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P联合CTA在慢性脑缺血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2016-11-09李群李铮
李群,李铮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1.放射科,2.神经内科,四川611130)
CTP联合CTA在慢性脑缺血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李群1,李铮2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1.放射科,2.神经内科,四川611130)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联合CT血管造影(CTA)在慢性脑缺血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7例慢性脑缺血患者行常规颅脑平扫、CTP及CTA检查,测量颅内兴趣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灌注参数值,并分析患者CTA图像。结果37例慢性脑缺血患者中有32例发现脑灌注异常,表现为异常灌注区MTT、TTP值较对侧镜像区明显延长,CBV值较对侧镜像区增高,CBF值较对侧镜像区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83、7.209、2.426、-5.319,P<0.05)。CTA能准确显示颈内动脉(ICA)或大脑中动脉(MCA)重度狭窄或闭塞29例,ICA或MCA轻中度狭窄6例,其余2例正常。结论 CTP联合CTA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慢性脑缺血存在的脑血流动力学异常及血管异常,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脑缺血;脑血管循环;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CT灌注成像;CT血管造影
慢性脑缺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持续性脑灌注不足,从而引起一系列以脑部功能障碍为主的慢性脑病[1]。慢性脑缺血最常见和直接的原因来源于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和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的狭窄或闭塞。该病多见于50~60岁患有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者[2]。作者拟探讨CT灌注成像(CTP)联合CT血管造影(CTA)在慢性脑缺血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拟诊为慢性脑缺血疾病患者37例,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38~86岁,平均54岁。临床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一过性黑蒙,视物旋转,面部麻木,口齿不清,肢体乏力,步态不稳,偏身感觉麻木,记忆力下降及反应迟钝等。所有患者均符合1990年日本厚生省循环系统疾病研究班制定的慢性脑缺血的临床诊断标准[3]。所有检查均征得患者或家属的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CT平扫患者取仰卧头先进体位,取掉义齿及头颈部金属异物,嘱其勿做吞咽动作,双肩自然下垂。使用PHILIPS 64排128层螺旋CT首先对颅脑进行平扫,层厚、层间距均为1.25 mm。
1.2.2CTP检查在平扫图像的基础上,CTP扫描范围从基底节区至半卵圆层面,使用MEDRAD双筒高压注射器,以3.5 mL/s的流率经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碘佛醇320 mgI/mL 35 mL(37℃)及生理盐水30 mL。在对比剂开始注射时进行兴趣层面同步动态轴层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25 mA,扫描速度1 s/360°,扫描总时间40 s[4],准直器宽度32.00 mm× 1.25 mm,扫描层厚5 mm,无间隔,扫描层数为8层。
1.2.3CTA检查CTP扫描后,等待2~3 min,再行头颈部CTA检查,减小静脉的干扰[5]。扫描范围从气管分叉层面至颅顶,采用螺旋扫描方式。以4.0~5.0 mL/s的流率经肘静脉团注碘佛醇45 mL(37℃)及生理盐水30 mL。采用阈值触发技术,触发层面选择气管分叉层面,当降主动脉CT值达到100 HU时开始触发,延时3s开始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准直宽度64.000 mm×0.625 mm,层厚0.8 mm,层间距0.8 mm,螺距0.9 mm。
1.2.4图像分析及评价由2名副主任医师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8个层面共40 mm范围脑组织内的脑血流灌注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价。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7例患者颅脑CT平扫均未发现新鲜脑出血及其他明显病灶,仅见部分患者有陈旧性脑梗死。
2.1CTP表现37例患者中发现32例有脑灌注异常,MTT、TTP均示异常灌注区灌注不同程度延迟;脑血流量(CBF)正常7例,降低25例;脑血管容量(CBV)正常14例,增高12例,降低6例。异常灌注区的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值明显大于对侧镜像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83、7.209,P<0.01);异常灌注区CBV值较对侧镜像区增高,CBF值较对侧镜像区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26、-5.319,P<0.05或0.01)。见表1。
