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衩旋裳到罗裾撷芳——马面裙的发展历程
2016-11-08第一作者王群山通讯作者
曹 雪(第一作者),王群山(通讯作者)
(北京服装学院,北京100029)
服装设计·产品设计
从开衩旋裳到罗裾撷芳——马面裙的发展历程
曹雪(第一作者),王群山(通讯作者)
(北京服装学院,北京100029)
起源于辽宋的马面裙因其独特的功能性以及绝美的样式受到了几个朝代的人们的青睐。文章从它的起源入手,着重阐述它的色彩、质料、纹样等几方面随着历史趋势而产生的变化。马面裙由明代的清新素雅到清代的华贵繁缛,再到民国的秀丽质朴,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它那“马面”的结构一直根深蒂固的存在着。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马面裙才完全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
开衩之裙;马面;褶裥;襕干
检索:www.artdesign.org.cn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一、马面裙的定义及其特征
《陌上桑》有云:“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①上衣下裳是中国古代服饰形制之一,下裳即裙之意。古人下身多穿裙,历史上的裙种类繁多,不胜枚举。而其中的马面裙是由古代胡服演变而来的一种下裳,它源于宋辽,兴于明清,在民国初退出历史的舞台。黄能馥先生曾在《中国服饰通史》中给马面裙做了解释:“两侧有折,裙门和裙背加纹饰,上有裙腰与系带。”②此后,包铭新先生对马面裙做了全面的定义:“中国古代主要裙式之一,最典型的马面裙流行于清代,前后里外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外裙门有装饰,内裙门装饰较少或无装饰,马面裙侧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头偕老之意,以绳或纽固结。”③马面裙多幅拼缝,为适应人体腰围而将两侧裙幅打褶,中间裙门重合而形成的光面,俗称“马面”,整体呈梯形,上窄下宽,平铺开来是扇形,两侧褶裥越多,扇形的弧度越大。人们着马面裙的方式是围而系之,即穿着时,由后向前绕,将裙围于腰上,交叠于身前。再借布纽或腰带,将裙固定于腰间,扣合方式主要采用绳系、盘花扣。
二、马面裙的起源
“马面”一词由来已久,最早出现在《明宫史》中:“曳撒,其制后襟不断,而两傍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往两旁起。”④相同的功能性碰撞出相似的款式,马面裙与同样拥有马面褶的曳撒并行不悖地穿梭在历史的舞台上,然而二者并无任何承前启后的继承关系。与曳撒不同,马面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辽时代。宋代江修复在《江邻几杂志》中写道:“妇女不服宽袴与襜,制旋裙,必前后开胯,以便乘驴,其风闻于都下妓女,而士人家反慕效之,曾不知耻辱如此”。旋裙是宋代女子为方便骑驴而设计的一种功能性的“开胯之裙”。孟晖在《开衩之裙》中道:“此类宋裙乃是由两片面积相等,彼此独立的裙裾合成,做裙时,两扇裙片被部分地叠合在一起,再缝连到裙腰上。”⑤值得一提的是,辽代缺胯袍与宋代旋裙都具有前后开衩的结构,这可能是马面裙结构的雏形。⑥这种“开胯之裙”本只为宋代妓女骑驴专用裙,但很快在上层社会的宫廷贵妇中蔓延开来。时至今日,我们不仅在文献上看到相关记载,还在一些出土的文物中找到了蛛丝马迹。从山西晋祠彩陶中的一尊宋代侍女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马面裙的影子,只见那侍女面容祥和,双手端于胸前,身穿大红蓝边背子,内搭一袭两侧有褶裥的明黄衫裙,那长裙用蓝色细带束腰至胸下,裙前叠有两层“光面”(图1)。另外,河北宣化下八里“辽6号墓”中的西壁画《散乐图》中位于最前方的一位舞蹈者上穿交领绿色缦衫,下穿浅黄旋裙(图2)。宋辽服饰色彩以郁金根染的黄色为贵,红色则为普通妇人日常所服之色。装饰手法多为彩绘、染缬、削金刺绣等。⑦旋裙与当时其他服饰是在同一块土壤上开出的花朵,因此它的艺术特征也符合整体服饰的审美。其独特的功能性与优雅大方的审美趣味普遍为世人所接受,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它这种前后开胯的设计方式影响到了元、明、清女子下着裙的原因,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
图1 晋祠彩陶宋代侍女像
图2 河北下八里“辽6号墓”中的西壁画《散乐图》
图3 绣有蟒纹的褶裥马面裙
图4 三蓝打籽绣,襕干马面裙
三、明代马面裙的特征
宋代的旋裙经历了辽金元的洗礼发展到明代,逐渐形成了马面裙。它独盛于明代的成化年间,裙褶使裙子蓬蓬张开,京城人士都喜欢着马面裙。⑧403那时,上至一国之母下至黎民百姓,人人皆穿马面裙。只是不同的阶级,马面裙的质地、装饰和色彩都有着严格的区别。贵族妇女的马面裙裙门和边缘有绣花装饰,横襕中织绣龙凤、华鸟鱼虫等吉祥图案。2013年南京云锦研究所成功复制了十三陵出土的“黄织金妆花龙栏绸裙”,这是明孝端皇后所穿之裙。云锦工艺大师王继胜在受邀采访时说道:“由此看来,当时在服饰制度方面并不十分严格。这样的裙子民间俗称‘马面裙’。当年,不仅皇后们爱穿,民间也十分流行。”另外,明代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和张懋夫妇合葬墓出土的丝织物中都有马面裙。以上这些都向我们传达一个明确的信息:马面裙在明朝的流行程度可见一斑。只是这时并无“马面裙”之名,裙式简单且未定型,色彩秀丽,整体给人清新淡雅的感觉。见记载于清代叶梦珠《阅世珠》云:“明末始用八幅,腰间细褶数十,行动如水纹,不无美秀,而下边用大红一线,上或绣画二、三寸,数年以来,始用浅色画裙。”⑨
