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商们的慈善之道

2016-11-07

东方企业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史玉柱王健林慈善事业

从陈光标到扎克伯格

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实施。作为我国慈善制度建设的一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的出台无疑有利于保护慈善组织、捐赠人、志愿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动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亦为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然而就在慈善法刚出台的这个月末,素有“中国首善”之誉的陈光标再度登上了各大媒体的重要位置,不过,这一次他并不是因慈善而扬名立万,而是遭遇了包括伪造慈善金额、图章奖状在内的多项质疑。

颇为巧合的是,正当陈光标为令人焦头烂额的负面新闻召开新闻发布会,以期自证清白之际,美国当地时间9月21日,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克和其华裔妻子普莉希拉·陈博士共同宣布,将在未来10年里至少捐出30亿美元,用于预防、治疗或控制疾病。

“我们希望大幅改善麦克斯这一代人中所有人的境遇,确保没有漏下任何人,我们会投资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基础科学研究。”在新闻发布会上,普莉希拉这样说。麦克斯指的是她和扎克伯格的女儿麦克西玛。扎克伯格也在活动上说,如果其麾下机构治疗或控制所有疾病的计划可行,人类预期寿命将延长到100岁。“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不会生病,而是说他们可以治疗并控制疾病。”

事实上,这已不是扎克伯格夫妇在慈善事业上的第一次创举。早在去年年底,在喜添一女后他们宣布将持有的facebook股份的99%捐出用于公益事业,这一被称为“扎克伯格—陈计划(Chan Zuckberg Initiative)”的“裸捐宣言”当时在全球引发轰动,因为按当时股价,这价值450亿美元,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扎克伯格才31岁。如此年轻就做出巨额财产捐资的承诺,扎克伯格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世界之最。

具体而言,“扎克伯格—陈计划”的科学工作将由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的神经学家科里·巴格曼领导。第一个项目是“扎克伯格—陈”生物中心,这家位于旧金山的独立研究中心将汇聚工程师、计算机科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等人员。它由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参与创办,将在未来10年内收到6亿美元启动资金。

慈善文化也有中西差异

从扎克伯格“将人类预期寿命延长至100岁”的设想中,我们不难发现,相比陈光标高调而“土豪式”的撒钱“济贫”,扎克伯格夫妇的行动则明显走到了慈善的另一个层次——公益,也更富理想主义色彩与人文情怀。

那么慈善和公益究竟有何不同?用中华文化来解释或许更为直观。慈善是一种因孟子所说的“侧隐之心”而采取的行动——对遭受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并采取行动去减缓这种不幸;这是古已有之的。而公益则是五四后出现在中国的新词,意思是为了公共大众的福祉与利益而行为。

当然,并不是所有投身慈善的中国商人都像陈光标一样被诟病为“只会撒钱作秀”,但中美企业家在慈善之道上的鸿沟却又是无法忽视的。《福布斯》杂志今年7月撰文称,2015年中国大陆亿万富豪人数排名世界第二,但在(英国)慈善援助基金会公布的2015年世界捐助指数中,中国在15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倒数第二;2014年,慈善仅占中国GDP的0.17%,而美国为12%。

文章将这种差距总结为几个原因:与西方同行相比,中国大部分富有企业家仍相对年轻,还没开始考虑慈善活动。中国还缺乏支持私人慈善活动的基础设施。想成立慈善基金会的私企和个人面临令人畏缩的官僚程序。而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中国大部分财富为“新钱”,尚无类似于洛克菲勒那样已传承几代的家族基金会。

由网友gauchewood发布在知乎上的一篇针对扎克伯格捐款的评论,也十分深入地分析了美国企业家的慈善文化。他称,考虑到美国企业家的慈善事业发展史,那么扎克伯格不过是美国企业家的慈善事业的最新一个环节。

十九世纪末期的美国,以卡内基、洛克菲勒为代表的敛聚了大量财富的资本家转型成为慈善家,他们大多是已经将退休计划安排好的老年人。由于他们是在自己的生命接近尾声的时候宣布放弃财富,因此他们对慈善事业没什么野心,他们更愿意选择直接开一张支票,建一座歌剧院、图书馆或是学校,以此“买断”。这种习惯同样延续到了巴菲特身上,到了 70岁左右,他选择开了一张大额支票,把他的财产捐给比尔·盖茨的“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来管理。