2.2CTA表现2例CTP灌注异常患者中,其CTA图表现为:ICA闭塞5例,重度狭窄16例,中度狭窄1例;MCA闭塞3例,重度狭窄5例,中度狭窄1例,轻度狭窄1例。5例CTP正常患者中,CTA也未见ICA或MCA重度狭窄或闭塞。
2.3CTP联合CTA分析脑灌注伪彩图结合CTA血管图能直观显示缺血区域及病变血管。脑血流灌注降低与ICA或MCA的狭窄程度密切相关,ICA或MCA闭塞或重度狭窄者所致灌注异常的概率明显高于轻、中度狭窄者。见图1。
表132 例慢性脑缺血患者病变区与对侧镜像区脑灌注参数的比较(±s)
表132 例慢性脑缺血患者病变区与对侧镜像区脑灌注参数的比较(±s)
参数CBF[mL/(100 g·min)]CBV(mL/100 g)MTT(s)TTP(s)异常灌注区对侧镜像区t P 40.555±13.593 4.182±1.055 6.683±1.918 24.916±3.994 53.439±19.812 3.874±0.903 4.606±0.922 23.255±3.541 -5.319 2.426 7.183 7.209 0.000 0.021 0.000 0.000
图1 82岁女性慢性脑缺血患者CT平扫、CTA、CTP图
3 讨论
慢性脑缺血病程长,症状不典型,但其危害不容小视,如不及时控制,将发展成脑梗死。在未发生脑梗死前,CT平扫和MRI的DWI序列均难以发现病灶[6]。CTP通过软件后处理对兴趣区CBF、CBV、MTT、TTP进行测量,对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很高,在早期即可发现缺血脑组织。临床医生根据CTP结果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则能控制病情的发展,避免脑梗死的发生。
CTA可对颈内和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和范围做出准确诊断,可以分清楚血管钙化斑与软斑,尤其对于管壁的钙化敏感性很高,已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常用检查手段[7]。CTA处理成曲面重组图像,对血管狭窄程度和位置的判断直观、准确且可360°旋转观察,也方便血管狭窄的分级。相对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其检查时间短,对患者无绝对禁忌证,对细小血管的显示明显优于MRA。相对于介入造影,CTA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安全性大大提高,且CTA的诊断效果可与介入造影媲美。
本研究中,在满足诊断的前提下,将CTP注射速率降低到3.5mL/s,造影剂剂量减少到35mL(常规50mL)[8],其优点在于可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肾脏的负担。本文中使用的机型为64排探测器,只能对40 mm范围的脑组织进行测量,无法得到全脑的灌注信息,从而对扫描范围之外的组织不能进行评估,存在一定的不足,待今后引进先进设备,将作全脑扫描进行深入研究[9]。
综上所述,CTP联合CTA能很好地显示慢性脑缺血存在的脑血流动力学异常及血管异常[10],对慢性脑缺血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Farlow MR,Cummings JL.Effective pharmacologic manage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J].Am J Med,2007,120(5):388-397.
[2]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3-77.
[3]Hirai S.MRI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 and 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 insufficiency[J].No To Shinkei,1991,43(9):811-816.
[4]李勇,乔飞,孔祥泉,等.3D-ASL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肿瘤术前诊断与分级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34(6):871-875.
[5]Wolf RL,Detre JA.Clinical neuroimaging using arterial spin-labeled per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Neurotherapeutics,2007,4(3):346-359.
[6]钟井松,沈海林,丁乙,等.脑CTA与CT灌注成像在TIA病因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6):774-778.
[7]张丽红,赵艳玲.CTP联合4D-CTA对前循环血管狭窄慢性脑缺血血流动力学评价[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7):1138-1141.
[8]张玉斌,王菲,杨文武,等.CT脑灌注成像在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医学,2015,21(7):1168-1170.
[9]陈军法,袁建华,徐健,等.320排CT全脑动态容积成像联合颈部CTA在慢性脑缺血中的初步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1):6-9.
[10]陈涓,刘银红,郭锬,等.一站式全脑动态容积CTA-CTP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8):1072-1076.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9.031
B
1009-5519(2016)09-1368-02
(2015-11-25
2016-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