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俄罗斯近现代纺织设计教育与莫斯科高等艺术技术工作室纺织系的回溯及探究

2016-11-08

艺术设计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染织纺织图案

李 波

⊙ 教学园地

对俄罗斯近现代纺织设计教育与莫斯科高等艺术技术工作室纺织系的回溯及探究

李 波

本文回顾了俄罗斯沙俄时期染织设计的起始与发展过程,以及前卫艺术影响下莫斯科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B х у т е ма с)纺织系(1920~1930)10多年的艰苦历程。对纺织系教学体制的变迁与学生作品及贡献的进行了梳理,回顾了莫斯科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纺织系的历史,并呼吁应正视其对世界现代纺织设计思想创立的重要贡献。

染织设计;B х у т е ма с;构成主义;设计教育;宣传主题

俄罗斯传统纺织业在其悠久的应用艺术历史中创造过无数辉煌,如优美的萨拉凡、鲁巴哈以及披肩等。工匠们所在的手工作坊是各类纺织品的主要生产机构。而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则是“师徒相授”,即由师父通过手把手的方法教授徒弟绘制花样、编织花本等技巧。时间到了18世纪初,新的生产关系萌芽开始在传统纺织业中孕育。而近代染织设计萌发于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初级阶段,随之纺织工业艺术与制造慢慢开始分工。直到19世纪初以俄国产业革命为发端,俄国开始进入工业化阶段,而纺织业作为传统产业,引进和使用动力织机、印花机为标志,启动了近代工业化的进程,染织设计逐渐从各种织物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门类,出现了专门的图案设计师和机构。

一、沙俄时期染织设计体系的引进和建立

沙俄时期在传统纺织领域并无单纯的“设计”的概念,传统丝、亚麻与棉织物的生产“工艺”往往是指具有技艺的工匠所从事的创造活动,这种活动是设计和制作的统一,也是技术和艺术的统一。“师徒相授”传授知识的方法因人而异,不仅时间长、效率低,而且有时师父为防日后徒弟对自己造成威胁,在传授时常有所保留,因而不但在技术上缺少创造和变革,还时常面临技术倒退的境地。但是由于生产力的限制,这种传统传授模式可以基本满足社会的日常需求,从而延续了近千年的时间。

沙皇彼得一世即位后,俄国开始全面改革,西方近代染织设计通过各种渠道影响俄罗斯,特别是圣彼得堡与莫斯科地区的贵族阶层,造成了倾向于“西欧工艺”的风气,对俄国纺织产品设计产生了较大影响。随着19世纪中期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产业革命在纺织领域首先完成,俄国利用进口英法纺织设备机器大工业生产的纺织产品的规模不断扩大,俄罗斯纺织业走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是保留传统的手工坊;另一方面是手工印花业逐渐解体,实现了规模化的机器印花生产。前者保留了织物的传统设计风格,其决定者是传统的手工工匠或宫廷贵族;而后者印花织物设计风格的决定者转变为新兴的工厂业主,而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工厂业主必须添置更多的机器,以更高的生产效率运作以及时迎合市场多变的需求,因此印花工人只需会操作机器而无需艺术方面的培训;再者,随着艺术家地位的不断提高,为工厂进行纹样设计并不是他们的主要目标,出现了专业印花染织设计人员缺口巨大的局面,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繁荣的突出问题。当时各棉、亚麻织工厂需要图案,往往向英法商人购买,从而使他们大发横财。因此发展出一套近代染织设计教育培养制度,以培养出适用于机器批量生产的专业设计师成为迫在眉睫的需求。