既然提到了比尔·盖茨的基金会,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他是如何走出“支票党”怪圈的。早在1986年,当30岁的盖茨在微软公司上市后一跃成为百万富翁之时,盖茨的妈妈玛丽·盖茨就督促儿子把一部分钱捐出去。盖茨当时正专心于经营公司,对母亲的建议完全没有放在心上,而且他觉得,一边考虑资本盈利一边考虑慈善事业是一桩很“分裂”的事,所以他曾经打算等到60岁之后再投身慈善事业。但是母亲的病危及离世却改变了这一想法。《乔布斯传》的作者艾萨克森,在1997年——也就是玛丽·盖茨去世三年后——为《时代》杂志所撰写的《探寻真正的比尔·盖茨》一文中提到,时年42岁的盖茨说,他希望再经营微软10年,然后就致力于慈善事业。这比他原来的计划提前了近十年。盖茨确实言出必行,2008年他就宣布把580亿美元个人财产捐给慈善基金会,同时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慈善事业中去。

做慈善也需商业头脑

像盖茨和扎克伯格这类企业家,已不再将开出支票等同于慈善事业的功德圆满,他们更关注具体落实、强调亲力亲为。对他们而言,开出一张支票,只是其在慈善领域的一个开始。

这类被称为“科技慈善家(the Techno-philanthropist)”的群体,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通过新兴技术突破获得巨大成就的,因而精力过人、充满自信、勇于冒险,他们想解决一些全球性的重要问题——例如核扩散、流行病或水资源等问题。他们相信,慈善与商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使他们在技术上获得巨大成功的这些高效率的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同样也能在慈善事业上给他们带来成功。

正如扎克伯格那封写给他尚在襁褓中的幼女的那封公开信中说的那样,他之所以愿意那么早就投身慈善事业,是因为“这些问题太重要了,我们不能等到你更大了,或者我们更老了才去解决。我们希望早早地开始,在有生之年就看到成果。”

慈善机构给人们的只是食物,但是科技慈善家并不仅仅满足于给予人们粮食或者仅仅是教会人们如何种植粮食。正如中国的古语所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捐款捐物的确能解一时之急,但却并非长久之计,甚至可能导致“斗米恩升米仇”的故事。如果我们把范围放大,不把目光局限在“慈善”这两个字的所带给我们的“施舍粥饭、济孤济贫”的传统印象的话,那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科技慈善家的格局,已不再只是绕着穷人、病人打转,而是冲破本企业本行业的格局,用科技的力量为人类争取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比尔·盖茨关注公共健康问题,捐献数百亿美元用于抗击艾滋病、肺结核和疟疾。曾有人问他:“为什么你会把注意力放在疟疾而不是癌症上?”对此,他回答说:“全世界已经花了大量金钱在癌症上,所以我的财富对此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此外,他还会对于疫苗的价格及后续情况进行追踪,他说:“我们精打细算,不放弃任何得到价格让步的机会。我们还会跟踪有多少孩子得到了疫苗。”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他让每年因疟疾死亡的人数从1000万减少到了600万。可见,清晰的商业思路成为了保障其慈善事业成效的重要助力。

马云:低调做慈善 高调做公益

马云的慈善之路起步不算晚,从2010年开始,阿里巴巴把千分之三的收入用来做公益,他和太太作为捐助人,于2013年9月加入了生命科学突破奖基金会,这个基金会是为了激励那些从事对抗癌症等疾病研究的科学家而创立的。

到了2014年,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蔡崇信于4月宣布,捐出阿里巴巴集团2%的期权,成立个人公益基金。根据当时市场对阿里集团美国上市后的估值,这一基金规模超过20亿美元,比中西部地区一个地级市一年的财政收入还要多。在后来的采访中,他表示:“我们俩这次的决定,其实是希望播下种子,让年轻人未来在成功和富裕以后,想到他们应该做点什么。”

而近日,有关马云曾被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劝捐的一则旧闻也被重新提起。当年盖茨和巴菲特希望在中国吸引富商捐款给盖茨名下慈善基金,于是他们找到马云,希望他起带头作用,承诺捐出全部财产。对于这样的“建议”,马云没有正面回应,而是问了巴菲特一个问题:“你几岁了?”巴菲特回答:“80。”马云笑了:“我现在才40岁,等到我80岁的时候,我也会把钱都捐了。”言下之意,在今天的中国,裸捐的时机还没到。正当年的他自有慈善事业方面的规划,而不是把钱一捐了事。

在一次电视访谈中,马云也再度回应了此事,他说:“我们国家的国情跟美国不一样,每个地方的富裕程度和贫困程度都有很大差距,并不是人人都很富裕了,我建议他们(盖茨和巴菲特)去中国西部看看。西部现在还比较落后,即使你给钱也无法立即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西部很多的基础实施都不完善,有的地方有钱也不见得能花的出去。所以,慈善不是说把现金直接塞给穷人他们就可以摆脱贫困了,有时你的做法可能会带来坏处。”