四、马面裙由明到清的转变
(一)结构的转变
明代的马面裙是将矩形面料折叠成褶裥,褶大且是活褶,这可能是为了增大下身活动空间,此类马面裙被称之为褶裥马面裙(图3)。而到了清代,人们直接用三角形或梯形面料拼接缝制成裙,这样就巧妙地形成了上大下小的结构,不需褶裥了,面料与面料之间的拼缝用条状襕干装饰形成立体效果,逐渐演变成了襕干马面裙(图4)。襕干马面裙和褶裥马面裙从外观上看并无明显差别,只是在制作手法上有所区别。一种是把条状襕干直接装饰在平面的裙上;另一种是用裙本布打若干褶裥。这两种方式都是数量越多,裙摆越大,下体活动空间越足。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有这样的描述:“裙制之精粗,惟视折纹之多寡。折多则行走自如,无缠身碍足之患”至于马面裙的裙幅到底多少最为合适美观,李渔在书中也有交待:“幅既有八,则折纹之不少可知。予谓八幅之裙,宜于家常;人前美观,尚须十幅。”⑩后来,马面裙的褶裥变多,有的多至百褶,褶为固定的死褶。“在清初,苏州妇女崇尚百裥裙,裙式是用整幅缎子打折成百裥的。曾见有三条百裥裙实物,前面裙门绣花加花边襕干,左右打细裥,相合恰好是一百裥”。⑧496-497晚清时期,人们为防止裙褶散乱,将马面裙进行改良,开始出现鱼鳞百褶裙。“鱼鳞百褶裙是一种折有细裥的女裙。以数幅布帛为之,折裥之间以丝线交叉串联,以免散乱。因展开后形似鲤鱼鳞甲,故名。流行于清同治年间,俗谓‘时样裙’”。11《清代北京竹枝词·时样裙》:“凤尾如何久不闻,皮棉单夹费纷纭。而今无论何时节,都着鱼鳞百褶裙。”这种由马面裙变形之后的鱼鳞百褶裙深受人们的喜爱,这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
(二)面料、色彩、纹样的转变
根据史料记载,清代马面裙的面料与明代相比,并无大变化,其裙腰通常为白色棉布,这其中有两种用意。首先,白色裙腰有“白头偕老”之意;其次,腰部是易于磨损面料的位置,结实耐磨的棉布被运用在裙腰之上是再好不过的。富贵人家的马面裙大身面料多为丝绸,普通人家则用较为粗制的棉麻,其里布都是绣花或素色的棉布。明代马面裙是素雅的色彩,简单的纹饰、大而稀疏的活褶。到了清代,则一改清淡风尚,追求起华丽富贵的格调。裙的颜色变得艳丽多姿,以至于出现了色彩丰富的月华裙。但马面裙依旧顺应着历史的洪流,清代的马面裙也以红裙为贵。这时的马面裙注重裙门和裙边的装饰,甚至每一个细褶或襕干上都有精致的花纹装饰,多用打籽绣、盘金绣、贴布绣、绘画等工艺。裙门的装饰更加丰富,外裙门有各种吉祥纹样,以海水江崖、龙凤、吉祥八宝、花鸟虫蝶最为流行,有的裙门还装饰流苏,裙边用连续纹样镶滚。马面裙的纹样和历代服饰纹样是一脉相承的,充满了传统文化的特征。从明代进化到清代的马面裙在型式上丰富了起来,也凸显了人们的审美趋势以及自主创新的意识。
五、民国初马面裙的发展及演变
20世纪初,清政府逐渐崩溃,满汉服饰在互相融合的道路上日益西化。民国初的马面裙在风格上仍然继承发展着清代那宽松的款式、明朗的色彩和复杂的工艺,而这一切都在逐渐锐简,慢慢由富贵走向了衰落。从清末民初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出,那时女性的上衣比较长,有的甚至长至膝盖。过长的上衣使暴露在外的马面裙只有膝盖以下,所以各种装饰大多集中在膝盖以下的位置。至于马面裙的颜色,在众多馆藏马面裙实物中,红色马面裙的数量最多,其次是蓝色,再者是绿色或棕色。裙门仍绣各种花鸟鱼虫祈福纹样。民国初的马面裙扣合方式除了系带和盘扣外,还多了塑料纽扣。这时期裙子较清代略短,裙摆变小,裙幅减少,装饰也比清代有所减少。裙摆和裙门仍旧镶有各种花边,但开始流行细窄条边装饰,圆的是“灯果边”,也称“线香滚”,扁的叫“韭菜边”。1280后来,裙腰之上的扣子被去掉,原来的两个裙腰合并成一个,款式由清初的两片式合并成了一片式。13这种简单的裙式,与清朝繁缛复杂的马面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辛亥革命以后,继而演变的套穿之裙仍然保留着马面裙的裙门和褶裥,但裙腰变窄甚至消失。没有了严格的形制制度,这时的马面裙被人们发挥得比较自由随意了,例如有的马面裙不再有褶裥而只有裙门。马面裙不屈不挠的强大生命力还沿袭到了婚服里,这种裙被称为红喜裙,是清末民初女子的结婚礼服,它虽有“马面”,但没有褶裥或襕干,也没有了“开胯”。
六、马面裙消失的轨迹
五四运动以后,受“民主、自由”等思想的影响,中国女性的裙子与西方女裙的差别越来越小,传统女裙的元素渐渐消失,这也预示着马面裙已走近末梢。张爱玲在《更衣记》中道:“晚至1920年左右,比较潇洒自由的宽裙入时了,这一类的裙子才完全废除。”1281这时出现了一种文明新装,它是在袄裙的基础上演变的一种时尚服饰,这种短衣宽裙的穿法衬托出进步青年去陈推新的思想。上衣下裙的样式在文学作品里也有体现,例如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写了蕙“穿一件滚边玉色湖绉短袄,系粉红裙子”。张爱玲形容曹七巧“换上了苹果绿乔琪纱旗袍,高领圈,荷叶边袖子,腰以下是半西式的百褶裙。”裙式不断简化,至上世纪30年代,有绣花的马面裙逐渐在生活中被人们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喇叭裙、旗袍等。尽管马面裙以美丽大方的外在形象吸引着人们,也依旧掩盖不住其中所蕴藏的政治背景带来的萧条、寂寥与伤感。
七、结语
