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方法化 算法多样化
2016-11-08侯洪刚
侯洪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255-0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估算在小学数学学习乃至生活中都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看似简单的估算,不少学生却甚感头疼。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学生没有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和特性。
一、估算方法化
估算基于口算而服务于笔算,却有不少学生利用笔算进行估算,这本末倒置的做法既繁杂不简约,也了违背了估算教学设计的初衷。
例:从重庆到三峡大坝全长624km,如果乘坐普通客船每时行23km,去三峡大坝大约需要多少时?
解决本题时,通常会有如下怪异的答案:
1.624÷23=27(时)……3(km),所以624÷23≈27(时)
2.600÷23=26(时)……2(km),所以624÷23≈26(时)
3.620÷23=26(时)……22(km),所以624÷23≈26(时)
4.624÷20=31(时)……4(km),所以624÷23≈31(时)
以上解题思路中首先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除法的估算基本能口算,而不是通过笔算后得出一个与准确值相近的近似数。其次在方法上也没明白要先将除数23看成整十数20,然后根据除数和乘法口诀将被除数623看成600或620,最后进行计算。正确解法应该是:
5.620÷20=31(时)
6.600÷20=30(时)
学生只有掌握了恰当的估算方法后,才能正确进行估算,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估算的算理和基本方法。
二、算法多样化
西师版在二年级下册进行了整数加减法估算的教学,且在引入估算教学时就对学生进行了估算方法多样化的引导和启发。
例:我校有男生295人,女生278人,每人1支疫苗,大约要多少支疫苗?
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已经学会“估数”的基础上,用“找一个与295(278)最接近的整百数”的语言去引导学生找到295的近似数300,278的近似数300,因为300+300=600,所以295+278≈600.
当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的也许并不是一个整百数,而是一个整十数。上题中有的学生把295看成300,278看成280,所以300+280≈580。还有不少学生只将其中一个数看成整十或整百数,分别会得到300+278=578、295+300=595、295+280=575等结果。这种不同思路的算法应该得到肯定,我们鼓励这些同学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思考角度多面化、解题方法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体现了不同的人能学到不同的数学的思想。
三、算理合理化
学生学习算法多样化后会造成一些思维混乱,所以在遇到不同位数整数加减法估算时,往往会遇到“卖不完的大米”的麻烦。
例:商店运来476吨大米,卖了22吨,大约还剩多少吨大米?
学生在解答时,都习惯把一个数看成整十或整百数,而不去观察两个数的数位关系。所以把476看成500,把22看成20,得到500-20=480(吨)。这样476吨大米,卖了22吨后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变成了480吨大米。这“卖不完的大米”显然不符合生活实际,着实让学生们感到估算的头疼。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其实通过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当把476看成500时十位上的数都被忽略,并多了24吨大米;而多看的24吨大米比实际卖的22吨大米还多2吨,接着把22看成20时又少了2吨大米,造成估算结果比原有的大米还多4吨的怪现象。因此,本题中只能把两个加数都同时看成整十数,476看成480,22看成20,所以480-20=460(吨),这样就比较合理了。
估算是建立在口算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们倡导的算法多样化是要以便于口算为前提,如果学生在估算前还要先进行笔算,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其次估算又服务于笔算,如果估算结果偏离准确值很大,不能对准确计算起到引导和检验作用,甚至不符合生活常理,说明这种估算方法也是不行的。总之,估算不是乱算,也是有章可循的,估算有法,但无定法。老师只有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估算的意义后,才能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各种估算方法进行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