在马云看来,他要做的慈善是去培养很多能从事慈善的人,那些未来有能力去合理科学的运营慈善基金的人。比如,在大学开设慈善学位,培养慈善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

“这些专业人才可以将慈善基金科学进行合理、科学的运用,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贫困户,可以给他们更科学、合理的指导,不仅仅是解决他们眼前的短期的贫困和温饱,而是要教他们学会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致富方法。

“中国的公益事业起步比较晚,经验不足。做公益不仅是有关钱,在中国更有关体制、人才和人。在这方面,我们都还是学生,这也是我们建立基金会的原因。等这一群人有了经验之后,未来我们会做更多,还会投入更多的钱和资源。我认为,对今天的中国来说,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大家要先学会做公益。中国的公益事业需要更多的体制建设和人才训练。我相信总有一天,全球的公益事业会走向同一个方向。”

马云的这一番话,足见其非凡的智慧与慈善态度。在今年7月举行的首届全球“亲+心”XIN公益大会上,退休后专心慈善事业的马云动用了半个朋友圈,在他的号召下,拉来一帮重量级人物,共同探讨公益,并呼吁政府、专家、企业家都应该加入到公益中来。

在此次活动上,马云又进一步阐释了自己的“公益哲学”:低调做慈善,高调做公益。

他认为:“公益的职责就是唤醒每个人心中的善良,公益需要钱,但光有钱是远远不够的,公益是在于参与,是在于点点滴滴的行动。”随后,他又补充道:“之所以说‘可以低调做慈善,但应高调做公益,是因为慈善是个人的事,太高调就变味了,而公益在于唤醒,唤醒人内心的善良。慈善在于给予,而公益在于参与,在于点点滴滴的行动。中国人广泛的认知是,如果一个人行事太过高调,对自己未必有什么好处。但如果这件事换成做公益,就应该高调。”

在马云看来,慈善或许可以以捐钱为主,而公益需要付出的是时间、激情、智慧以及所有你可能拿不出来的东西。未必大家都有能力去做慈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可以去做公益,参与公益。

马云强调,做公益、做慈善都是人生一辈子中最大的福报。而做电商起家的他,也的确开创了一条不同于传统公益的“互联网+公益”模式。由阿里巴巴搭建的电子商务平台,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的同时,也已经让公益悄然发生改变。仅在2014年,淘宝用户在购买商品时,通过阿里系平台公益捐赠达2.8亿元,其中参与公益的淘宝会员数有2.13亿人,善举总次数超11.1亿次,总金额高达2.34亿元。

事实上,无论是谷歌的“热地球网络计划”,还是阿里巴巴的“农村淘宝计划”,都希望让更多人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互联网改变公益,这一概念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

马云之所以会在慈善公益领域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与其早年的经历脱不开关系。很多年前,他在美国参观约翰·霍普金斯医院,那次经历让他颇为震动。“那些捐款建医院的人,他们帮助了那么多人。我告诉自己,虽然这辈子做不了医生,但是只要愿意,有一天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救死扶伤。”他说,“我不喜欢那些一边做着污染企业一边捐款的企业家。你如果想着哪天成功了就会做慈善和公益,那你开创事业时就应该更注重环保。生意人也应该有颗慈善的心,用商业的做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自称生意人的马云看来,中国今天存在的很多问题,是因为没有经验造成的。政府也想解决这些问题。学者知道如何讲,但没有钱,不知道如何做。他虽然不是学者,但却可以利用自己的管理知识、财务能力推进一些事情。凭他们的力量或许无法解决全部的问题,但如果有余力的企业家们能站出来做一些事情,用一些独特的方法,让人们去反思、去改变,这就是有影响力的企业家能带来的一些贡献。

王健林:构建一个慈善“王国”

继“一个亿小目标”之后,王健林又通过他的慈善代言迎来了新一波刷屏:9月5日,首个“中华慈善日”,王健林为中国慈善联合会发起的“中国慈善总动员”活动录制视频。在视频里,王健林说出了自己的慈善理想:“人人都是慈善家。”

这段视频很快通过100家媒体、1000家慈善组织和1万家社区,以及地铁广告、机场广告、视频网站、微博微信、社区海报等形式传播开来,打造了一场“中国慈善总动员”。

参与录制视频的共有四人,李连杰、牛根生、杨澜和王健林。之所以能够代言慈善,这和王健林在慈善领域十年如一日的贡献不无关系。就在这支视频公布前不久,王健林第四次获“中华慈善奖”。作为中国慈善事业领域的最高政府奖,中华慈善奖自2005年设立以来颁发9届,其中两届由国家最高领导人颁发奖项。王健林和他的万达集团八次获奖,是获中华慈善奖次数最多的企业。

