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新意与遗憾并存
2016-11-07潘舒佳
潘舒佳
今年的“七·一”档,由麦家同名小说改编,“小鲜肉”陈学冬领衔主演的青春谍战剧《解密》凭着天时地利人和一举摘得收视桂冠。这部围绕“数学奇才”容金珍破解超级密码紫密、黑密展开的传奇故事,确实呈现出一些亮点。
“小鲜肉”+“烧脑谍战剧”,营造别样新鲜感。无论是《悬崖》《潜伏》,或是麦家之前的《暗算》,这些经典谍战剧给人的感觉都是冷峻、庄重而又写实。而《解密》似乎有意跳出窠臼,呈现出青春热血即视感。导演选择了陈学冬这样一个具有超高粉丝量的小鲜肉,并且在剧中饰演一个颠覆以往雕塑般男神形象的有缺陷的数学天才,再搭配密码、破译、特情等谍战元素,给观众营造了一种别样的新鲜感。在继《伪装者》用此法赚取口碑后,《解密》的好收视再次印证了偶像谍战剧的吸睛趋势。
美剧叙事风格的尝试,提升品质和商业感。中国的谍战剧一直是中国风格的,且遵循着固有的行文模式。《解密》试图在叙事风格、镜头语言、制作质感上都全力向美剧靠拢。因而我们看到了开集物理学博士乔正义快速被刺杀、主要人物悉数上场、情感关系一一揭露,以及叙事过程中电影质感的镜头和节奏,商业气息浓厚。导演安建也在该剧中完成了对自己过往现实化、文艺化拍摄风格的转变。
重视细节质感,尊重观众智商。《解密》有几场戏的细节设计让人印象颇深。如一场专业特训课,授课老师详细讲解密码破译工作的相关知识,有图有真相。这些有诚意的细节在尽力丰满故事质感的同时,还照顾到观众的感受,不侮辱观众的智商,这份用心在同类剧中值得称赞。
用心和亮点之余,用更高的标准来衡量,该剧还是存在一些硬伤:
小说本身不适合改编为影视作品。《解密》是麦家的成名作,却是最后一个被搬上电视荧屏的,期间还经历过版权的七买七退,足以说明该文本影视化的难度。该小说文学性非常强,语言描述相对诗意,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它缺少影视作品需要的故事结构。它是一部虚构的人物传记,仅仅依靠几个人的回忆来拼凑出容金珍的一生。连麦家本人都承认,小说《解密》离影视太远。基于一个不稳的根基,后患显而易见。
核心事件单一。整部剧的核心就是解密,解外国军方的高级密码“紫密”和“黑密”。41集的剧单靠着这样一条主线来撑,显然有些吃力。虽然人物关系在变化和推进,期间也设置了较多的悬念和障碍,但是大情节上的环环相扣感还是不足,不属于强情节的谍战剧。故事推动力不够,节奏就会变得拖沓,比如一段包饺子的戏可以演上三分钟,这在谍战剧里不可想象。
容金珍人物形象存在些许游离。容金珍的人物设定是一个天才,有着一些缺陷的天才,比如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无能,对人情世故的不懂,但他不是傻。这应该是角色把握上的一个界限。但要影视作品去表现这样一个界限,是困难的。首先它的手法太过于写实,其次也需要演技娴熟的演员来配合,这对于偶像剧演员来说,或许已经超纲了。所以这又回到了前文提到的根源问题,在改编之初就埋下的隐患,虽然其余各方面都做得比较用心,但注定存在些许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