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佐辛在带状疱疹神经痛神经阻滞治疗中的应用
2016-11-09李慧张文东冀培宁
李慧,张文东,冀培宁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麻醉科102401)
地佐辛在带状疱疹神经痛神经阻滞治疗中的应用
李慧,张文东,冀培宁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麻醉科102401)
目的观察地佐辛在带状疱疹神经痛神经阻滞治疗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该院疼痛门诊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胸背部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30例,随机分为D组(地佐辛组)和C组(空白对照组),各15例。D组患者采用0.2%利多卡因20 mL、曲安奈德10 mg、地佐辛5 mg;C组患者采用0.2%利多卡因20 mL、曲安奈德10 mg,两组分别行对应椎旁神经阻滞及肋间神经阻滞。记录阻滞前(T0),阻滞后即刻(T1),阻滞后2 h(T2)、6 h(T3)、24 h(T4)、48 h(T5)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D组在T2、T3、T4、T5时的VAS评分明显较C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行神经阻滞治疗时加入地佐辛可加强镇痛效果。
受体,阿片样;疱疹,带状/并发症;神经痛,带状疱疹后/治疗;地佐辛;神经阻滞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元中,通过病毒侵犯神经,引起该神经支配区域疼痛及皮肤疱疹的一种疼痛性疾病。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常表现为刀割样或烧灼样疼痛,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应用低浓度局部麻醉药加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为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行对应区域的神经阻滞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疼痛,目前该治疗在临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地佐辛是一种新型强效阿片类镇痛药,本研究旨在观察地佐辛在带状疱疹神经痛神经阻滞治疗中的镇痛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疼痛门诊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胸背部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年龄35~61岁。排除标准:穿刺部位有感染,合并恶性肿瘤,长期使用镇痛药物,既往有吸毒史和精神疾病病史等患者。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D组(地佐辛组)和C组(空白对照组),各15例。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D组患者采用0.2%利多卡因20 mL、曲安奈德10 mg、地佐辛5 mg(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号:15080641,规格:1 mL∶5 mg),C组患者采用0.2%利多卡因20 mL、曲安奈德10 mg,两组分别行对应椎旁神经阻滞及肋间神经阻滞。患者入治疗室后监测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SpO2)、血压(BP),取侧卧位(患侧在上),选取带状疱疹疼痛区域中心胸椎为椎旁阻滞椎体,在确定椎体棘突上缘2 cm处做标记,常规消毒铺洞巾,短针头做局部麻醉皮丘,以25号腰麻穿刺针垂直刺入皮肤。此时将针尾连接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直到针尖触及椎板外侧,将针体穿刺深度标志物固定至距皮肤1.0~1.5 cm处,然后将针退至皮下,改变进针方向沿椎板外缘或向外移0.5 cm。此时左手缓慢进针,同时右手持续推注射器芯,一旦针尖刺透肋横突韧带进入椎旁间隙,右手即刻感觉阻力消失,同时针体标志物触及皮肤。回吸无血、无气、无脑脊液,即可注射局部麻醉药10mL。体位不变,沿腋后线确定阻滞肋间神经穿刺点,阻滞患者主诉疼痛最重肋间隙及上下各一个肋间隙,用左手拇指、示指固定进针点,先做一皮丘,随后用3.5 cm长6~7号的短针头连接1个注射器,右手持注射器垂直进针至肋骨外侧面,然后使针尖滑至肋骨下缘,再稍进针0.2~0.3 cm,当有阻力消失时,回吸无血、无气,注入药液3~4 mL,总量10 mL。所有患者神经阻滞后48 h内不接受其他方式镇痛。记录阻滞前(T0),阻滞后即刻(T1),阻滞后2 h(T2)、6h(T3)、24h(T4)、48 h(T5)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ASA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D组T0、T1时VAS评分与C组无差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2~T5时VAS评分较C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s,分)
注:与C组同时间点比较,aP<0.05。
组别C组D组n T0T1T2T3T4T515 15 8.3±1.2 8.4±1.1 2.0±0.5 1.8±0.7 3.6±0.7 2.8±0.4a3.9±0.6 2.9±0.3a4.2±0.8 3.0±0.3a4.6±0.7 3.0±0.6a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D组在T5时发生恶心1例(6.7%),C组发生恶心0例(0.0%),两组均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带状疱疹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其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2]。目前,临床上针对该疾病主要治疗方法为:(1)综合药物治疗,包括抗病毒药物、能量合剂、止痛药物等;(2)神经阻滞[3]或神经毁损疗法[4];(3)物理疗法[5]及中医中药疗法。国外也有带状疱疹减活疫苗应用与临床的报道[6-7],但此法在国内应用并不多见。
近年来,阿片类药物的外周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研究证实,在免疫细胞和外周神经元表面均存在阿片受体[8-9]。地佐辛是一种新型阿片受体混合激动-拮抗剂,主要通过激动K受体产生镇痛作用,镇痛效果强,在人体内吸收分布迅速,表观分布容积大,半衰期长,清除慢,所以地佐辛镇痛效果起效快,镇痛时间长。地佐辛对μ受体具有激动-拮抗双重作用,使呼吸抑制和成瘾性降低。周亚兰等[10]总结不同阿片类药物在疼痛治疗中联合应用进展中表明,合理应用作用机制不同的阿片类药物,可以减轻镇痛治疗中的不良反应,降低治疗风险,改善近期及远期预后。本研究中D组患者在T2~T5时VAS评分较C组明显降低,而恶心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表明在带状疱疹神经疼痛的神经阻滞治疗中加入地佐辛可以增加镇痛效果。其机制可能为阿片类药物通过外周神经膜后被阿片结合蛋白转运至脊髓背角的阿片类药物结合位点产生镇痛作用。本研究未对地佐辛使用不同剂量进行比较,地佐辛与局部麻醉药复合的最佳浓度有待进一步探讨。
[1]郝飞,翟志芳,钟华.谈谈带状疱疹规范化治疗的问题[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3,6(3):129-130.
[2]杨梅,章绍清,吴艳霞,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相关因素及干预方法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153-155.
[3]Miyamoto T,Nakatani T,Narai Y,et al.Case of spinal epidural abscess aftercontinuousepiduralblockto manage the pain of herpes zoster[J].Masui,2014,63(3):353-357.
[4]解宗全,杨立强,倪家骧.CT引导下神经根射频联合交感神经射频毁损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9):3399-3401.
[5]徐秀征,何农,刘洪,等.臭氧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7):530-532.
[6]Keating GM.Shingles(herpes zoster)vaccine(zostavax(®)):a review of its use in the prevention of herpes zoster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 in adults aged≥50 years[J].Drugs,2013,73(11):1227-1244.
[7]Leme LE.Vaccines for preventing herpes zoster in older adults[J].Sao Paulo Med J,2014,132(4):255.
[8]詹玲,陈涛,王晶,等.外周阿片受体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19(5):289-291.
[9]张文华,江剑平.阿片类物质的外周镇痛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2):144-147.
[10]周亚兰,许华,熊源长.阿片类药物在疼痛治疗中的联合应用进展[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5,36(2):178-181.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9.038
B
1009-5519(2016)09-1380-02
(201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