在商业领域,王健林曾经反复提到要把万达发展成像微软和沃尔玛那样的世界一流公司。经过28年的发展,王健林已经率领万达进入世界500强,将万达打造成国际知名品牌。在公益慈善领域,王健林最为欣赏的则是比尔·盖茨。王健林评价说:“他在那么高的位置急流勇退,专心慈善,亲力亲为。”

像每一位乐善好施者一样,王健林的慈善之路始于捐赠。伴随万达广场在全国的布局扩张,每到一个城市开发万达广场或者商业项目,万达总要捐出一笔钱或者捐赠学校。

经过十多年的简单捐赠之后,王健林的慈善观念也产生了变化。他逐步认识到慈善是一个系统、完整的事业,扶贫助残仅是其中一部分,如何感染更多人、让更多人自觉参与其中,则更有意义。而这需要一个完备的组织。

正是基于此,王健林强化了“万达义工”的作用。万达规定,只要加入万达,必须承诺成为“万达义工”一员,且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义工活动,如果不接受这一条,万达不予录用。

至今,万达义工——这个成立于1994年的全国第一家义工组织,拥有超过13万人,全球超过1000家义工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者更多人投身到慈善中来。

而在万达义工这个群体中,有一个故事被王健林反复提及:一名万达女员工到孤儿学校做志愿老师,可学校经常换地方,为了坚持志愿教师的责任,女员工也随之多次搬家。起先,大家并不知道这件事,直到有一天,她“义工三迁”的故事被其同事在演讲中提了出来,这才为人所知。这无疑是“万达义工”精神的最好诠释,那位女员工得到全公司通报表扬,直接晋升两级工资。

“万达义工”不过是王健林所构建的慈善“王国”的冰山一角,他的慈善触角已经伸向了更多元的领域,迈入了公益的范畴,包括救灾扶贫、大学生创业、青少年足球发展等;而在慈善思路上,他也有所创新。

2014年12月,王健林来到一座位于贵州省的西南小城——丹寨,在此,他开始了一场价值14亿人民币的“扶贫实验”。第一次来到丹寨时,王健林与当地政府签下了一笔投资10亿元的包县扶贫协议,直接普惠农民,力争整县脱贫,被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称为 “中国扶贫模式的创新之举”。此后一年多时间里,他率领万达团队对这一项目不断进行考察、反思与纠偏,探索出一条全新路径,并将10亿元的投资额追加至14亿元。

王健林在丹寨的扶贫实验究竟新在哪儿呢?

从项目设计来看,它既不是简单捐款,也不是单纯投资建厂。王健林选择了建立职业技术学院、兴建旅游小镇和成立一支扶贫基金。这实现了他设计的扶贫思路的三个结合:长期与短期结合,产业与教育结合,提高人均收入与整体脱贫结合。并希望通过万达的努力探索,为全国企业开展扶贫工作提供示范案例,唤起全国更多的大型企业开展扶贫。

王健林的丹寨扶贫被舆论视为“企业家精神”的体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碚评论说:这已经不是为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是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即它们在主观上是为了实现社会公益性目的,但所采用的是具有企业创新精神的方式,即以企业家创新的方式来实现社会利益目标。

除了对丹寨包县扶贫之外,在贵州,万达也在推行更大规模的扶贫计划。

2015年3月,万达集团与贵州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总投资600亿元,在贵州省建设万达文化旅游项目和10个以上的万达广场。万达在贵州所有投资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将增加10万个服务业就业岗位,每年缴纳数亿元税收。目前,贵阳、六盘水、毕节等地的万达广场已进入实施阶段,其它项目也将陆续开展。

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要在2020年之前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所有贫困县“摘帽”。在现行标准之下,中国还有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不含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至少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

尽管目前在项目进展的效率和执行力上惊人,但面对闻讯而来的媒体,王健林对项目结果表现出了少见的谨慎,“扶贫不能复制,要一个地方、一个地方调研。真不是说,这个项目做得好,就把它搬到哪儿去,这个思路是不行的。”

除了扶贫,即将成立的王健林基金会,则是他的慈善“大目标”。此前,他承诺捐出90%的个人财富来建立王健林基金会,这一举动将让王健林基金会达到千亿元量级,不仅超越李嘉诚基金会,甚至超越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虽然王健林说,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自己做不到像比尔·盖茨一样捐出所有财产,仅给孩子留下两百万美金,但从整体体量来看,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慈善王国”的夙愿已具雏形。

正如美国作家梭罗所说“德行善举是唯一不败的投资”,王健林相信,慈善是对万达自身的一种完善,更是对其个人的一种完善。

马化腾:用互联网技术做公益

今年4月,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宣布,将捐出一亿股腾讯股票(当时市值约合140亿元人民币)注入正在筹建中的公益慈善基金。用捐赠股票的方式做慈善,这是因为目前企业家们持有的财富形式以股权为主。而值得一提的是,与国外不同的是,中国大陆的商人基本不可能通过捐赠的形式来达到避税的目的。

