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16-11-09余红燕
余红燕
一、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氛围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正确价值观等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及学习中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一观念出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环节要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1.巧妙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兴趣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投入地参与到对知识的探究中,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现实基础、教学内容、教学任务为依据,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情景模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叙述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来。例如教师在讲解《赵州桥》这篇课文时,针对学生对于文章中提到的桥身独特设计理解不够深刻的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加深对其设计特点的印象,将纸张弯曲做成拱形桥的形状,两边用书本代替桥的两岸,桥上面放置一些重量较轻的文具,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以提升,同时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敢于探究的健康心理逐渐形成。
2.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他们的兴趣爱好及学习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例如,教师在每堂课开始的时候面带微笑的走进教室,以充满热情的语气说:“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今天的知识吧”,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会充满学习兴趣和动力;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地给予指导,针对不同语文基础和能力的学生都要尽量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发掘并利用语文教材中对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有益的因素
在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对学生健康心理形成有促进意义的文章,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巧妙运用这些知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只是按照教学方案和目标带领学生理解文章意思。例如,在讲解《爱迪生》等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懂得不畏挫折、不轻言放弃的重要性,锻炼他们坚强勇敢的品质;在讲解《海底世界》等课文时,教师可以在现代化多媒体课件中添加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视频和图片,使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美妙景观的同时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观念;在讲解《一次成功的实验》时可以引导学生意识到合作学习、小组探究对于能力提高的重要意义。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文章的教育侧重点各有不同,也有可能存在多重方面的教育意义,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角度开展教育。另外教师要意识到部分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成分并不是直接叙述的,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有准确且深入的理解,抓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点,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是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神态、动作来突出他的坚强意志。
三、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1.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自信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多一点理解和信任,对于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为学生设计符合其语言基础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向上、热爱学习和生活的动力。
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改善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当前我国的小学生群体中以独生子女居多,部分学生由于家长溺爱和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的不良性格,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开展分工合作,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共享探究成果,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摒弃自身缺点,改正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
消极的人生态度不利于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同时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情感的变化,在授课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