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美国银行业发展新趋势
2016-11-09金昱
金昱
从美国四大银行最新披露的2016年上半年经营业绩看,受营业收入下滑和资产质量恶化等因素影响,上半年四行整体经营结果差强人意。然而,四大行第二季度业绩普遍好于市场预期,与今年第一季度相比呈现改善势头,资产负债规模、收入结构、资产质量等方面出现值得关注的新趋势。
美国四大行2016年上半年经营业绩滑坡明显
营业收入同比下滑明显,非利息收入成主要影响因素。2016年上半年,美国四大银行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673亿美元,同比下降2.5%。其中,花旗集团和美国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出现大幅下降,摩根大通小幅下降,而富国银行是唯一一家营业收入同比显著增长的银行(见表1)。
从营业收入分项看,四行净利息收入表现存在一定差异。摩根大通和富国银行同比实现了较高增速,并成为两行营业收入表现的主要支持力量。而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净利息收入同比却出现显著下降。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各行净息差和生息资产规模的不同变化趋势。
摩根大通依靠交易投资类资产利息收益率的逆市提升,上半年NIM同比大幅提升20bps,完全抵消了业务结构调整带来的生息资产规模收缩影响,为净利息收入的增长提供了强大支撑。
富国银行则主要依靠生息资产规模的扩张来实现净利息收入的增长。该行2016年上半年生息资产日均余额较上年同期增长了8%,尽管这种强扩张战略也带来了负债付息率的上升,导致该行NIM同比下行8bps,但仍不影响净利息收入的增长。
美国银行由于债券投资资产的收益率大幅下滑超过130bps,拖累NIM同比大幅下降23bps。尽管该行生息资产平均余额同比增长了2.8%,仍无法改变净利息收入显著收缩的结果。
花旗集团的净利息收入则同时受到NIM和生息资产规模两方面的不利影响。由于贷款收益率的下行,该行2016年上半年NIM同比下降了7bps。与此同时,加速处置非核心资产,令该行生息资产日均余额同比下降2.8%(见表2)。
而在非利息收入方面,2016年上半年四行普遍出现同比大幅下降,成为影响营业收入表现的主要因素之一。影响各行非利息收入表现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是各行加速非核心资产处置,其中涉及大量的投资交易类业务以及按揭贷款服务等重要的手续费佣金收入来源。
二是2015年以来欧元、英镑、加元等主要非美元货币大幅贬值,导致各行海外业务收入遭受较大规模的汇兑损失,而这些海外业务收入更多表现为各类非息收入。
三是受全球经济复苏缓慢,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影响,银行金融市场相关业务受到业务需求下降和业务风险上升的双重影响。
营业费用同比下降,经营管理集约化成效显现。2016年上半年,四行营业费用除富国银行同比有小幅上升外,其他各行同比均有所下降。这主要得益于金融危机以来各行持续推进的各项成本管理措施和经营管理模式的集约化改革。通过组织管理架构精简,裁撤低效网点,推进经营渠道和管理模式的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改革薪酬激励机制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美国主要银行逐步重构经营管理的成本基础,目前其积极作用已开始显现,营业费用的下降成为2016年上半年经营业绩的重要支持因素。
营业费用的有效控制有助于四行保持成本收入比的相对稳定。2016年上半年,除美国银行成本收入比仍超过70%外,其他三行均控制在60%以下。
拨备计提大幅上升,拖累整体盈利水平。受国际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影响,相关行业贷款质量劣变压力显著增大,美国银行业被迫加大了贷款拨备计提的力度。2016年上半年,富国银行、摩根大通、美国银行拨备计提规模同比分别增长了144%、68%和33%。
拨备计提的大幅上升显著影响了银行的盈利水平。2016年上半年,摩根大通和富国银行拨备前利润同比分别增长了8.9%和11.0%,而净利润反而同比下降了4.0%和5.0%。而美国银行拨备前利润同比下降11.3%,净利润同比降幅扩大至16.0%。花旗集团拨备水平同比略有下降,但由于绝对水平较高,且拨备降幅显著低于营业收入的降幅,因此净利润同比降幅达到22.2%,比拨备前利润降幅高出近5个百分点(见表3)。