时隔不到半年,9月23日,马化腾在香港参加一个国际慈善论坛时透露,从2006年开始,腾讯每年都会捐献年净利润的1%-2%来做慈善,并表示未来也会保持这一比例。

这笔钱到底有多少呢?根据腾讯2015年的财报显示,腾讯去年的净利润为324.10亿元人民币,按照这一比例,去年腾讯应该捐献了约3~6.5亿元做公益;而去年腾讯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了31%,按此推断,腾讯用于公益的资本也会逐年增加。

“我们希望不仅仅能够出钱,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腾讯能把做互联网产品的经验用到了公益领域,搭建一个能够发挥真正作用的平台,发挥我们在平台上的影响力,”马化腾说,“我们这个平台能够解决透明度的问题,能够千人千面,每个人选择他最感兴趣的,可能就在他身边或者最熟悉这一类别的公益项目进行捐助,而且还可以不仅一次性的捐款,可以每个月捐赠。这也是我们做互联网产品的经验来借鉴到公益慈善捐款方面,效果非常好。”

以腾讯公益平台为例,马化腾谈起了新技术在公益领域的运用和小创新:“比如说我们在微信里面有一个微信运动功能,当你每天所走的步数超过了1万步,就可以捐出去,会有赞助商支持你,比如1万步捐1、2块钱,而且能捐到你自主选择的项目中去。像我在昨天(9月22日)就走了3.66万步,捐了3块钱出去。”

建立在QQ和微信平台上的公益创新还远不止于此。通过微信中的功能,用户可以为盲人录制一本有声读物;通过QQ,可以寻找丢失的儿童,就他所知,“去年我们通过这个项目成功找回了16名丢失儿童。”

马化腾还透露,微信正在探索一种应急功能,“比如说突然间有人心脏病发,我怎么能够找到最近的急救设备,或者有急救能力的人和志愿者,用新技术一按,他就可以收到call,他知道你在哪里,就可以过来帮助。很多急救往往生死就在几分钟之内,这个新技术对未来是很有帮助。”不过他强调:“这个项目我们还在策划,因为这里面还要解决很多被滥用的问题、骚扰问题,还是很复杂的,我只是跟大家分享新科技的多种用途和设想。”

尽管做慈善是一项对整个人类社会都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但是中国的公益慈善起步晚,并且透明度不够,久而久之,公众就容易对慈善产生不信任感,而当一些名人做慈善时甚至还会被质疑是作秀。

对此马化腾也表示,中国的慈善公益还刚起步,而国外至少有100年的历史了,积累了很多经验,中国还需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这其中就涉及到人才的紧缺。

“在中国慈善公益人才实在太缺了,特别懂得这些过程、来龙去脉的人才特别难找,也非常稀缺。”提及此,马化腾不无感概,“公益也好,慈善也罢,操作起来都是复杂的,要向西方深入学习。之前我们也有几个项目,比如企业家出资定向培养慈善公益人才,取代之前公众捐款培养,我想这样公众接受度会高一点。公众的钱还是具体尽量用在项目上。”

他总结道:“从我角度看,公益慈善是非常综合的问题,其实是一个社会财富和资源再分配的过程,这个过程牵扯到社会、政府、企业、个人多方面,也涉及到理念、人才以及政策等等方面,需要我们全社会各个方面一起共同努力。”

许家印:民营企业扶贫应走“输血、造血”之路

相比其他人,青少时代一直过着清苦日子的恒大集团当家人许家印对贫困有着切身的体悟,而这段记忆也成为了他如今投身慈善的最重要原因。

“作为黄土地的儿子,我的少年和青年时代在贫寒中度过,对贫困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对劳苦大众有着深深的情感。只要能力允许,竭尽所能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竭尽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我时刻谨记在心的事情。”许家印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就像“家印”这个名字一样,从贫穷走向富裕之后,许家印饮水不忘掘井人,对贫苦民众的关爱之心印刻在了他的一言一行之中。

许家印曾如此表示,“恒大获得今天市场地位,离不开国家开放的政策,各级政府、合作伙伴和广大人民的支持,回报社会,反哺人民,既是恒大的义务和责任,更是恒大谨记于心的头等大事,如果说慈善这口井有百米深,我们才挖了三五米”。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恒大在社会公益上一直不遗余力,许家印本人也多次蝉联福布斯中国慈善榜“首善”的称号,而在今年七月公布的《2016胡润全球华人大慈善报告》上,许家印以83,960万人民币的捐款名列第七位。

