突破

戒毒人员小美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母亲在铁路部门上班,父亲看到了改革开放的商机,下海经商并且生意做得很大。和同龄孩童相比,她的生活要优越的多。家里只有她一个小孩儿,自小父母就对她尤为疼爱。

由于她从小就比较乖巧,成绩也比较优秀,父母便送她去日本留学。踏上异国他乡土地的她感觉很新奇,生活处处都是不同的景物。可是没有过多久,这种新鲜感就被孤独和寂寞所代替。由于语言问题,她除了学校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在学校里,小美结识了很多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业余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

由于她长得比较漂亮,在日本留学期间追求她的男生也不在少数。每到节日的时候,她经常能收到男生送的小礼物和鲜花,身边的很多女同学都很羡慕她。后来,母亲不放心她一个人在日本读书,扔下上海的一切,来到日本“陪读”。她母亲的朋友在日本做生意,他们有着不错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他们的儿子在一次聚会中对小美一见钟情,在双方父母的撮合下,两人便开始了交往,不久后两人还订了婚。

按照这种人生轨迹走下去,她会有一个很光明的未来——有一份安稳、高薪的工作,找一个疼爱她的老公,生一个可爱的宝宝,过着舒适的生活。但是,人生没有固定的剧本,没有那么多的如果和假如,在某一天命运的齿轮就这样毫无预兆地产生了偏差。

一次在和朋友去酒吧玩的时候,她意外接触到了摇头丸。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服用了摇头丸,感觉异常兴奋,慢慢地痴迷上了这种感觉。后来,母亲知道了这件事情,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且对她严加看管。在母亲的监督下,她有所收敛。由于意志力不够坚定,她还是在偷偷地继续吸食毒品,不久后还与朋友一起吸食冰毒。父母知道她仍然在吸毒后,非常伤心,母亲的身体也变得很差,一夜之间苍老了不少。一天,男朋友家举行了一个很重要的家宴,邀请她去参加,那时她正在吸毒并不想去,还和男朋友大吵了一架。自此之后,她和男朋友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后来取消了婚约。她也因为吸食毒品被发现,而被遣送回国。

她因吸毒进了戒毒所,经过一段时间脱毒期和身心康复期治疗后,戒毒所民警对她的评价是:1.自制力提高,戒毒意志坚定。对自己的要求有所提高,已经较为适应戒毒所内的戒治生活,并且对自己能够戒除毒瘾有了一定的信心。2.生活态度较为积极。现在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日常的生活,保持一个较为平和的心态,性格较为开朗,乐于和其他学员进行交流和沟通。3.对毒品的危害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法律意识有所增强。现在对毒品给自己、给家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并且对吸毒的违法性有所认识。

国际公认吸毒成瘾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病,戒毒难就难在心瘾难戒。在怎么戒毒上下功夫,以此回应社会公众对毒能不能戒的关注。上海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用好“三大手段”,即教育矫治、戒毒医疗、康复训练。运用教育手段,传授防毒拒毒知识和就业技能。为了让她们以后能回归社会,并且有一技之长,戒毒所十分注重进行职业培训,年均参训率在90%以上,获得职业技术证书率超95%。戒毒所运用医疗手段,治疗吸毒引发的慢性病、传染病和精神疾病,戒毒所和属地医院全部建立“绿色通道”。戒毒所运用康复手段,重视改善她们身心素质,具有上海戒毒工作特色的“3+2+1”(“3”是指太极康复操、健心操、广播体操三操,“2”是指戒毒人员在戒毒康复期间掌握两种运动技能,“1”是指每天一小时户外训练活动)康复训练体系形成。

在诊断评估中心,记者看到戒毒人员坐在一台电脑前,额头、手指、腰部都固定上检测仪器,她的脑电波、心率、呼吸等数据都显示在屏幕上。紧接着,民警播放了毒品的照片和种种典型的吸毒场景,仪器自动记录其心率等反应。据民警介绍,通过这台生物反馈仪进行受测者前后数据对比,就可以评估其拒绝毒瘾的能力。而每个进入到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的人员在不同阶段都要经过该测试。在体能康复测试室,戒毒人员通过“国民体能测试仪”可以测试出平衡度、力量、协调性和柔韧性等。测试之后,软件会自动生成体能评估报告,还会开出相应的“处方”,让民警和戒毒人员都做到有据可依。