资产负债规模恢复增长,信贷需求现回暖势头。2016年6月末,四大行总资产规模合计达到8.36万亿美元,较2015年末增长4.3%。摩根大通、花旗集团、富国银行上半年资产规模增速均接近或超过5%,显示各行2015年第二季度开始的业务规模收缩战略暂告段落。
上半年四行存贷款业务规模稳健增长,其中客户贷款余额平均增长3.6%,包括工商业贷款、房地产按揭贷款、零售贷款等需求均呈现复苏势头。客户存款规模平均增长3.7%,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增长更为显著,显示两行追求更稳定资金来源的战略导向。
在资产规模扩张的同时,四行所有者权益也保持了同步增长势头,上半年平均增速与总资产持平(见表4)。
不良贷款余额上升,资产质量拐点显现。2016年上半年,受能源、资源类企业盈利下降,信用状况恶化趋势影响,美国四大行中,除美国银行外,其他三行不良贷款余额均整体出现触底反弹。不良贷款率方面,花旗集团和摩根大通较2015年末水平有所反弹。拨备覆盖率方面,花旗集团较2015年末降幅明显,摩根大通和富国银行也有所下降,显示各行已开始动用贷款拨备,以减轻不良贷款上升对经营业绩的影响(见表5)。
从不良贷款余额的分项情况看,2016年上半年四行公司类不良贷款余额普遍上升,其中摩根大通增幅超过100%,富国银行增幅超过80%,美国银行增幅超过50%,显示出不利的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对银行资产质量造成的巨大压力。与此同时,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富国银行零售不良贷款余额仍呈下降趋势,但其下降速度已明显趋缓,而花旗集团零售不良贷款余额已由降转升。这表明四大行零售贷款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其对整体资产质量恶化的缓冲作用将显著弱化。
资本充足率稳步提升,经营发展更趋稳健。截至2016年6月末,美国四大银行普通股一级资本充足率全面高于10%,资本充足率也都保持在15%以上。与2015年末相比,花旗集团、美国银行、摩根大通各项资本充足率指标均持续提升;富国银行普通股一级资本充足率较2015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但仍然达标(见表6)。随着新资本监管标准全面实施的期限日益临近,四大行业普遍选择了更加稳健的资本管理策略,提高对新监管政策环境的适应性。
美国四大行2016年第二季度经营状况环比呈现向好势头
尽管四大行2016年上半年总体盈利情况和资产质量表现差强人意,但若按季度经营业绩分析,则四行主要受第一季度糟糕的业绩拖累,而第二季度各行的经营状况普遍高于市场预期,已经出现了一些向好趋势。
营业收入下行势头趋缓,部分银行二季度环比强势反弹。从同比数据看,四大行2016年第二季度营业收入表现普遍好于第一季度。其中,摩根大通和富国银行第二季度营业收入同比正增长,美国银行和花旗集团同比降幅也有所收窄。而从环比数据看,摩根大通、美国银行第二季度营业收入均较第一季度有较大幅度提升,而花旗集团和富国银行则基本持平,恶化趋势已得到遏制。
分项收入情况,四行净利息收入季度环比基本稳定,而非利息收入方面,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受益于第二季度FICC(固定收益、外汇与商品交易)业务的良好表现,环比大幅增长,花旗集团和富国银行环比也保持了基本稳定(见表7)。
贷款质量劣变趋势放缓,拨备计提压力下降。2016年上半年美国四大行对公不良贷款规模的激增主要发生在第一季度。进入第二季度,随着国际油价和资源类大宗商品的纷纷触底反弹,银行贷款劣变趋势明显缓和,不良贷款余额基本保持稳定。与此同时,在零售不良贷款余额继续下行带动下,6月末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富国银行整体不良贷款余额较3月末有小幅下降。
随着不良贷款新增的放缓,四大行在第二季度的拨备计提压力也有所减轻,尽管拨备计提规模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仍然较大,但与2016年一季度环比已普遍实现下降。资产质量对银行盈利水平的影响有所缓解。营业费用持续下降,成本收入比进一步改善。2016年第二季度,美国四大行营业费用环比全面下降,其中美国银行环比降幅达到8.9%。与2015年同期相比,除富国银行营业费用有小幅上升外,其他三行均同比下降,其中摩根大通和花旗集团降幅超过5%。
