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诚信教育的困境及对策思考
2016-11-07董丽
董丽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高校诚信教育困境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诚信教育的应对策略,主张完善诚信制度,常态诚信活动;净化诚信环境 提升诚信文化;迎契学生特点,革新教育模式;规范他律之约,培育自律之意等,以求提升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高校;诚信教育;困境;对策
大学是社会有机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传承研究高深文明与文化的地方,对真善美的追求是大学的最高旨趣,当然,大学也是诚信的领跑者,大学的不诚信现象会改变大学在人们心中的道德形象,不仅带来对大学的信任危机,也会增添人们的价值迷茫。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既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1]
一、高校诚信教育的困境显现
高校诚信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的重要渠道,近年来,虽然各高校都在广泛进行诚信教育,但从当前我国大学生不容乐观的诚信现状:诚信缺失现象客观存在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例如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学费拖欠、毕业造假、求职毁约、入党动机功利化等等来看,其收效并不理想。校园诚信困境的凸显应该说是现实的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1、通识教育不被重视
大学的基本使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不仅是培养人的知识和技能,更包含涵养人的精神和人格,不仅是要教会学生如何生活,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快乐的生活。教学活动是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结果的重要环节。课程的设置过于注重应用和短期效应,人文通识性教育的内容欠缺,尤其在理工科类院校更加明显。师生间缺乏必要的关怀和信任也是导致诚信教育效果不佳的归因之一。
2、知识的消费替代知识的追求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培育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重复现象严重,教育的直接管理者监管不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有的学生进研究生院深造就是为了一张文凭,能力和知识的提高是无所谓的,本就不是为此目的而来的,何必给自己压力。进一步在更高一级的学府深造的动机多样化,学校的管理方出于种种原因对学校的教育质量的监管无形中有所放松。较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尚存在教育质量不佳的情况,更何况一般的大学教育呢!
3、教育工作者自律意识的欠缺
教学的责任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当然教学的时效性目标也无法实现。学生反映有些教师讲课是拉家常后放视频,有的是炫子女后贬学生,先入为主的观念严重。甚至有的学生明确表示,学生糊弄老师,老师糊弄学生,师生共同应对,乐而为之。诚信教育内容模糊,没有明确界定内容,更说不清楚内涵;诚信教育的方法单一,多是通过说教灌输施加影响;家庭教育重物质,重智力,轻德育的误区助长了学生的不诚信行为等等,教育者自律意识的种种欠缺必然影响诚信教育的效果。
4、信息源的泛化
学校提供的教育是学生获得信息的一种方式,网络的发展提供了自主选择信息的方便。网络中的色情引诱着学生,网络的虚拟带来了行为主体的冷漠,部分学生通过网络发泄私愤,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网络的虚拟降低了学生的道德感,对网络的过渡浏览耽误了学习时间。故,校园网络在为学生带来新的文化元素的同时,也带来了思想的矛盾,各种思想和观念交织在一起,无形中侵蚀着学生的价值观,给学校德育带来挑战。
5、失当的管理
校园本是知识充裕、人文浓郁的场所,然而,不断失却的人文使人看到的只有制度,看不见人。管理过程中只管不理,服从原则的强调,一定程度上应该为基层教育工作者工作失却主动性负责。在严格规定的框框内发挥工作的热情,创新教育的思路,难免会失却人性的真诚。人性中有自我保护的意识,这是千年生存经验的积淀,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也使得人有时宁可说谎也不愿承认自己的弱点或是错误。因此,失当的管理也会造成人性中真诚的流失。和合的现象下矛盾的校园关系,以和谐校园建设的名义,流失了师生间应有的本真,隐性的助长不诚信现象。有时为了得到好的教学评估,老师迁就学生。学生为了取得好的成绩,或给老师留下好的印象,有保留的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尴尬的境地使说谎成为需要。
二、高校诚信教育的策略构建
人的存在由过去决定,未来也通过观念形态的目的决定着人的现在,正因为如此,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结果。
1、完善诚信制度 ,常态诚信活动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在一些高校没有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计划之中,缺失相应的长效诚信教育机制。[2]因此,在校园中开展诚信教育需要长期不懈的多方教育密切衔接,并将其制度化、系统化、常态化。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系列的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并借助与校园文化、校园活动实践等,将诚信教育进行全面的贯彻,达到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的诚信观念的目的。
2、净化诚信环境, 提升诚信文化
诚信机制的建立需要诚信环境的支持,而诚信环境的构建,则需要诚信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是校园诚信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离不开教育工作者、校园管理者、科研活动等,更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与互动。校园文化影响和塑造学生的诚信观念,有助于诚信道德习惯的养成。因此,重视校园文化体系的建设,同时利用校园隐性课程促进校园诚信文化的发展。
3、迎契学生特点, 革新教育模式
平等地对待学生,德育的内容在遵从教育的原则下应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工作者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解决疏导学生提出的问题,春风化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陶冶学生的道德意志,促成学生的道德行为。平等交流的民主氛围,利于启发、引导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对真、伪、诚、欺的感受,自主地做出道德选择。民主的方式,利于教育方法的革新,发展性的看待学生的诚信教育,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此外,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道德的理解、认知和实践表现出多个层次。诚信教育应遵从学生心理的发展和教育的一般规律,注意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把握教育的针对性。
4、规范他律之约 ,培育自律之意
道德是理性基础之上的世俗道德,是对社会秩序应然的理解后期待产生行为的认定,只有被个体理性认同才能自觉地遵从。从认同规范到自觉的遵从规范并外显规范之中的人文价值需要一个过程。道德的发展阶段和规律表明,对他律遵从的过程中养成自律的行为意识,对他律的自觉遵从也是自律的形式。自律是主体用内化了的道德原则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过程。自律的规范过程含有主体对善恶价值的取舍判断,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就需用他律来弥补自律的不足。他律是行为主体受到外在规范的约束,他律的约束是对违反规范行为的压制,是人的社会自我实现的必要形式。由于他律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就需要他律之上的自我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刘炼.刍议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06.
[2] 腾远杰.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策略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5.09.
【作者简介】
董 丽(1981-)女,河南周口人,贵州铜仁学院社会发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