十七年来,恒大先后为教育、扶贫、赈灾、环保等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捐款100多次超22亿元。在四川省芦山“4·20”7级强烈地震发生后,中国扶贫基金会对外宣布:恒大集团第一时间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2000万元。这是地震灾情发生后第一个做出反应的大型企业集团。2008年,恒大集团就捐款超1100万元支援汶川地震灾区,2010年,又向玉树地震灾区捐款500万元。2012年,恒大纳税135亿元,并解决了42万多人的就业岗位,且率先在业内倡导企业公民理念,致力于从更高层面提升企业的道德价值。而在此前的2009年,恒大携手中国扶贫基金会,一次性捐助3000万元开展“恒大慈善万人行”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紧急救助十类特困人士,为中国扶贫慈善事业探索出一条新路。该活动成为中国扶贫基金会2009年最重要、捐款额最大的一次大型公益慈善活动。

2014年3月,通过极严格的政治审查与筛选,许家印以中共党员民营企业家的身份,当选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成为经济界唯一一人。入常之后,许家印不仅身体力行大力投身慈善,还多次在重要场合呼吁更多的企业投身慈善,积极而主动地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致力于为推动国家社会发展做更大贡献。

就在前不久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首场记者会上,参会的许家印表示,民营企业扶贫不是过去的捐款捐物,而是要输血和造血。他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很多民营企业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我国要实现全面小康,任务艰巨,民营企业和全国人民一起投身在扶贫的攻坚战中。”

许家印认为,民企扶贫,具体来说,有五个方面需要采取的措施:第一,在精准扶贫上,按照要求,要精准到户,精准到人;第二,在产业扶贫上,民营企业要投入资金、技术和人才,帮助贫困老百姓在产业扶贫上,因地制宜地做扶贫工作;第三,在教育扶贫上,民营企业要为贫困地区多捐赠一些小学、中学、幼儿园以及职业技术学院,来满足贫困地区的教育需求,从根源上让老百姓脱贫;第四,民营企业要为贫困地区老百姓多捐建一些带产业的新农村,让住在深山老林里路不通、电不通、水不通,住不挡风不遮雨的房子的人搬到新农村,为生态扶贫做贡献;第五,为贫困的老百姓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许家印的这些建议并不是纸上谈兵。2015年12月19日,许家印就拿出了当时空前的帮扶计划:三年内无偿投入30亿元,到2018年底帮助大方县175个贫困村、18万贫困人口实现全部稳定脱贫。大方县,位于毕节试验区,曾让联合国专家摇头叹息称“不具备人类生存基本条件”,更让新华社记者发出“苦甲天下”的长叹,多年皆是“中国最贫困地区”的代名词。然而截至目前,据大方县扶贫办建档立卡数据,在许家印和恒大集团的帮助下,大方县10494户、39817人实现脱贫。同时,恒大计划到年底前再脱贫40500人,完成总脱贫目标的45%。

就在国庆前夕,许家印再度探访大方县凤山乡幸福二村,看望因他而住上了新房的81岁老人张正英。去年冬天,他也曾来过这儿,并向老人承诺,今年就让她住上好房子,过一个暖和的冬天。

“他说就的话是真嘞!”乔迁之喜让张正英格外兴奋,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许家印的赤子之心将会温暖更多像张正英这样的人。

史玉柱:手段不重要 落实才重要

史玉柱最早会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因为他的传奇般的人生经历。

史玉柱1962年出生于安徽一个普通家庭,27岁时,他辞去政府机关的工作,用4000元人民币走上了创业之路。6年后,史玉柱就被《福布斯》列为中国内地富豪第8位。但这时,他的公司因为巨大的财务危机而濒临倒闭,欠下了2亿元的巨额债务。两年后,史玉柱通过保健品市场东山再起,把所欠债务全部还清。在最艰难的时候,如果他选择走破产流程,就可免还巨额债务,但史玉柱做出了这个常人无法理解的选择,并以再次成功创造了奇迹,这种案例在国内绝无仅有。

2007年11月1日,史玉柱旗下的巨人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功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总市值达到42亿美元,融资额为10.45亿美元,成为在美国发行规模最大的中国民营企业,史玉柱的身价突破50亿元。2009年3月12日,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史玉柱以15亿美元居468位,在大陆位居14位。

与史玉柱的创业传奇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身上“有点儿疯”的作风,而这股疯劲同样延续到了他的慈善活动中。

早在2012年他就曾发微博说:“粉丝到达100、200、300、400、500万时的五次慈善捐款,有四次捐给机构实施慈善,一次选取粉丝去实施。粉丝到达600万的600万元捐款,我计划自己提前赴青藏高原现场实施,主要用于经济落后地区教育、环境及濒临灭绝动物保护、藏文化抢救,每笔捐款我会发图片和说明,望大家监督。我不会赖皮的。”

