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初探

2016-11-08叶正茂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7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

叶正茂

摘 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一个典型经济地位低下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本文着重从学校教育的视角,研究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 探求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51-01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外来务工人员举家涌入,在我市学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数也呈阶梯式上升。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环境较差,在语言、家庭教育、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各个方面与本地的孩子有着明显差异,相当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及时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已然成为学校、家长及社会的共识。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现状表现及其成因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长过程中缺乏相对稳定的环境,其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自卑感强,自暴自弃,不求上进;逆反心理强,是非观念模糊,言行不一;性格孤僻,自我封闭,多愁善感;学习基础和自控能力差,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而在行为上出现了吸烟、喝酒、打架、骂人、说谎、厌学、逃学、甚至是自残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环境不利。外来务工人员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常年忙于生计,对子女的教育和心理健康疏于关心,家庭教育成为“真空”:有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子女缺乏家庭温暖,导致个性孤僻;有的不顾家庭,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严重影响孩子的品德和学习;有的则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蛮横任性的性格;有的教育方法粗暴野蛮,严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的家庭残缺或再婚,人际关系复杂,孩子内心消沉,无心学习。

2、学校教育失误。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的不稳定性导致其子女学习环境的流动性很大。面对不同的教学环境、教材和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所以,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成绩相对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校教育也存在“唯成绩论”的误区,片面的评价方式导致教师忽视了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疏导和道德帮教,使他们逐渐丧失学习自信心。有些教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导致师生关系对立,造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不良心理倾向。

3、社会导向偏差。因为家庭背景和经济文化的巨大差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难以真正融入当地的学习和生活中,常被贴上“外地生”、“打工子女”的标签,严重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在与人交往中,常会因自卑而过于敏感,产生不良的心理偏差。再者,社会上不健康的书刊、影视等不良传播媒介和一些丑恶现象,也直接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有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非模糊,意志薄弱,经不起诱惑,往往产生一些不道德和违反纪律的行为。

二、转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日益凸现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适应他们心理健康的教育途径和方法,科学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努力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的品行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1、家校沟通,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是孩子最好的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为避免家庭环境和家长因素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消极心理形成的罪魁祸首,学校要注意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宣传新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掌握孩子的成长特点,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一是要加强家长学校工作。通过对家长进行有关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辅导和指点一些家庭亲子沟通方法,使他们认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逐步学会对自己的子女进行一些心理疏导。二是要加强家校互动。通过定期家访、召开家长会、开通家教咨询热线、电话联系、发放资料以及组织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开放日(周)等活动,不断提高家长家教的整体水平。只有家校之间形成联动教育网络,家庭教育的良性功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也才可以更持久、可续和完善。

2、有效疏导,构建和谐学习环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心是走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内心的法宝。作为教师,应做到“三心”:耐心教育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细心辅导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热心资助他们生活中的困难。一是关心帮助,挖掘亮点。教师应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方面的缺失,根据其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个别辅导,用赏识的眼光挖掘亮点,“多一把尺子衡量”,重视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二是心理干预,打开心结。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信箱,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用写信或谈心的方式进行咨询,帮助他们倾诉心声,平衡情绪,排解抑郁。同时,借助学生活动、心灵日记、心理讲座、课堂教学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为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建立心理和德育档案,及时矫治其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鼓励交往,创设快乐成长氛围。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是衡量整个社会融合度的标志。只有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对流入地和就读学校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才能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学校这一大集体。一是消除歧视,学会自我欣赏。通过出黑板报、开展主题班会、演讲等活动,使学生明白“人生而平等” 的道理;通过开展如何正确看待贫穷和富裕的辩论会,并利用广播、宣传栏宣传出身苦寒却功成名就的典型事例,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通过勤奋学习改变命运,学会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二是同学互助,共同快乐成长。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而言,班集体就是他们的另一个家。在快乐宽松的环境中,有利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慢慢矫正不良心理,尽快融入集体生活中,因此,可以通过开展“小手拉小手”活动,让本地优秀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结对互助。通过加强同学间的互助和联系,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了同伴和小帮手,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合理疏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推动教育均衡、体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上有着重大意义。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要用爱心去关注,用真诚去付出,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让“流动的花朵”在同一片蓝天下灿烂开放!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
烘焙有益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老年人不可忽略心理健康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