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探索
2016-11-07沈悦李阳
沈悦?李阳
【摘 要】 生态文明视阈下生态意识培养的核心内容为生态危机意识、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参与意识等。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策略主要是:完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 ;增设生态环境教育公共课程 ;营造绿色校园文化。
【关键词】 生态文明;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内容;策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对全体公民应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意识,营造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优良风气”。这表明国家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是政府单方面的责任,更需要全体社会公民的共同参加。[1]然而作为我们国家建设文明强国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生态保护意识及生态践行能力都对于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迫在眉睫。
一、培养大学生生态意识的意义
培养和宣传生态意识,需要不断地教化来完成。这对于正在接受素质教育的大学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生态意识我国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优秀素质之一。21世纪国家需要高素质全面复合型人才,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将决定着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未来中国全民生态意识的主导方向,同时也决定着国家未来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向。如果每个高校大学生都能具备良好的的生态意识,这对于我国生态文化道德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2]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高校对于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应成为教育部文化建设发展的首要任务。大力开展大学生生态教育活动,是为社会普及和发扬生态保护意识提供最基础的人才保证。
在校大学生是一支充满生机的国家建设主力军,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奠基石。在他们身上,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扎实的专业基础,并且善于接受各种新鲜事物,所以他们很容易将这种生态保护观念转化为实际自己的行动。同时他们也是传承生态知识与生态保护意识的重要力量,因此要想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首先要从在校大学生抓起。[3]如果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生态意识不强,那么他们毕业以后走向社会,很难为社会生态环境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反而可能会给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社会良好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二、生态意识培养的核心内容
1、生态危机意识
生态危机主要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严重破坏,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危机意识就是我们人类在遭遇这种威胁而产生的一种对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担忧。生态系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保证,然而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威胁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且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导致人类以及农作物难以生存,土地荒漠化导致大量土地流失等。[4]因此,让大学生从心底深刻意识到当前生态问题的严重性,是我们应该首要解决的问题,让他们明白破坏大自然,就等于对我们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家园的破坏。
2、生态道德意识
生态道德意识在道德层面上是道德范畴具有特殊涵义的一部分,是反映生态环境的主要本质、是体现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要求,成为人们的普遍信念而对人们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要求人们能够辨别生态道德行为并树立正确的生态责任意识,使得生态道德作为一种信念存在于人们内心,并能时时指导和制约人们的行为。生态道德要求人类在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态度和行为上遵循道德的规范与原则。[5]当代大学生在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讲道德,在面对人与生态系统内其它事物更加应该抱着讲道德的心态。这就要求大学生需要把生态道德这杆秤放在心里,保持着对自然生态的敬畏之心。遵守生态道德是一个优秀大学生的优良美德,生态道德反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最本质、最主要、最普遍的道德关系,因此它使得道德的对象范围从人类扩大到了整个自然界。
3、生态参与意识
生态参与意识就是要求每个大学生都有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和责任,全体公民都应该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实际行动中来。对于大学生生态参与意识的培养,就是要使他们心存保护生态环境的使命感与责任心,提高在校大学生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鼓励大学生能够时刻自觉地保护身边的生态环境,构建一个绿色文明的生态氛围。
三、生态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1、完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
制定法律法规是约束我们全体公民行为的一种必要手段,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也同样适用。通过制定与完善生态环境方面法律法规来帮助高校大学生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是一条有效地途径。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方面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不断改善生态文明方面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以达到制约与引导每个大学生都能自觉地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列中来。政府部门要把大学生生态文明问题作为法律法规制定出发点与落脚点。生态环保相关部门也应该对大学生的环保行为进行监督,最大限度的为大学生们树立生态环境法律的权威性,对于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必须进行严厉惩处。[6]
当今高校大学生尽管学习了大量的专业文化知识,但是对于法律法规的认识还不够。因此如果想要增强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我们必须在合理的制度条件下,使他们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性,最终使得生态环境责任成为大学生普遍践行的责任。我们的目标是使生态环保行为成为高校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因为只有实行严格的法律法规以及道德规范,才能使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趋于理性,从而防止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性行为发生。
2、增设生态环境教育公共课程
近几年,我国一些高校才陆续将一些生态学的相关课程增设到大学生公共课程。我国教育目前比较传统,它是以专业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观,这种观念对于大学生的思维以及生态意识的培养和提高非常不利。因此,普及生态环境教育知识在各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把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内容的学习渗透到每个大学生的头脑里。高校不仅要重视生态课程的学习,而且应该强调生态教育中环保意识的一面,而且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应该对于学习的内容难度适当增加。大学生生态学习包括许多内容:在学习环保意识的技术上,我们还应该对生态伦理、生态文明、生态理论、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加以学习。[7]高校在大学生素质培养方面,应该开设相关课程来树立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以提高他们的生态文明修养、生态道德以及生态价值观等。
在传统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还应该加上生态实践课程,这样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将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践行于实践中。通过生态环境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调整,使得生态保护意识完全融入大学生心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广大高校可以聘请生态学专业的老师和专家开展生态环境知识讲座、在学校定期举办生态环保知识竞赛、演讲辩论赛,或以征文等形式鼓励大家参与到生态环境工作工去,促进大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意识的价值观。广大高校教师在这个教育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要做到言传身教,而且要发挥为人师表的带头和感化作用,使高校大学生们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营造绿色校园文化
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与工作的场所,对校园绿色生态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国范围内正在逐步兴起创建绿色高校活动。绿色校园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他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以及个人生态道德,从而可以深层次地提高大学生文明的生活方式,保证了每个公民个体和社会公共环境的卫生。不少高校校园已经开展了随手关灯的低碳生活理念,而且通过文化艺术节、校园运动会以及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可行性。[8]大学生亲身经历过这些活动,就会在群体中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模式,使更多大学生融入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氛围中,校园生态文明就会蔚成风气,绿色校园文化也将会深入人心。
作为学校,应该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引导大学生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合理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从而将绿色经济的消费理念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将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态理念付诸行动。作为高校大学生,应该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低碳饮食,在生活中尽量少用或者不使用一次性木筷、纸杯、塑料袋等。坚持低碳消费、低碳出行,外出尽量选择骑自行车或者乘坐公共交通,保护大气污染。坚持低碳环保的生活行为,不浪费粮食蔬菜和纸张,并对学习及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合理的分类回收等。[9]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优秀素质之一,对于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也应该是广大高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让生态意识的建立与培养逐渐融入高校课堂是我国教育与时俱进的表现。只有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他们才会有博大的爱心以及宽广的胸怀,才能勇于承担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伟大重任。每一个大学生们都应该自觉地遵守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从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用自身行动去影响他人,用自己的良知去阻止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用自己的热情去传播生态保护的理念,努力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世界的主人,我们应该将绿色渗透进我们的文化与文明中,使人类走在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上,共建一个绿色文明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 石迪.贵州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1(4).
[2] 唐彰新,李子涛.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4(24).
[3] 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 刘铮.生态文明意识培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5] 王凤.公众参与环保行为机理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6] 李珊,杨仁斌.农业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基于湖南农业大学学生生态文明观问卷调查分析[J].学理论,2015(1).
[7]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8.
[8] 朱爱辉,贾竟波.大学生生态意识调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7).
[9] 孙丽,孙大为.论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作者简介】
沈 悦(1992-)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