沙俄近代染织设计教育的缘起直接源于英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引进了“图案”、“实用美术”、“工艺美术”的概念,包括从技术、纹样到专业词汇等,这些概念在强调设计的功能意义外,也同时强调了它与传统美术创作间的联系。而“图案”这个词语在19世纪中期到十月革命时期被延用,当时的许多美术学校都开设了图案系科,如皇家斯特罗干诺夫斯基工艺美术学校、伊万诺沃纺织工艺美术学校等,通过图案课程开展设计教育。“图案”概念的引进标志着纺织业大机器生产中设计和制造的分工,作为俄国亘古未有的一件新事物,接近于“工业设计”概念的染织设计开始出现。而色的三要素等色彩概念以及单独形、连续形等图案归类原理等相关设计概念的引入,则使染织设计更趋于合理化、系统化。

二、俄国近代染织教育的兴起

俄国近代染织设计教育萌芽于19世纪中叶,位于莫斯科的皇家斯特罗干诺夫斯基工艺美术学校的目标是培养艺术和手工艺家专门人才,最初被称作“艺术和手工艺的绘图学校”。在初始阶段学校有三个专业方向:

1、绘图、几何制图与机器图案;

2、静物与动物绘图 ;

3、花卉和装饰品绘图。这所学校在沙皇时期一直为工业艺术领域培养专门人才。

1830年前后由于受产业革命的影响,学校开设了《工业印花与绘图》课程,1837 年新开设了《粘土饰物和雕塑模型》课程。俄国产业革命在纺织领域首先完成,行业至少雇佣100万工人,同时导致社会对设计绘制图案的人才需求特别大。斯特罗干诺夫斯基工艺美术学校对装饰图案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设有专门的课程要求学生在大自然各种物体的基础上研究装饰图案。比如,要求学生先用水彩画出鲜花,然后将它抽象简化成装饰图案,显示出装饰性图案的构成结构,并最终在其基础上加工出具有特色的装饰图形图案。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初学者对形态认知的基本规律,培养了学生由浅入深、逐渐领悟形态的造型基本功。

俄国近代染织设计教育是伴随机器化生产的过程发展而来的,其正规性、完整性、科学性、专业性等方面都比较完善。“图案教育、手工教育、工艺教育已经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随着资本主义工业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西欧英法等传统发达国面对德国与俄国这两个后起之秀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只有更好的、经过设计的产品才有国际竞争力的理念被俄国接受。这也使得特罗干诺夫斯基工艺美术学校的教学目标更明确、课程设置更合理,促进染织设计教育更加快速发展。到了20世纪初,这所学校已拥有一套完整的教学制度:学制8年,开设基础预科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的艺术造型基础知识,然后是高级的专项艺术教育,类似于今天许多建筑院校的教育专门化。正是继承了这一传统,莫斯科高等艺术技术工作室才能为培养学生全面的艺术观和艺术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图1、2)。

图1:波波娃设计的服装与纹样草图(1924)

图2:波波娃设计的服装与纹样草图(1924)

三、莫斯科高等艺术技术工作室纺织系发展概述

在1918年十月革命之后,俄罗斯的整个艺术教育系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俄罗斯各个地区的美术学院和一系列工业艺术学校重组成为国立自由艺术工作室(ГСХМ)。人民教育委员会把皇家斯特罗干诺夫斯基工艺美术学校废除了皇家政体系统,改组成第一国立自由艺术工作室(1918~1920年)。在两年间新旧流派的混合时期, 工作室继承了以往好的东西, 如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工作室的组织经验,甚至一些常用术语也是来自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工作室中涌动着探寻新创作方法的潮流,更换全新的学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重组教师和学员的关系,学生可以充分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老师。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内在矛盾,师生越来越反感旧的学术教学体系。因此改革第二阶段的艺术教育体系改革于两年后到来。

1920年6月召开了全俄国立自由艺术工作室代表大会。 这次代表大会最重要的内容是 :

1、艺术学校应该有实验教学方法及教学计划大纲 ;

2、学校应分成高级专业教育和初级基础教育 ;

3、允许学生加入艺术学校的管理机构 ;

4、莫斯科第一、 第二国立自由艺术工作室合并成立莫斯科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

之后,全苏各地,如列宁格勒国立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也相继成立。莫斯科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下设预科系与生产学系,生产学系包括:建筑工程系、绘画,雕塑、印刷、纺织、陶瓷、木制品加工和金属加工系。

