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脑动脉瘤介入术与开颅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

2016-11-07王海涛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6期
关键词:效果

王海涛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脑动脉瘤介入术与开颅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76例脑动脉瘤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8例。观察组患者应用脑动脉瘤介入术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应用开颅术进行治疗, 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为65.79%, 对照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为42.11%, 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 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 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1.58%,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 P<0.05)。结论 与开颅术相比, 脑动脉瘤介入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更理想, 并发症发生率低,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介入术;开颅术;脑动脉瘤;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6.034

脑动脉内腔局限性异常扩大而引发的动脉壁瘤状突出即为脑动脉瘤[1]。脑动脉瘤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 容易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 且患者通常表现为恶心、呕吐、颈部抵抗、头痛等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往临床上通常采用开颅手术治疗脑动脉瘤, 但是开颅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较大, 术后并发症较多, 不利于患者尽快康复[2]。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 临床上逐渐采用介入术治疗脑动脉瘤, 且获得了医学工作人员的一致认可。选取2013年10月~

2015年10月期间本院接收的76例脑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脑动脉瘤介入术与开颅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本院接收的76例脑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排除妊娠期、哺乳期、精神疾患、血液系统疾病以及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等疾病的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8例。观察组中, 男20例, 女18例, 年龄42~68岁, 平均年龄(52.61±5.23)岁, 7例大脑中动脉, 8例大脑前动脉, 23例颈内动脉颅内段, 对照组中, 男21例, 女17例, 年龄41~66岁, 平均年龄(52.79±5.45)岁, 6例大脑中动脉, 7例大脑前动脉, 25例颈内动脉颅内段。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开颅术进行治疗, 术前患者使用镇痛药物, 全身麻醉(全麻)后行头部CT检查, 并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定位观察, 施术者在患者头部行一切口, 将患者皮下筋膜快速切除, 并将骨膜剥离, 使用弹簧拉钩将皮瓣固定住, 固定好后将骨瓣取出而形成骨窗。在DSA辅助下, 对患者颅内动脉位置进行仔细探查, 使用2个阻断夹夹闭动脉血管, 夹闭成功即可常规置引流管以及进行切口缝合。观察组患者应用脑动脉瘤介入术进行治疗, 术前患者使用镇痛药物, 全麻后施术者穿刺患者右侧动脉, 将6F鞘置入其中, 并将0.035导丝插入其中, 保证鞘头位于早颈内动脉, 之后将微导管插入其中, 肿瘤大小由CT检查确定, 之后根据肿瘤大小选用适宜的弹簧圈进行栓塞, 彻底清除患者动脉瘤后将导管拔出, 对穿刺点进行加压包扎。之后进行全身肝素化注射, 剂量5000 U, 间隔12 h注射1次。

1. 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 4 疗效判断标准 植物生存:经治疗后患者存在生命迹象, 但是长期昏迷;重度残疾:治疗后患者清醒, 但是无法自理生活, 需要他人照顾;轻度残疾:治疗后患者有轻度功能障碍, 但是能独立生活;恢复良好:治疗后患者可正常生活, 不受轻度缺陷的影响。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中, 1例患者死亡, 1例患者植物生存, 5例患者重度残疾, 6例患者轻度残疾, 25例患者恢复良好, 恢复良好率为65.79%(25/38)。对照组中, 2例患者死亡, 2例患者植物生存, 9例患者重度残疾, 9例患者轻度残疾, 16例患者恢复良好, 恢复良好率为42.11%(16/38)。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 P<0.05)。观察组中, 1例严重电解质紊乱、1例尿路感染、2例肺部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 对照组中, 3例严重电解质紊乱、3例尿路感染、6例肺部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为31.58%。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 P<0.05)。

3 讨论

脑动脉瘤又称为颅内动脉瘤, 可单发或多发, 通常为梭形、囊形。脑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 相关研究指出, 脑动脉瘤没有破裂时, 患者并无典型临床症状, 且会引发颅内血肿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3]。脑动脉瘤的产生与患者腔内高压、颅内动脉关闭局部先天性缺陷等影响因素有紧密联系。有学者指出, 血管炎、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均影响着脑动脉瘤的发生、发展[4]。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为65.79%, 对照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为42.11%, 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 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 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1.58%,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 P<0.05)。可见, 脑动脉瘤介入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较好, 并发症发生率低,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往临床上常采用开颅术来治疗脑动脉瘤, 该方法主要是在确定脑动脉瘤位置后, 在脑组织间的自然间隙分离脑组织, 完全显露病灶, 之后实施结扎操作, 采用专用夹子夹闭动脉瘤泡和脑血管连接部位, 进而阻止血液进入脑动脉瘤, 从而使动脉瘤压迫神经系统的情况解除, 使动脉瘤血液供应阻断, 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如果能够完全夹闭肿瘤与脑血管的连接, 则能有效减少术后复发的发生。如果患者颅内存在较大血肿, 则还需清除血肿。开颅术需要将患者颅腔打开, 会给患者带来较大创伤, 且存在较大的风险, 容易引发动脉瘤破裂、脑积水以及血管痉挛等不良情况, 感染发生率较高, 不利于患者康复。而脑动脉瘤介入术主要通过穿刺动脉后将微导管置入其中, 并在动脉瘤中放置柔软的弹簧圈, 进而使动脉瘤中的血液循环受阻, 减少动脉瘤破裂的发生。介入术是微创手术, 并不会给患者颅脑带来严重创伤, 手术时间相对较短, 且安全性较高, 能同时治疗多个动脉瘤, 包括双侧动脉瘤, 可有效减少开颅术所造成的创伤[5]。脑动脉瘤介入术后, 患者感染的发生率较低, 有助于患者尽快康复。但是该手术费用较高, 存在一定的复发率, 且脑动脉瘤介入术操作较复杂, 对施术者的专业水平和临床经验要求较高。如果患者采用放置支架辅助栓塞, 则可能需要长期使用抗凝药物[6]。施术者在实施脑动脉瘤介入术时需要推动弹簧圈, 如果在此过程中动脉瘤破裂, 则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施术者需要尽可能快地将弹簧圈推入导管中, 及时选用适宜弹簧圈栓塞瘤腔。

综上所述, 与开颅术相比, 脑动脉瘤介入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更理想, 并发症发生率低,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占福, 赵菲菲, 邢德广.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效果对比分析.中国疗养医学, 2015, 20(12):1289-1291.

[2] 王春城.开颅夹闭和血管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比较.中外医疗, 2015, 19(33):50-51.

[3] 石凤超.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观察.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28(33):46-48.

[4] 邓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比较.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13(6):108-109.

[5] 赵雪.开颅夹闭和血管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比较.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5(9):194-195.

[6] 王震. 43例介入术治疗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5):87-88.

[收稿日期:2016-06-07]

猜你喜欢

效果
放射性核素碘131治疗甲亢的效果观察
当上课忘了带笔……
如此外墙,防水还扛得住么?!
灵动耳环
小画匠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没效果
慢跑是有成果的
巧手DIY家用吊灯
事关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