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庆丰都秦家大院看三峡传统民居木雕的艺术特色
2016-11-08冉毅
冉 毅
(长江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重庆 涪陵 408100)
从重庆丰都秦家大院看三峡传统民居木雕的艺术特色
冉毅
(长江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重庆 涪陵 408100)
修建于清朝末年的丰都县秦家大院是三峡地区乃至西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传统民居之一。秦家大院是本地区近代杰出的民居代表,对研究该地区的民俗、民风有重要的帮助。民居中精美的木雕艺术反映了清朝末期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家族体制的演变,体现了社会精英人士的审美和价值观念,包括文化意识形态及生活品位。
秦家大院;三峡民居;传统木雕
检索:www.artdesign.org.cn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具有特殊地域背景和深刻地方文化内涵的古建筑是三峡地区十分重要的历史古迹,其种类繁多、时间和空间跨度大。得益于当地丰富的木材资源,三峡地区古代民居使用最多的建筑材料就是木材,这也为木雕装饰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成为三峡地区古建筑装饰艺术中使用最广泛、最常见的手段。明清时期,本地的建筑木雕无论在其工艺技巧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发展迅速,其人文内涵丰富,极具地方特色,并且使用广泛,可圈可点。进入到一个精彩绝伦时期。涌现出不少有代表性的古民居。
在距重庆市丰都县城20多公里外的长江北岸高家镇,老秦家大院早已不见踪影(因三峡库区淹没搬迁,按原规制重建在丰都县名山镇名山风景区)。当地一位居民指着紧靠江边的一个小山包说,老秦家大院原来就在山包外侧,那时离长江还有一两百米远。据说,当年秦家主人朝江边一站,挥一挥礼帽,路过的轮船就会停下来让他上船。
修建于清朝末年的秦家大院。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31平方米,是个两进院落,左右还各有一个偏院。可惜经历史变迁,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后花园及重檐戏楼已荡然无存。秦家大院正厅和右侧厢房装修十分完整,20多种实木雕刻精美无比,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是三峡库区乃至西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就在秦家大院附近曾发掘出汉墓群,还出土了著名的“巴渝神鸟”(藏于三峡博物馆,为镇馆之宝),似乎印证了这里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
穿行在复建的秦家大院,三峡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木雕的很多细节特点,一一映在眼里。
一、“无木不雕”
木雕是三峡地区古代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建筑木雕一方面增添了建筑物及居家者的艺术品位,另一方面和整体建筑融为一体成为不可或缺的有机体。秦家大院的建筑木雕分布广泛,檐下的额枋、枋与柱交接的雀替、框、隔扇、斗拱、门以及护栏、匾额等处,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木不雕”。题材既有反映当时普世价值和地方特色的人文故事,也有寓意吉祥、励志的图案。并根据题材表现及建筑整体和谐,采用了阴刻、阳刻、透雕、线雕、圆雕、浅浮雕、深浮雕等多种雕刻方法的并置,形成技法的鲜明对比。秦家大院雕梁画栋、门楣雕饰,古朴典雅中透露的富丽华贵,充分显示木雕艺术独到的装饰作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多种表现手法的并置、精湛绝伦的技艺使得秦家大院堪称三峡地区一座精美的民间木雕艺术博物馆。
图1
图2
图3
图4
二、顺应自然,“弯”也是一种风格
古人崇尚自然,把木材视为有生命、有灵性的物体。在古代,建筑物多采取木构架的结构方式,自然容纳自然的木材,木雕装饰和木架构浑然一体,构成血肉之躯。在复建后的古民居中穿行,一些弯曲的柱子和横梁也随处可见。“这种不拘一格的风格正是三峡建筑特点所在。”向导告诉我。三峡地区木材丰富,用材广泛,但三峡人取材却有自己的见解——道法自然。当地人家即使大户,在取材上也不刻意的寻找笔直的木材或将本来弯曲的屋梁、柱子修得笔直,而是物尽其用,顺势雕琢,“既承重又增添了一些别样的美感。”由于构筑物大量使用木材,客观上为木雕艺术提供了用武之地,其上的图案纹样,就像自然生长(或攀缘或悬挂)在树木上的藤蔓、花朵和果实。(图1)
走在这些老屋间,你能轻易地理解三峡人的个性——顺应自然,又不断地与自然抗争;执著地营造生活,又拼命地享受生活。体现了三峡地区独特的人文景观。
在秦家大院的前厅,一根长12米多、直径47厘米的雕花横梁,凸显出主人的大气(图2)。“这是峡江地区最长的跨拱梁。”向导说。
三、窗棂镂木雕花,工艺考究,极富内涵
大院落成方形布局,典型的川东民居。在每处院落的木板墙、花窗上都有牡丹、蝙蝠、仙鹤等极富内涵雕工精美无一重复的木雕装饰,尽显大家风范。
秦家大院的格扇门窗及栏杆用人物造型或喻意吉祥的花鸟走兽装饰,多呈简洁明快的正方格图采用浮雕的技法。檐下斜支撑是秦家大院木雕装饰的重点之一。工艺精致,纹饰丰富,令人赞叹。造型栩栩如生,把动植物用镂空的透雕手法巧妙的附刻在檐下斜支撑上且竟然没有一处重复的图案。(图3)