莫斯科高等艺术技术工作室预科系是基于皇家斯特罗干诺夫斯基工艺美术学院的预科教育课程加上前卫艺术家设置的课程组成。1919年前卫艺术家开始在自由艺术工作室设置了抽象课,性质类似于分析实验绘画的作业。1920年开始波波娃与维斯宁在莫斯科高等艺术技术工作室负责《N.1训练—色彩的最大效果》教学、亚历山大· 爱克斯特负责《N.3训练—空间色彩》、罗德钦科负责《N.5训练—构成》教学。基于这些训练联合雕塑系类似培养分析能力的课程—《体积》和建筑系的《空间》课程组成预科课程的核心部分—《图形》、《色彩》、《体积》和《空间》。

图3:罗德钦科设置的静物练习(左)静物组合(复原);(右)静物作业

1920~1922年间罗德琴科主持确定平面基础课程教学。包括多种课题,并作为分析型学科,教学中试验自己特有的教学法。如静物训练使用生活中常见的不同材料的物体作为对象,而非传统静物模型,如陶瓷研钵、数片玻璃、黑色纸、泛黄的纸管、弯曲的纸板、各色光面与糙面纸制道具相互组合,用空间构成手法组成一组静物 (图3)。训练分三步完成:学生首先要实事求是地将静物色彩和其光影感画出来,着重表达不同材料的特征;第二步仅线条勾勒静物,要求学生抓出物体的中心结构,最后在景物画的基础上绘制抽象几何图形(也可以是立体主义或至上主义风格的绘画);学生用描画手法表达不同材料的特征,表现空间结构与平面的对比,学会从各自独立的细节中构造出完整的布局,其艺术表现力不是建立在图案修饰的美或装饰的豪华上,而是建立在整体空间结构以及形式与材料的对比特点上。这样的静物训练,解放了学生的空间和构成思维,将学生带入全新的抽象艺术的领域。这样的训练方法使艺术家很容易过渡到实际物体的设计上,为艺术家从“艺术工程师—设计师”的过渡打下了基础。

学生在两年预科系毕业后,有权自由选择专业继续学习。纺织系建立之初设有印花部、纺织部和艺术绣花部。它们分别是在帝国斯特罗干诺夫斯基工艺美术学院的印花、编织和刺绣三个工作室的基础上建立的。聘用原学院的教师,并把原来收集的样本留为己用。与之前一样,学生继续在工作室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实践操作。学院的教学宗旨是为纺织厂和绣花厂培养图案设计师。在纺织系的第一年,重点注重去除特罗干诺夫斯基学校遗留下来的重手工业应用的教学思路的束缚,大力推崇学习技术类课程,目标是培养的毕业生不仅是图案设计师或刺绣工人,而是在纺织厂工作的艺术家—技术专家(设计师)。对于系里的学生而言,基础艺术课程的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学生在接受基础部的预科教育之后继续学习《素描》、《色彩》和《绘画》课。不过,在培养新型工艺技术艺术家的过程中,《艺术构成》课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学生们只有学习了这门课程才能真正开启成为新型工艺技术型艺术家的职业教育之旅。在此之前,《艺术构成》课程一直 由О. 格留恩、Н. 萨博列夫 和 В.吉荷米洛夫负责,他们基于生产工艺要求,指导学生专注于图案颜色和艺术成分。从1927年开始,A.库普林成为该课的任课教师。工作之初,库普林便制定了一套自己的培养工艺技术艺术家的教学计划。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和比例感,要求学生深入研究纺织品图案、颜色 、形状、纹理、节奏的比例和材料。因此,他要求学生做的作业都是比较抽象的。库普林喜欢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起初,他留的作业十分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要求学生做一些复杂的作业,比如根据花纹组织的特点设计装饰图案。从本质上讲,这些深化过的作业仍然具有抽象意义。库普林的《艺术构成》课的确是一门独一无二的专业入门课程。之后,纺织系二至四年级学生仍然需要学习大量艺术和工艺类的专业课,例如《素描》、《色彩》、《绘画》、《艺术构成》、《织物艺术学》、《机械印花构成》、《手工印花构成》、《纤维织物的化学工艺技术》、《染色实验》、《服装发展史》、《构成理论》、《纺织工业经济学》、《喷雾染色》等以达到对学生相对全面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当然,印花部也有自己的专业课,如《机织工艺技术》、《编织法》和《织物分析》等。1920~1930年的10年间学校组织结构、教学大纲以及课程和艺术思想都进行了多次改进。20年代中期由于刺绣部与纺织系人才培养与教学总体方向不符 ,刺绣部被废除,但学系成立了喷雾染色工作室,学生在马雅可夫斯基的指导下掌握了在纺织品上机械喷绘图案的方法。

