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院校应用化学专业精细化工课程体系改革——以沈阳科技学院为例
2016-11-08高夏南
高夏南
沈阳科技学院
民办院校应用化学专业精细化工课程体系改革——以沈阳科技学院为例
高夏南
沈阳科技学院
本文结合应用化学专业精细化工方向的调研结果,确立沈阳科技学院的办学特色,提出了应用化学专业精细化工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式。
精细化工;课程体系;改革
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辽宁省精细化工战略背景下的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5-03。
精细化工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产值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当中占有重要的份额。辽宁省是我国的石化大省,石化产业基础雄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1]。因此,精细化工对于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适应精细化工发展需要,国内很多大学均根据学校自身专业特点对应用化学专业精细化工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近年来,我校开展了精细化工课程体系理论课改革的探索,旨在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应用化学专业精细化工方向培养目标的确立
根据我校关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原则,经对应用化学专业精细化工领域的充分调研,确定本专业毕业生的服务岗位。表1为市场调研结果。
二、我院精细化工课程群理论课的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精细化工课程群理论课主要有属于主干学科基础层次的课《精细化工有机单元反应》和《波谱分析》;属于专业方向课的《精细化工树脂合成与应用》、《精细化工分离技术》、《精细化工反应工程与设备》、《表面活性剂化学》,由于教学观念和教学体系的制约,多年来各课程往往自成体系,任课教师只是在自己所讲授的课程上下功夫,课程群中各课程之间的交流很少,理论课与实践环节融合性不强,课程之间多次低水平重复,学生会觉得既浪费时间,又对重复部分感到枯燥乏味,课程群中各课程之间及与基础课缺乏有机的联系与相互加深。
表1
三、基于市场调研的应用化学专业精细化工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3+1”教学模式改革。“3”是三年基本授课和实践,通过适当增减授课课时,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实践环节的课时,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1”是一年的工程实践环节,这一环节中包括十二周的毕业实习和十六周的毕业设计环节,通过实际的工程实践,使学生提前了解应用化学专业的就业,并为以后步入岗位打下基础,通过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增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突出“精、新、用”的思想,即强调简明精练、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型实用化,使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在学时分配上向辽宁省精细化工的优势方向上倾斜,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补充,增加了精细化学品的合成与应用的方向课《化工助剂概论》、《精细化学品化学》、《新领域精细化学品》、《功能高分子材料》,以增强学生对精细化学品及绿色化学领域的研究,并在《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课中加入工艺的部分,在授课过程中增加化工工艺的典型案例,便于学生熟悉和掌握一线生产技术岗位所必需的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增加学生比较关心且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关于食品添加剂、香料、胶黏剂、化妆品的内容,充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方面。本次改革方案更加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增加实践环节在整体授课中的比例,为此我院专门开设了生产实习实训课程,在实验室内安置了化工反应釜,让学生提前接触工业生产中实际使用的反应釜,了解化工生产的过程,感性的认识化工生产,更加贴近应用化学专业精细化工方向的学习和科学研究。
四、结语
综上,高校人才培养要与新形势下精细化工的发展保持同步,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应用化学专业精细化工课程体系的建设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锻炼了教师队伍,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探索、创新,期待取得更大的成效。
[1]石沂哲,刘其志,孙亚光.辽宁精细化工发展思路探究----以辽宁精细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发展为例[J].决策建议思考,2015.01
高夏南,女,讲师,沈阳科技学院,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