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章平:不愿苟且,努力追寻诗和远方

2016-11-07倪立秋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华文作家诗歌

倪立秋

认识章平,是因为2011年11月在广州暨南大学参加“共享文学时空——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这次有400余人参加的文学盛会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世界华文作家协会主办,受到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中国作家协会支持,与会者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在会后的参观交流活动中,我和章平曾有过几次互动。后来在2014年11月我们俩同时受邀赴江西南昌大学举办的首届新移民文学成果展暨国际笔会,在这次会议期间,我有机会再次与他沟通互动,对他个人的了解也相应增多,特别是在读了一些他的作品之后,我对这位欧洲华文文坛重要作家其人其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其实,在欧洲新移民作家中,章平最初只能算是一位业余作家。从刚开始到别人的餐馆打工,到后来独立经营自己的中餐馆,他几十年来一直都是在海外从事餐饮行业的工作。可身为厨师的他,却并不甘于在日复一日的谋求温饱中消蚀掉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而是始终不渝地钟情写作,在用汉字码筑的文学王国中去追逐和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使他在以经营意识与互助精神著称的海外“温州帮”中,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如果用当下的一句流行语来概括他,那就是,他不满足也不愿意苟且,而是在努力追寻诗和远方。

一、出了厨房进书房——从餐饮业崛起的作家

章平,男,1958年出生,原籍浙江青田。八岁在温州上小学,“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回到青田,在青田完成小学、中学及高中教育。

1975年参加上山下乡,到青田县北山区白岩公社廊回村插队;1979年11月移居荷兰;1981年再因婚姻关系而移居比利时,后一直在比利时经营中餐馆,从此在厨房一干就是三十年。可这位中餐馆厨师并不满足于厨房那一方小小的餐饮天地,每天完成生存所需要做的工作之后,他就一头扎进书房,埋首于方块字的垒筑工程之中,书房里有他阔大的心灵空间和丰沃的精神乐土,因为除了要实现异域“淘金梦”之外,他还有另一个追求,那就是“海外华文作家或应该从‘精神难民的状态里走出来,写出不辜负这个时代的作品”,他不愿做“精神难民”,而要在求存之余去追逐自己的文学梦想。

回溯起来,章平的文学之路实从诗歌开始。从1975年起,他就在省级文学刊物《浙江文艺》及《浙江日报·副刊》上发表诗歌作品。早年那些构思精巧、温润雅致的诗作,涌动着当时尚处于青少年阶段的章平的激情和理想,记录和浸透了他刹那间的灵感和妙悟,被不少读者看成是一种无拘无束、发自肺腑的天籁之音。在多年异域辗转飘荡的求存挣扎中,写诗更是章平抵抗异域文化厚障、排解内心思乡烦忧的重要情感宣泄方式,这些从灵魂深处流出的文字,往往是一种朴素与克制的喃喃低语,是他借此回味自己在他乡经历过的疲劳与忧伤,其文字中流露出清苍的涩感,显露着瘦硬的质地,体现出其成熟与克制的心理状态,读者能从这些诗歌中看到他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章平的诗作大都收入《心的墙、树和孩子》、《飘雪的世界》、《章平诗选》等诗集之中。

1980年后,章平开始在欧洲各大中文报刊杂志发表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数是诗歌和小说,他极少写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反映作者个人生活经验的散文,而且到了1980年代后期,章平将更多精力用于小说创作。

1987年7月至1995年12月,他在《香港文学》发表多篇短篇小说,包括《驼背》、《阿生伯与孩子》、《火》、《走过了那座桥后》、《父亲》、《大师坐莲》、《离家》等诸多作品。

1992年,香港学林出版社出版其长篇小说《孑影游魂》。

1993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其诗集《心的墙、树和孩子》。

1994年,诗作《飘雪》获《诗刊》杂志社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举办的“人民保险杯”一等奖,同年1月章平赴北京,在人民大会堂接受时任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及政协副主席马文瑞颁发给他的奖杯,10月,发表于上海《小说界》的短篇小说《赶车》获世界华文微型小说“春兰杯”第一名。

1994年至1996年,章平在文联出版公司《四海》文学杂志发表多篇中短篇小说,包括《黑市居民》、《如水红唇》、《顾辉死了》、《狗肉的道歉》、《史恭明与小马》等作品。

1995年,章平到浙江大学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1996年,荷兰海牙国家图书馆举办章平诗歌朗诵会。

199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其长篇小说《冬之雪》。

199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其诗集《飘雪的世界》。

2004年,澳大利亚原乡出版社出版《章平诗选集》。

2006年,澳大利亚原乡出版社再出版其长篇小说“红尘往事三部曲”:《红皮影》(命运荒唐之书)、《天阴石》(命运悲凉之书)、《桃源》(命运恍惚之书)。

2008年,章平在《江南》第二期发表中篇小说《大雪梅克莱镇》。

2010年,北京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其长篇小说《阿骨打与楼兰——楼兰秘史》。

另外,章平还在上海《小说界》、江苏《乡土》杂志、《香港作家报》、香港《明报月刊》、海外华文文学杂志《荷露》、《橄榄树》等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搭车》、《云被风吹散》、《孽缘》、《城市入夜之后》、《沧云与鸣远的欧洲天空》、《教堂广场上的鸽子》等中短篇小说及其他作品。

从章平所付出的写作努力和所取得的文学成果来看,他已经成功摆脱“精神难民”的心理压力,正在一步步实现其文学梦想。

二、诗歌——孤独诗人的灵魂独白

基于章平只写诗歌和小说而几乎不写散文这一创作现象,原汕头大学教授陈贤茂在其主编的《海外华文文学史》第四卷中说:“章平可能是一个在艺术思维方式上拒绝‘日常生活化的作家。”陈教授的这句话不无道理。

章平虽然在厨房工作了30年,可他的作品却很少能让读者闻到些许烟火气,尤其是他的不少诗歌,则更是飘然出尘,让人感到这些作品都是从这位孤独诗人的纯净内心中流出的灵魂独白。

猜你喜欢

华文作家诗歌
作家的画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诗歌岛·八面来风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杭州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