纺织系要求学生对技术工艺规程的掌握非常高,学生需要成为高度熟练的技术型优秀人才,他们将胜任在企业的工作 。格留恩在印花部任教,主要关注印染技术 ,他在教学生们机械印花的图案组成时比较注重设计适用于机器印染的编织装饰图案,他对待学生非常严格,希望学生能够将所有的点排列在正确的位置上,使每一个完整的花纹组织协调分布在布的两面。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消化吸收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工艺和艺术能力,以及机械与手动印染的能力。例如,使用金属轴机器印染织布,适用于精细图形线图案;而使用木质轴的印染则相反, 适宜采用粗线图案,要求用非细线条绘制图案。

纺织系在提供自由的平台将学生的大胆想法转化为现实方面做得最为成功。纺织系工作室里的设备大部分陈旧过时,织布机只能编织最简单的条纹和格子图案。只有工厂里才有提花机。因此,学校与纺织企业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和联动,学生们都千方百计争取去工厂实习。在那里,他们能把自己设计的图案织出来。如Д. Н. Пр е о б р аж е н с к а я (荙莉亚)1927年就开始在伊万诺沃·沃兹涅先斯克地区棉纺厂中央图案艺术工作室学习,她的老师就是布里宁(图4、5)。大部分毕业生直接留厂工作,达到了当今意义上的“产、学、研相结合”。纺织系与生产企业的频繁互动,同时也促使许多系里的教师在教课的同时前往工厂工作。例如,О. 格留恩在教授工业印刷的同时在莫斯科三山棉纺厂任艺术部主任。教学监管部门的马雅可夫斯基在教授学生喷雾染色课程的同时,先后在三山棉纺厂、红玫瑰纺织厂任喷雾染色部主管。瓦尔瓦拉斯捷潘诺娃与柳波芙波波娃教预科系课程,同时也在莫斯科国营第一棉纺厂设计织布纹样。

纺织系旨在提高学生专业水平,还建立了科研小组。小组组织结构分为三部分:机械技术、艺术及纤维质料与化工材料。小组会议期间,组织小组成员听讲座报告,积极讨论艺术和技术特点,教员定期指导组员。1927~1930年间,纺织系纺织部和印花部培养了大量的新型工艺技术人才。1929~1930学年,纺织系组建了第三个部—针织品部。该部拥有自己的实验室和工作室。总而言之,纺织系学生接受了比较好的职业工艺技术、艺术构成和概念创新的预科教育。许多学生积极参与了主题与宣传图案纺织品的设计与制作。正是因为纺织系教师、学生和毕业生的辛勤耕耘,主题图案设计方才成为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苏联艺术史乃至世界艺术设计史上的一个亮点。

图4:布里宁为巴黎装饰艺术博览会设计的主题织布(1925)

图5:农村收割 (1926~1928)