该微博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和转发,史玉柱在收获大量盛赞的同时,亦被部分网友斥责纯属炒作。

网友评论称,为了粉丝数量为目的的慈善是炒作;将慈善和粉丝数量挂钩,是在侮辱慈善。更有人指责道:“做慈善不必如此高调炒作,和金额无关,只关乎你的能力和你付出是否成正比,老是在老百姓面前炫耀,您得到的是更多的不屑和鄙视”。

对此这类质疑,史玉柱并未放在心上。毕竟,他在2010年效法“股神”巴菲特的“午餐拍卖”时就已经遭遇过口水仗了。

众所周知,“股神”巴菲特自2000年起每年拍卖一次与他共享午餐机会,把拍卖收入捐给美国慈善机构格莱德基金会(Glide Foundation),用于帮助旧金山地区穷人和无家可归者。

2010年,史玉柱在一个刚刚创办的创业网站“优米网”公开拍卖他的3小时午餐时间。经过3个月的竞拍,他的第一个午餐时间被陕西省一位企业家以189万人民币买走。而这些钱最终被用来捐给了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的“幸福工程”项目,资助了300多位中国西南部的贫困母亲。

一时间,“中国巴菲特”的帽子被戴到了他的头上。炒作也好,慈善也罢然,深谙营销之道的史玉柱自己坦言,“我与巴菲特不能比。我过去教训多一点,讲解给他们听一下,让他们少犯错误。能不能带来什么直接经济效益,我感觉不一定。”

到了2011年12月9日,史玉柱的第二个午餐时间以1962912元人民币的价格被同样来自于安徽的28岁的年轻企业家拍得。这位名叫袁地保的企业家是史玉柱的超级粉丝,他用这个由史玉柱的生日组成的数字拍下这次午餐,目的是表达他对史玉柱传奇人生的敬意。史玉柱将这笔钱分成三份,分别用于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免费供应午餐、帮助四川地震地区的孩子上学和救助因职业病而肺部遭受痛苦的工人。

据了解,史玉柱拍卖午餐时间所得的善款均已落实,因而,这样的“午餐拍卖”虽然是有强烈营销初衷的活动,但却的的确确起到了慈善的效果。正如民谚所说:“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种能在主办方、竞拍人、史玉柱和慈善组织之间实现“四赢”的模式,未尝不是好事。

2013年,史玉柱宣布“退休”。不过他的慈善公益之旅并未就此完结,此前在接受采访时,他透露退休生活将是“一边做公益,一边玩”,并会筹集七百万善款去青藏高原做慈善。“退休了就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我一边做公益,一边玩,公私结合,伟大和低俗结合挺好的,我也挺享受这种生活。”他这样说。

余彭年:中国“裸捐”第一人

“儿子弱于我,留钱做什么?儿子强于我,留钱做什么?”这是著名企业家、慈善家余彭年生前接受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他想把自己毕生积累的财富用于慈善事业。然而他生前可能万万没有想到,当初立下将近百亿身家全部“裸捐”做慈善的遗嘱,会让家族成员因此对簿公堂。

在中国的慈善事业图谱上,余彭年举足轻重。

余彭年原名彭立珊,生于湖南,于上世纪50年代末到香港打拼,从事地产起家。在香港,他因拥有著名地标理想酒店及曾豪言捐出李小龙故居而为港人所识;在内地,他的彭年酒店收益也作慈善用途。

余彭年就这样一桩桩做着好事。事实上,余彭年在内地的慈善事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了,涵盖医疗和教育等方面。他兴建救护中心和学校,开展白内障医治,广为人知,因长年致力于慈善事业,余彭年连续五年蝉联胡润慈善榜榜首。

余彭年不打算终止他的慈善事业,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于是,对于旗下的近百亿港币资产,余彭年早就做了周密的裸捐安排。早在2009年1月16日,他成立了余彭年慈善信托,该信托的目标即管理旗下资产,当时明确的方向则是将资产经营收益全部用于慈善事业。

余彭年慈善信托属于家族信托。这种家族信托可降低继承的风险,如果离婚分家产、意外死亡或被人追债,这笔钱都将独立存在,不受影响。这就意味着,余彭年早已确定资产独立性,不受干扰地用于慈善事业。

为了更好地确保裸捐得以执行,余彭年还于2011年7月20日在律师及医生的见证下订立了遗嘱,表明将名下财产划入余彭年慈善信托。如此种种,可见余彭年的裸捐决心与细致考量。