二楼的活动室里,十几名戒毒人员手捧曲谱,跟随音乐伴奏,轻声歌唱。晓芳对记者说,她们每天的生活作息比较固定,6时左右起床,全天要做康复训练、心理调适,有时阅读,还有固定的看电视时间。记者在宿舍区看见,每个房间内,都摆放了8张上下铺的床位,刷牙缸、脸盆等整齐排放。床铺上被子折叠得有棱有角。戒毒所民警说,对戒毒人员来说,整齐划一的生活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上海市戒毒管理局不断加强科学探索,通过对最近二年延期解除和因精神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住院治疗戒毒人员的认知神经数据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发现这些人与正常戒毒人员相比较,有明显的认知神经损伤。为此,上海市戒毒管理局在认知神经功能康复上开展研究,被列为全国司法行政戒毒系统优势项目。上海在生物反馈技术、合成毒品成瘾人员康复等研究方面,率先迈出了第一步。开发的穴位手指康复操取得国家知识产权登记,研发的步态平衡训练测试仪正在申请国家专利。目前,正在探索处方式体能康复、功能修复为一体的绿色戒毒方式。

社会化矫治形成戒毒工作一体化新格局

体制机制是戒毒工作的源头驱动,上海市戒毒管理局引入现代警务理念,构建戒毒现代警务机制,以规范化、信息化、集约化为目标,形成戒毒人员矫治、戒毒康复、社会化等12大项、47子项机制清单,建设戒毒执法标准化体系,确保戒毒工作运行在依法、规范的轨道上。围绕体现戒毒人员三重属性和戒毒特色,设立诊断评估中心、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康复训练中心、卫生所(保健站)和警卫大队五大一线功能部门。大队设置管理、教育、康复、习艺4个警务组,推进民警岗位分工,拓展职业成长平台。

多年来,上海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强化精神引领和职业理想教育,强化以教师、心理咨询师、体能康复师、医师、膳食营养师为主体的“五师”专业人才建设,形成了“忠诚、奉献、团结、凝聚、坚韧、争优”的女所精神、“事事认真、时时用心、处处尽心”的女所作风,建成了一支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专业戒毒队伍。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等荣誉称号,四次荣立全国司法行政系统集体一等功。

“一朝吸毒,终身戒毒”是戒毒人员的显著特点。上海市戒毒管理局一方面在隔离的环境内,矫正吸毒恶习,教授防毒技巧,培养拒毒习惯;另一方面主动向外辐射,为巩固戒毒争取社会支持,努力把戒毒做成一项社会工程。

与公安机关对接动态管控,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等合作共建,与民政、人社部门衔接帮扶和就业扶持,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院所组建专家团队开展课题项目合作,打通戒毒综合管理、帮扶救助和治疗康复通道。定期举办家属培训班交流观摩活动,受到各所及戒毒人员家属欢迎。

上海市戒毒管理局还组织禁毒宣讲团,深入学校、社区,民警开展戒毒宣传,戒毒人员现身说法,每年定期跟踪回访千余人,主动把戒毒成效向社会延伸。

2014年2月,上海市戒毒管理局启动了指导支持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试点,通过戒毒民警专业力量的延伸和下沉,巩固不同阶段的工作成果,保持戒毒康复人员的良好操守。今年5月,上海市戒毒管理局戒毒康复中心正式接收自愿戒毒人员,目标是把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和自愿戒毒四种戒毒措施整合起来,形成前后延伸、体系完备的戒毒工作一体化链条,整体提升戒毒工作水平和质量。

宋卫东表示,近年来新型毒品吸食比例不断上升,已达83%。作为执法者和专业的禁毒工作者,我们肩负着严格执行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重任,也承载着社会、戒毒人员及其家庭的深切期望,我们坚信“毒能戒,毒必戒”。 责任编辑:王健

《请您断案》答案

法院认为,“抱约”协议系1987年6月7日签订,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系1992年颁布施行,在该法颁布前,法律并无禁止直系血亲之间建立收养关系,在收养法施行前发生的收养关系,应当适用当时的有关法律规定,且当时签订“抱约”协议是艾玉生的主观意愿和真实意思表示,艾民、厉琳对该协议的真实性也予以认可,且协议有生产队队长及村民委员会签名盖章,故“抱约”协议有效,收养关系成立,同时艾民、厉琳与艾玉生的权利义务因收养关系而消除。

但综合全案,艾玉生在无法定抚养义务的情况下帮助艾民、厉琳解决进藏户口、补贴厉琳上学时的生活费,给予了艾民、厉琳一定的帮扶。鉴于艾玉生现生活困难,加之双方之间的血缘关系,艾民、厉琳也应给予艾玉生生活上的帮扶,这既符合社会道德,也合乎人伦,遂酌情确定由艾民、厉琳每人每月给予艾玉生350元的帮扶。

猜你喜欢

戒毒所戒毒上海市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音乐治疗戒毒的有效性研究——以海南省三亚强制隔离戒毒所为例
心系戒毒事业 情注灵魂救赎——佳木斯市强制隔离戒毒所
厄瓜多尔一戒毒所发生火灾致18人遇难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浅谈戒毒康复爱心基金在戒毒康复工作中的应用
上海市制冷学会四专“双·阳”行
女子戒毒所中的新生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自首现象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