四、莫斯科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纺织系与宣传主题织布

在十月革命的氛围里,政府发起在纺织工业生产领域将意识形态引入日常生活的主题讨论,布尔什维克党的政治家、画家、科学家、工人和其他纺织企业的人员参与讨论。他们试图确定哪些织布图案应视为苏维埃的宣传工具,织布应赋予更深刻的意义—引导工农阶级建立新的苏维埃俄国革命后的新生活方式。内战结束后,国家走上和平轨道,各大棉纺企业开始积极恢复工业生产工作。1920年春,苏共(布)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议案,要求各大纺织厂尽快恢复生产,其纺织织布需要更经济和更有政治意义。1923 年苏俄内战结束后,纺织工业复苏初始,官方与艺术界同时呼吁新生的联盟国家需要新图案织物。

然而莫斯科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纺织系的师生认为纺织品也应该成为最基本的革命武器,纺织设计应为苏维埃政治服务,设计应具有鲜明的主题,提倡所谓的“鼓舞型” 和 “主题型” 风格。这一新的趋势由纺织系师生发起,很快得到了伊万诺沃·沃兹涅先斯克地区棉纺厂等国营棉纺厂经验丰富的设计人员的支持。主题宣传图案纹样织布是体现革命后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方面最密切的载体。而在这之前的1920~1922年间全苏几乎所有的工厂仍在使用旧版图案生产面料。莫斯科与伊万诺沃地区纺织厂仍为国内市场印染18世纪图案的织布。纹样包括各种大型花卉图案,如玫瑰、丁香、洋甘菊、康乃馨等。此外,还有西欧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复制纹样。1925年伊万诺沃设计师布里宁应用麦穗、镰刀、锤子设计出苏维埃主题的织布,在巴黎装饰艺术博览会上为苏联夺得第一枚金牌。之后,宣传与主题图案纹样设计在整个苏联流行起来(图6~9)。

图6:5年计划2年半完成(1930),设计:荙莉亚

图7:蒸汽机车(1930),设计:荙莉亚

图8:拖拉机 (1930),设计:荙莉亚

图9:少先队员坐卡车游行(1930),设计: 荙莉亚

结语

莫斯科高等艺术与技术学院纺织系的染织设计教育体系的建立,突破了传统手工艺师徒制的陈规,摆脱了师徒间的依附、雇佣关系,将专门化的设计教育与一般性的技能培训相分离,为机器工业生产输送了专门型的设计人才。该校教师强调教育的实用主义,设有较为完善的实习场所以配合教学,让学生通过心、手、脑的并用在实践中掌握设计原理。同时,学校式的教育博采众长,在借鉴包豪斯办学经验的同时,发展构成主义先进的设计思想和革命式的流行时尚,特别是纺织系师生的宣传主题图案设计,突破传统的固有模式而更具创新意识,对现代主义图案设计及其风格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参考资料

1、 田 豐、芭尤洛娃·玛丽娜·亚历山大罗夫娜:《瓦尔瓦拉·斯捷潘诺娃与构成主义纺织品设计》,艺术设计研究, 2015( 03) 。

2、 田 豐、芭尤洛娃·玛丽娜·亚历山大罗夫娜:《柳波芙·波波娃与构成主义纺织品设计》,设计艺术研究, 2015( 06) 。

李 波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讲师

The History Of Russian Textiles Design Education And The Textile Department at Moscow Higher Technical Institute(B х у т е м а с)

Li Bo

article reviews the beginning and developing of the history of textile design in russian ancient times.and the history of USSR Senior Ar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Workshops textile school(1920-1930) , over a decade of arduous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analysis new design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of textile school,recall the history of USSR Senior Ar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Workshops textile school,and emphasize it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world modern textile design thoughts.

Modern textile design, B ху т е ма с,Constructivism;design education, thematic and propaganda

J523

A

1674-7518(2016)02-0116-05

猜你喜欢

染织纺织图案
图案在染织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评《染织图案设计教程(第二版)》
澳洋纺织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吉林裕华染织工厂的创立与发展
猜猜看
马毓秀,与丈夫陈景林创办天染工坊,曾长达17年走访大陆,做《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染织工艺调查》报告。
明清水陆画所绘之染织纹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