进出每一个天井,都能见到镏金的斜撑,从柱子上端斜斜伸出,支撑起屋檐的重量。这些斜撑都是镂空的柱子,雕刻成仙鹤、梅花等吉祥图案。其工艺之精美,让来者无不感叹。
古人讲:“居移气,养移德”。秦家大院的主人把院落建成一个既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小天地,是当时的社会缩影。民居中精美的木雕艺术反映了清朝末期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家族体制的演变,体现了社会精英人士的审美和价值观念,包括文化意识形态及生活品位。建造者在有限的空间进行无限的创作,用木雕艺术的形式精细地装饰在建筑主体之上,使人由“卧游”到“居游”,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寓教于乐、寓教于学,极富生活情趣、有别于简单的说教。形成一种有节奏、有法度、有理想、有探求的日常行为规范。
四、注重实用的装饰木雕
三峡地区历史上长期交通闭塞,虽有川江,仍属历史上的“蜀道难”,生产力水平低,社会经济欠发达。一个生活异常艰辛区域的民众,少有人不计财力、物力、时间来生产和把玩所谓的纯艺术品。即使是清末民初丰都高家镇最有名的大地主,建造秦家大院的秦香浦也不例外。“七分主人三分匠”说的是主人确定内容,匠人根据主人的主观意愿进行艺术创造。秦家大院造型装饰的重点在木构架的额、枋、柱、廊部分,非常规范和指向鲜明。木柱是承重的,木柱两边的雀替,兼有装饰和分担负荷功用,用浮雕的方式、博古图的内容来装饰,兼有博古通今、崇尚儒雅的意思。用寓意人丁兴旺的鼎、爵、灯的组雕来装饰框架内,或用辟邪除崇的水仙、寓意多子的石榴及象征吉祥的桃、佛手来装饰。秦家大院的建筑装饰木雕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比如大院中的额枋就有三个层次,分别用高浮雕来刻画寓意吉祥如意、福禄寿喜的图案(图4)。经考究,这其实是三峡地区人们观念意思的表达,它揭示了人们对宇宙间万事万物彼此联系、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认识,把人们引向一种更高的审美境界。
“威尼斯宪章”第一条就指出: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不仅包含个别的建筑作品,而且包含能够见证某种文明、某种意义的发展或某种历史事件的城市或乡村环境,不仅适用于伟大的艺术品,也适用于由于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在过去比较不太重要的作品。
建于清末民初的丰都秦家大院。虽然历史年代不长,但它作为三峡地区近代民间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其间的木雕艺术,堪称上品。民居中精美的木雕艺术反映了清朝末期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家族体制的演变,体现了社会精英人士的审美和价值观念,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生活品位,为世人所景仰,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当地政府异地按原样复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让人们得以在三峡大坝蓄水之后仍能仰慕其鸿篇巨制。■
[1] 赵时华,周璐,杨晓红.三峡地区传统聚落形态和古民居建筑[J].人民长江,2007(12).
[2] 孙艳云,杨东昱.关于三峡俺没区丰都古民居搬迁保护的思考[J].四川文物,2001(1).
[3] 张清平. 峡江民居建筑:宜昌最有特色的建筑群落[R].三峡文化讲坛,2013.
The Observation of Residential Wood Carvings in the Three Gorges through the Qin Family Courtyard in Fengdu,Chongqing
RAN Yi
(Academy of Fine Arts,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Fuling 408100,China)
The Qin Family Courtyard in Fengdu, built in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remains one of the well-preserved traditional residentials of the Three Gorges as well as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It highly respresent outstanding local residentials, and helps us to research on local folk customes. The exquisite wooden carvings there reflect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evolution of the family system, aesthetic standards and values there, including cultural ideologies and life tastes.
the qin family courtyard; the residence in the three gorges; the traditional wood carving
G127
A
1008-2832(2016)10-01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