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红旗是怎样设计出来的——曾联松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始末
2016-11-09王哉
文学副刊
五星红旗是怎样设计出来的——曾联松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始末
人们往往会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设计者一定是一位专门从事美术工作或绘画艺术的大师。然而,他却是一位默默无闻的经济工作者,曾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名字叫曾联松。
征集国旗图案启事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登后,曾联松反复阅读,认真思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诞生了,中国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新中国的国旗,应该是伟大祖国的象征、中华儿女的寄托、炎黄子孙的骄傲!他决心投身到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设计工作中去。
大上海的7月,酷暑蒸人。为设计国旗图案,曾联松夜以继日,挥汗如雨,伏案描摹,干得似痴如醉。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曾联松仰望群星闪烁的天空,陷入了沉思。突然,他从人们常说的"盼星星,盼月亮"中得到启发:中国共产党——难道不正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吗!
于是,一个闪亮的创意产生了:以一颗大星导引于前,几颗小星环绕于后,像众星拱北斗;大五角星象征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小星象征着广大人民,人民紧紧地环绕在党的周围,团结战斗,从胜利走向胜利。还把五角星设计成黄色,这不仅与象征革命的红色相协调,像红霞一片,金光闪闪,色简而庄严,并且还表达了中华儿女黄色人种的民族特征。
环绕大星之后的小星,应该是几颗呢?曾联松想到我们祖国自有文字以来四千多年的文化,还联想到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人民在当时包括有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就决定以四颗小星来象征广大的人民。
接着,曾联松又反复推敲,苦苦构思,确定五颗金星恰当的位置。他曾设想把大星置于旗面正中,小星环绕在大星四周。这样,视若端庄,但是天地不够开阔,视觉局促、凝滞。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勾画,曾联松熬过了许多个不眠之夜。
近一个月过去了。有一次,他把五星挪向旗面的左上方,顿觉视野开阔:旗面犹如天地那么广阔,金星灿灿,居高临下,光彩闪耀,仿佛使人看到了星光映照大地,灿烂辉煌。
五颗金星的结合图形,大小呼应,疏密相间,形成了一个椭圆形,这正好与我国版图的几何图形类似,既表现了中国地理特征,也显得平稳和谐,明朗而有气势。
为了更加突出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周围这一特征,曾联松设计了每个小星的中心点都通过自己的一个星尖,跟大星的中心点联成一线,把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这个历史的结论显示在旗上。
色彩以红色为主,似红霞满天。红色表达热烈的感情,象征革命;配以黄色,灿烂辉煌,一片光明。从美学的角度来衡量,曾联松的设计也颇具特色。他自己曾总结了这样几点:简与繁:五星的构图注意了以简胜繁,以一当十。如果把许多特征逐一罗列出来,未免过于仔细,或者失之繁复,反而难以显示庄严简洁。
小与大:五星所形成的椭圆形,寓涵祖国疆土之意,旗面尽管有限,但联想是十分广阔的。所谓“物小蕴大,意趣无穷”。
宾与主:五星中的大星与小星,当然不足指现实生活中的宾主关系,但具有顾盼呼应之情,协调和谐之趣。
静与动:五星的安置,如果处于旗面的中央,由于绝对均衡,则静止呆滞,缺乏生动姿态;置于左上角,则昂角起升,静中寓动,使画面活跃,而且居高临下,带有向外伸展的气势,使视野开阔,咫尺之内,觉千里之遥。
长与宽:这里指比例关系,形式为长方形,长宽三与二之比。按此构图,旗面能适合美感的要求。旗面呈长方形,五星体呈椭圆形,两者均向左右舒展,取势协调。椭圆形作为一个整体,还给人团聚完整和饱满的感受。
红与黄:色彩也会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感情的反映。红色为暖色或热色,赤日、红光能表达庄严热烈,如革命的积极斗争行为,此外,红色会引起希望、活跃和喜爱。黄色也是暖色,能表达优美、温和、珍贵,而且往往与金色联系起来。我们看到黄色的五星,便有金光闪闪的感受。
1949年8月中旬,曾联松将设计好的五星红旗图案稿寄给了全国政协筹委会。
9月27日,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着全国人民大团结。
翌年国庆,曾联松应邀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建国30周年时,他再次应邀到北京参加庆祝活动。想起这些,他说:“五星红旗是无数志士仁人、革命战士一百多年浴血奋斗的伟大成果,而我仅仅表达一点心意,国家和人民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作为国旗图案的设计者,他先后当选上海市一二三四五届政协委员,第六届政协常委。
(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