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细·落小·落实
——谈新版《中小学生守则》与小学品德课程的融合

2016-11-09张家口市宣化区建国街小学卢毅勤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颗星守则品德

张家口市宣化区建国街小学 卢毅勤

落细·落小·落实
——谈新版《中小学生守则》与小学品德课程的融合

张家口市宣化区建国街小学 卢毅勤

2015年版《中小学生守则》(以下简称《守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它把旧版《守则》与《规范》整合为九个方面,用概括的语言提出具有操作性、易记易行的学生管理规定。新《守则》指明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方向,也给予学校德育工作更多的自主空间,其贯彻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行为习惯养成、价值观培育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基层教育工作者在《守则》的贯彻中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将《守则》与品德课程融合是贯彻的最佳途径。

一、《守则》与品德课程内容的融合

从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九条、282字的《守则》,是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一次细化,但仍不能涵盖学生习惯养成、价值观形成的方方面面,也不足以适应小学生6岁至12岁大跨度年龄段的变化。要真正做到让《守则》入脑、入心、入行,还需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进一步细化,形成《守则》学习体系。《品德与生活》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与《守则》制定的初衷相吻合。因此,可以把《守则》融入品德教学体系中,将概括性条文分层细化到各册品生品社课本中。

比如,《守则》的第一条:“爱党爱国爱人民。了解党史国情,珍视国家荣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可以视为立意高远的“纲”,是概括性最强的一条。品德教学恰恰选取了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素材,对“爱党爱国爱人民”进行了丰富的解读。

以人教版品生品社教材为例,一年级初入学阶段设计了两个话题:《我们的国庆节》和《祖国妈妈在我心中》,引导学生记住国庆节这个重要的日子,认识国旗、国徽、国歌,在学生心中播下爱国的种子。二年级下册《我生活的地方》单元以家乡的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为背景,通过认识家乡,培育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四年级下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单元是对二年级相关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整合地理、历史及其他人文社会知识,使学生真正明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渗透家国观念。

学生升入小学高年级段后,认知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五年级上册教材设置了《我爱祖国的山和水》《我们都是中华儿女》两个单元,由己及人,由近及远,由家及国,逐步培养学生从小爱到大爱的家国情怀。五年级下册以历史为线索,通过《追根寻源》和《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两个单元,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使学生从衣食住行、琴棋书画的点点滴滴中产生对中华文明的无限依恋。六年级上册通过《不屈的中国人》和《腾飞的祖国》两个单元,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洗刷屈辱、走向伟大复兴的壮举,逐步感知自己身上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六年时间,在品德教学过程中,学生从懵懂的幼童成长为有志少年,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渐渐融入血脉中。

二、《守则》与品德课程方法的融合

引导学生将《守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初步了解《守则》条文后,更需要隐含教育意图,淡化教育色彩,以恰当的形式为载体,变教育者的要求为学生的主体诉求,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教育者应选择合适的教育形式,从而实现外在价值引导与学生品德和观念的自主构建的有机统一。在品德教学中经常采用的调查访问、故事引导、行为训练、角色体验、价值澄清等方式,都可以运用到《守则》的教育实践中。

比如《守则》第八条内容是:“珍爱生命保安全。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坚决远离毒品。”学生熟知安全守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提升自我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一年级是学生安全意识最薄弱的阶段,学生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是不清楚危险行为的后果。人教版品生一年级上册设计了《小心,别伤着》一课。教学设计采用逆向思维,首先用角色体验的方式,比如给学生带上眼罩或使用一条腿行动等,让学生分组体验。然后出示图片,展示学生因为争抢物品导致眼睛受伤,或在教室里奔跑打闹造成骨折等现象,使学生认识到不当行为的严重后果。这时教师可以提问:“我们该怎么办?”学生会主动思考并归纳避免伤害的做法,把教师的要求变成自己的需要,有效提升安全意识。

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大多能预知危险行为的后果,但是由于存在侥幸心理或在突发危险时应变能力不足,容易忽视或忘记安全守则,需要通过行为训练的方式,真正把要求变为习惯。人教版品社四年级上册《当危险发生的时候》一课,设计了拔打火警电话的训练环节。训练学生模拟拨打火警电话119,要求学生在一分钟内说清家庭住址、联系电话、起火原因、火势大小等内容。训练以游戏的形式出现,随机选出报警人练习报警。这种方式既有突发性又有紧迫感,经过反复训练,学生能够学会正确拨打火警电话,增强遇到火灾时自我救助的胜算。

再如,由于媒体的不当宣传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有些学生认为吸烟、喝酒甚至吸毒是时尚的表现。所以,“不吸烟不喝酒”和“坚决远离毒品”这样的要求,更适合采用价值澄清的教学方法。人教版品社教材在六年级上册设置了《学会拒绝》一课,引导学生在面对烟酒甚至毒品的诱惑时要权衡利弊,全面思考每种选择的后果。在这个环节,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采取价值澄清的方式,引导学生勇敢面对现实,在思辨中澄清不正确的价值判断。最后,学生公开自己的选择,学会拒绝不良诱惑。

三、《守则》与品德课程评价的融合

总目标自评星级 自评理由 自我建议勤俭节约护家园分解目标不比吃喝穿戴爱惜花草树木节粮节水节电低碳环保生活其他,请补充同学对你说老师对你说家长对你说

品德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因此,学生是评价的主体,自我评价是最重要的方法,其中标准比照是有效策略之一。以《守则》作为品德课程学生自我评价的比照标准,可以发挥《守则》价值引领的作用。而品德课程的道德实践过程,则是将《守则》的外化规范变为学生的内化习惯,从而实现《守则》的落实。

比如《守则》第九条:“勤俭节约护家园。不比吃喝穿戴,爱惜花草树木,节粮节水节电,低碳环保生活。”每个学期的品德课程都会涉及到这样的内容,我们可以把第九条变为此项内容的学生自评表,让学生进行阶段性自我评价(表格见左图)。

表格的设计是开放性的,比如分解目标的补充、自评理由的描述、自我建议的提出,就是为了遵循评价的发展性原则。为了提升可操作性,星级评定应有具体要求。例如:了解目标可得1颗星,有达到目标的意愿可得2颗星,偶尔达到目标得3颗星,经常达到目标得4颗星,完全达到目标得5颗星。学生集齐30颗星就可以换一个“勤俭节约护家园”的大星。每类大星都集齐后获得《守则》通关卡,可参加“校园规范明星”的评比。表格最后设计的“某某对你说”,通过同伴、老师、家长的评价,为学生的成长助力。这类表格可以帮助学生完成道德实践环节,并在道德实践中评价学生的道德水平,促进学生道德自主成长。

《守则》真正被学生接纳、认同和践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守则》与品德课程的融合,就好像把盐放到一坛水中,通过与品德课程内容、方法、评价的融合,分解、还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颗星守则品德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瞧,床头有颗星
森林守则
退休者七个理财守则
雾霾天健康守则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
巧取星星
寻找第七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