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养老方式变迁与社会养老服务发展

2016-11-09郑娜

2016年30期
关键词:养老机构

郑娜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推进,社会养老势在必行。家庭养老方式已经出现了变迁,在社会养老中,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在近几年的试点和发展中出去了诸多问题,需要引以为鉴并加以改善。

关键词:养老方式;社会化养老;养老机构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推进,不管是政府还是社会或者是家庭都认识到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独木难支。因此,社会养老势在必行。但是,在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难以支撑众多的老年人口实行社会养老的情况下,家庭养老在现阶段依然是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家庭养老方式已经开始变迁了。

一、家庭养老方式的变迁

(一)家庭亲子间的经济来往呈现出弱化的趋势

在传统的养老方式中,子女是父辈经济生活的最主要的提供者和支持者。但是,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家庭亲子之间的经济来往呈现出弱化的趋势,这一点在城市体现得尤为明显。

1992年进行的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的数据显示,城市中供养型占39.8%,抚养型占23.9%,互惠型占0.9%,游离型占35.4%①。一般而言,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经济往来是双向的,即老年人接受子女经济支持的同时也会在经济上给子女支持。子女给予老年人的经济支持大于老年人给予子女的经济支持,称为供养;反之,称为抚养;子女给予老年人的经济支持等于老年人给予子女的经济支持,称为互惠;老年人不给予子女任何经济支持,子女也不给予老年人任何经济支持,称为游离。

从上面的数据和图表可以看出,供养型比例越来越小,游离型比例越来越大,说明老年人和子女之间的经济方面交往越来越淡化。

(二)养老金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了子女的经济支持

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城镇养老保险制度,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前主要针对有单位的职工,现在政策是不论城乡,一次性缴纳几万元,到退休年龄就可以领取退休养老金,一次性缴纳的钱数越多,退休后每月领取的钱也就越多。所以,不断完善的养老保险金制度是让养老保险覆盖的人群不断扩大,不管是城里的还是农村的在老了之后都能有尊严的养老,这是最重要的。

(三)儿女共同承担家庭养老

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是要养儿防老,尤其在农村多子女家庭,认为女儿并不是家庭养老的提供者。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由于有些家庭没有儿子,女儿不得不替代儿子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一般在居住和经济供养上更多由儿子承担赡养责任,在生活照料上,尤其是生病或住院期间的照顾,女儿则发挥更大作用。②

这种变迁之后,随之而来的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们将面临着诸多养老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来破解这个问题。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

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9073”工程,力争到2020年,90%的老人能够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的老年人可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其余3%的老年人则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依照目前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制度设计,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可以进行如下划分:

结合目前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基于满足老年人因为身体原因而衍生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的目标,9073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规划设计是合理的,足以适应老年人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但是目前各个养老服务体系的实际服务人群和服务内容,与制度设计之间存在错位,从而导致众多存在切实需要养老服务的老年人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一)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各项养老服务的质量还有待提高,服务方式需要改进。从具体的服务项目上看,老年人对上门看病和护理,社区康复治疗服务,上门做家务需求比较强烈,但是老人对社区治疗技术持怀疑态度的比例较高,近半数的老人认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疗技术和水平无法满足日常的治疗需求。

2、各项未形成常态化、制度化。有些服务目前并没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提供,比如陪同看病、帮助购物、聊天解闷等,也无法从社会上找到能够提供该类服务的组织和运营商。很多服务实际上是社区工作人员和养老巡视员提供的应急帮助,并未形成常态化、制度化,从而从客观上降低了该项服务的利用率。

3、社区老年服务场所和机构的使用率亟待提高。一是尽管大多数社区都设有老年活动站或托老所,但运行情况却并不理想。由于场地严重不足,服务人员尤其是专业人员匮乏等原因,许多场所处于挂牌但不运行的状态。二是目前服务运营机构和组织普遍存在对于老年人活动场所、照料机构或在上门服务过程中发生意外所带来的伤害赔偿问题的恐惧,以及对于各种服务操作方法的不确定性可能引发争执的担忧。

(二)我国养老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及未来发展趋势

由于我国养老机构起步晚,底子薄,发展慢,在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1、养老机构发展政策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在现有政策因部门分割或操作性不强等原因落实不到位;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土地、融资、连锁经营、风险分担等领域的关键政策尚未实现突破。

2、养老机构双轨运行,市场竞争机制不完全,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空间被挤占。

3、养老机构自身建设滞后,服务水平较低。当前,我国养老机构发展仍然处于粗放型管理模式,偏重于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的养老机构较多,但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的养老机构还较少。

4、机构养老服务有效需求不足。哑铃型供给抑制有效需求,也就是市场上处于两端的豪华型养老机构和设施简陋的养老机构较多,真正符合大多数老年人需求的中档养老机构所占比重较低,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直接导致大量老年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作者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委党校)

注释:

① 郭志刚、陈功,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经济流量的分析[J],《人口研究》,1998。

② 陈卫、杜夏,《中国高龄老人养老与生活状况的影响因素——对子女数量和性别作用的检验》,《中国人口科学》,2002(6)。

猜你喜欢

养老机构
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机构现状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