在营业收入回升与营业费用持续下行共同作用下,四大行二季度成本收入比进一步下行。其中,美国银行环比下降10个百分点至65%,其他三行均降至60%以内。从2015年以来的季度变化趋势看,花旗集团和富国银行基本稳定在50%~60%之间水平,摩根大通从2015年第四季度以来持续下行趋势明显,而美国银行2015年下半年以来的持续升高的势头也得到遏制。
季度净利润环比大幅回升,盈利能力显示良好弹性。2016年第二季度,四大行净利润水平普遍较第一季度的低谷有所回升,其中美国银行依靠营业费用大幅下降推动,净利润环比增幅达到57.9%,摩根大通和花旗集团环比增幅也超过10%(见表8)。
第二季度四大行经营业绩的超预期表现显示了经过多年持续的改革调整,美国主要银行在盈利能力方面已具备更高的弹性。2015年下半年开始的盈利水平下降趋势,主要是受到原油和资源类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央行维持低利率政策等外部因素冲击。而当2016年第二季度外部不利条件有所缓和后,四大行随即凭借更为高效的经营成本基础和更为合理的业务结构,实现了经营业绩的快速复苏。这表明其对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得到显著增强。
对美国银行业发展趋势的几点判断
美国四大行近年来的业绩表现反映了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以来持续的调整改革,以及在宏观经济、监管政策环境剧变背景下,美国银行业经营发展中的一些趋势性变化。
资产负债规模止跌回升,有望带动营业收入走出低谷。2016年上半年四大行资产负债规模的稳步回升,特别是存贷款余额的稳健增长,显示2015年开始的由资本监管新规引发的金融机构瘦身潮已基本结束。随着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回暖和存款基础的回升,银行有望依托规模增长贡献对冲长期低利率环境下资产收益率持续下行的压力,逐步摆脱营业收入持续下降,缺乏有效增长点的窘境。
低利率环境短期利好固定收益证券发行和投资业务,长期风险积累值得关注。2016年以来,包括欧洲、日本在内的全球主要央行纷纷加码宽松货币政策,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到负利率行列。这种趋势在给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带来巨大下行压力的同时,也带动了固定收益证券的发行和投资业务新一轮爆发式增长,成为提振银行二季度营业收入的主要动力。然而,建立在超宽松货币政策基础上的债市繁荣可能同时伴随着新金融风险的积累。如果货币政策无法促进实体经济有效需求的增长,则难免助长资产泡沫,进一步加剧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债务问题,增加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成本基础重构效果明显,奠定银行可持续发展基础。营业费用的有效控制成为2016年上半年四大行经营业绩的主要亮点之一。通过对业务组织结构和管理层级的精简优化、经营服务的电子化和智能化改造,美国银行业在危机之后已逐步完成了对经营成本基础的优化重构,市场营销、客户服务、运营管理、风险控制等关键环节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由此,银行业对新经营环境的适应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新监管环境下,银行业务盈利空间下降、合规经营成本上升的新形势奠定了良好基础。
贷款质量风险整体可控,未来趋势取决于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美国主要银行能源、资源类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快速攀升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从2016年第二季度情况看,大宗商品市场的逐渐企稳有助于维持银行相关资产质量的暂时稳定,整体风险状况从短期看仍是可控的。然而,银行资产质量的未来变化趋势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其中,最根本的仍取决于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若全球经济能够稳步复苏,并带动大宗商品需求的回升,则随着相关企业经营状况的好转,银行资产质量风险将得到有效化解。否则,资产质量恶化的风险仍将困扰美国银行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