2015年5月2日,余彭年在深圳去世。

5月5日,作为余彭年生前指定的余彭年信托权利人,彭亚凡、彭志兵、徐滨(余彭年慈善信托首席顾问)签署了一份声明,声明中称:“我们一定会百分之百按照余彭年先生逝世前的叮嘱,将其名下资产的所有权都转入余彭年信托,作为余彭年的家属和财产受益人一致同意放弃财产继承权,以完成余彭年生前所说的‘裸捐承诺。”

然而,就在这份声明签订之后,余彭年次子彭亚凡的态度有了转变。经过几个月的“拉锯”,协商毫无进展,到了12月11日,表示会全力履行祖父遗愿的长孙彭志兵,以个人及余彭年慈善信托基金惟一受托人的身份,正式向香港高院起诉,要求法庭证明遗嘱有效。

在起诉书中,叔叔彭亚凡及儿子彭新瀚,三名胞姐妹彭新英、彭新杰、彭新林,以及律政司均被列为被告。状告叔叔的彭志兵也非常心痛,但这一桩沸沸扬扬的“百亿遗产案”关系到爷爷的夙愿,故而才会让他做出走上法庭的决定。

这场官司历时近半年,最终在余彭年离世一周年祭日之前尘埃落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今年4月22日,彭亚凡正式向香港高院提交了关于余彭年遗嘱内容的不抗辩答复书,表明彭亚凡及家人不再质疑遗嘱有效性。

双方还选择在余彭年一周年祭日这一天,共同来到墓前,将这一结果告慰老人,是为对此风波的最终交待,同时也召告所有关心余老的人,全家人会坚决尊重和执行余老的遗愿,实现他对社会百亿裸捐的承诺,亦会把他的慈善精神传承下去。

“这样的结果对余老来讲是幸事,对他的家人来讲是幸事,对中国公益事业更是幸事。”余彭年慈善信托首席顾问徐滨感慨道,这个圆满的结果,即是余老的家人,也是全社会关心余老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们对余老在天之灵最好的慰籍和最崇高的致敬。

随着风波的尘埃落定,彭年公益事业也将逐步恢复正常。余彭年慈善基金会给国内高校的捐款以及光明行动已在进行及洽谈中了。

至此,余彭年对社会的承诺终于得以实现。

【结语】

2016年7月13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16胡润全球华人大慈善报告》,列出了历年慈善捐赠额超过5亿元的在世华人慈善家,最多的一年捐款超过百亿元,其中不乏李嘉诚、马云、马化腾等重量级的名字。2009至2014年间,慈善捐赠总额增长66%。尽管以马云、王健林为代表的商界领袖已开始有条不紊地“经营”起了慈善,但潜力巨大的中国慈善事业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有人批评说,“当别人已经走向为人类生存发展谋福祉的公益层面时,不少中国企业家的思路仍然在商业范畴里打转,他们同100多年前卡内基时代的美国商人一样,认为做好公司已经是最大的慈善了。对他们来说,慈善事业似乎是赚了钱以后给社会一点回报,给自己一个光环而已。”

或许的确有人在利用慈善沽名钓誉,但我们应当认识到,慈善并不是富商们必须背负的责任。只要是合法所得,任何人都有权利按照自身的信仰和价值观来决定自己财富的去向,而不是屈服于外界眼光和社会压力在慈善上玩竞赛。毕竟慈善是一桩主观的事,慈善家们慷慨地扮演了社会,财富再分配和追求平等的角色,但这样的慷慨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世界贫富差距及其结构性缺陷。正如《福布斯》杂志所言:“慷慨的慈善事业是好的,将资本投入运作也没什么错,它们都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值得我们尊重和接受。”而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也曾表示,对企业而言,做好运营、解决就业、上缴税收,这就是对社会的贡献。他这样说:“解决就业值得称道,不做慈善也无可厚非。如果公司实力雄厚,拿出资金与资源,在社会的监督下做些慈善,那是高尚;公司打着慈善的名义做生意,或慈善是捞钱的挡箭牌,那是邪恶。”

同时,慈善也不应当是“劫富济贫”。以财富再分配为目标的捐款,以济贫为表征的善事并不低级,但它却不应该是慈善事业的全部。“扎克伯格—陈计划”告诉我们,整个社会对于捐款和慈善的期待,已经逐渐走向了改变人类未来与生存状况的更高层次。

猜你喜欢

史玉柱王健林慈善事业
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促进社会向善向上
肩负使命的奶奶
吹牛
慈善事业法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吹牛
王健林 亚洲首富
史玉柱:“赌徒”只是幌子真正的追求是投资效率
慈善事业立法正在进行时
史玉柱:只用部下 从不在外面选
史玉柱:只用部下 从不在外面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