“马面、侧裥和裙腰结构的消失,标志着围系之裙正式演变成为套穿之裙,中国妇女的裙装最终融入了世界服饰的主流。”13马面裙有着多样的工艺、面料、色彩、图案,如诗一般温润灵动,每一步都能走出一朵花儿来。历代马面裙或质朴淡雅,或妩媚撩人,或缤纷斑斓,始终有着历史辗过的痕迹。它精美绝伦的样式符合世人的审美特性,它独具匠心的结构和功能适应了几个朝代的发展,它是兼收并蓄的传承载体。■
注释:
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411.
② 黄能馥.中国服饰通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230.
③包铭新.近代女装实录[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107.
④(明)刘若愚.明宫史[M].1987年冯宝林点校.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166.
⑤ 孟晖.开衩之裙[N].东方早报“艺术评论”栏目,2012-5-7.
⑥ 祁姿妤.清代马面裙形制研究——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品为例[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2.
⑦ 黄能馥,陈娟娟.中华历代服饰艺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267.
⑧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⑨(清)叶梦珠.阅世编[M].明清笔记从书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⑩(清)李渔.闲情偶寄[M].北京:华夏出版社,第一版,2006:150.
11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284.
12张爱玲.流言[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13包铭新,高冰清.论晚清围系之裙到套穿之裙的演变[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1).
[1]黄能馥.中国服饰通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2]包铭新.近代女装实录[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4]黄能馥、陈娟娟.中华历代服饰艺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5]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6]李渔.闲情偶寄[M].北京:华夏出版社,第一版,2006.
[7]张爱玲.流言[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8]袁仄,胡月.百年衣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From the Slitting Skirt to the Absorbing Essence,History of Art Development about the Horse-face Apron
CAO Xue,WANG Qun-shan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Beijing 100029,China)
The horse-face apron originating in Song and Liao Dynasties was favored by people of several dynasties for its unique functionality and aesthetic style. Starting from the origin of horse-face apron, this paper expatiates on its changes in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colors, fabrics,patterns over different dynasties. Although the horse-face apron had experienced a series of style change, from pure and free of vulgarity style in Ming Dynasty to luxurious style in Qing Dynasty, then to beautiful but unadorned styl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s 'skirt panel' takes strong root despite all these changes. The skirt had not completely disappeared in the stage of history until the 1920s and 1930s.
slitting skirt;skirt panel;all-around pleats;borders
J18;J523
A
1008-2832(2016)10-0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