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11-07连晓旭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资助工作高校问题

【摘 要】 文章介绍了国家奖助学金政策,分析了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要建立专门的奖助学金管理机构;明确贫困生评选的硬性指标;维护贫困证明的可信度;建立完整具体的学生信息库;建立资助款项使用监督小组;加大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力度。

【关键词】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顺利地接受高等教育。自2007年起,国家加大了对助学金的发放力度和发放名额,由过去的3%增加到20%,为了保证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学生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全国许多大学生都因此获益。然而,在此过程中,由于助学金名额和金额的增大,高校的资助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有失公允的现象和问题,为了更加公平公正地进行高校助学金工作,必须针对出现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措施和对策,维护高等教育的公平和国家助学金政策推行的初衷。

一、国家奖助学金政策

国家奖助学金制度从2002年9月1日在全国普通高校正式实行,其针对范围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其中一万名特优生享受每生每年6000元的一等奖学金,3.5万名学生每生每年4000元;凡获得者由所在学校减免当年全部学费。国家助学金的设立是在2004年,规定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学生每生每年1500元。到2007年,国务院决定将普通高等学校国家助学均资助标准从原来生均2000提高到3000,其中励志奖学金每生每年5000元,助学金每生每年2000到4000元不等。惠及430万名家庭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20%,部分农村生源多的院校甚至接近30%。随着国家奖助学金资助力度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家庭困难学生受惠,顺利地入学并完成学业。

二、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存在问题

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和发布的第一环节就是对贫困生的认定,对此,目前国内并没有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认定标准,一般来说,大部分的普通高校对于贫困生的认定主要以学生家庭人均收入以及学生在校消费水平作为参考标准,以学生生源所在地的村委、乡镇民政局盖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为主要评定依据。

由于近年来国家奖助学金的资助力度大幅度加强,受利益的驱使,部分学生和家长不惜托关系走后门伪造贫困证明以获取国家助学金的资助,而乡镇民政局等地方政府部门监管和审查不严格,对证明材料随意盖章,导致贫困认定标准的书面材料失去了原有的公信度,认定标准也就随之受到了影响。学生在校的消费水平作为贫困生参考标准也有一定的偏差,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校也会进行必需的学习消费,例如各种资格考试的学习和考试费用,当然,也存在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由于自尊心或者虚荣心的驱使进行一些超出家庭经济承受范围内的奢侈消费,也有并非贫困生的学生为了获取助学金而在人前消费节俭。通过消费水平进行参考评定本身就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主观性,不同的辅导员与学生对于贫困生标准有着不同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情感因素。所以,目前我国的贫困生界定边界模糊,认定标准不够客观科学。

2、奖助学金名额分配有失公允

国家奖助学金政策的实施只对学校和受资助学生的标准以及受资助资金范围等作出了规范和要求,而奖助学金名额的分配则是由高等学校自主完成,在名额的分配过程中,由于生源、人数、学费等各方面的不同,导致各系别各专业贫困生比例大不相同,而大部分高等院校对于奖助学金的名额分配是依据各专业学生人数进行分配,这就导致许多专业的贫困生得不到相应的资助,部分专业受资助的学生却达不到贫困生的标准。在奖助学金的名额分配上由于各种因素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不透明操作,造成分配不公。因此,奖助学金的名额分配在整个资助工作中也是一个问题较大的环节。

3、受资助贫困生的评选程序不规范

对于普通高校而言,进行奖助学金受资助人的评选过程也存在许多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受资助贫困生的评选工作首先由参与评选的学生提交《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评选过程多采用班级评选的形式,然后将所得人选上交到院系和学校进行审核并建档。在班级评选的过程中,辅导员通常会决定一个评选小组,该小组将对班级学生的日常消费和生活作风等进行长期的观察,在学生申请助学金时作为相应的参考标准,也有部分辅导员为了减轻工作负担选择班级内部民主投票的形式进行贫困生的评选,无论是以上哪一种方式,其存在的主观因素都较多,班级评选小组和掌握投票权的班级学生都存在一定的主观感情因素,很难完全客观公正。

4、助长了学生的不诚信之风

由于国家奖助学金的力度加大,校内学生对于资助名额的竞争也随之变大,无形之中导致了高校学生对于利益的追求,在这种利益的驱使之下,许多并不符合国家贫困生标准的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都纷纷参与进来,从而出现了许多“伪贫困生”,采用各种不诚信手段获取贫困证明,得到国家资助,或者托关系走后门,在评选过程中暗箱操作。甚至有部分学校和班级出现国家奖助学金平均分配,人人有份的现象。种种在奖助学金的评选发放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公平、不诚信行为都严重违背了国家实行奖助学金政策的初衷,养成了学生唯利是图的观念,助长了不诚信的不正之风。

5、无偿资助滋生了学生的依赖心理

国家奖助学金不同于助学贷款,是完全无偿的资助,受资助的学生只享受权益而无需履行任何义务,国家每年将大量的资金发放给了学生,但是在资助工作的实际进行过程中,很多受资助的贫困生由于虚荣心等多方面的心理原因,将资助款项用作请同学吃饭,购买高档电子产品等超出他的购买能力范围的奢侈品,甚至有将助学金肆意挥霍的现象。这就导致发放的资助金并没有起到实际作用,由于学生自身的原因而失去了最初设立时的意义,无偿的资助使得他们在消费的时候没有任何负担,导致了依赖心理的滋生。

6、评定和发放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

在奖助学金的评选过程中多采用民主投票和评选的方式,这种方式使得被评选的贫困生不得不将自己的家庭情况公之于众,有些家庭困难甚至有特殊情况的学生面对这样的状况十分难堪,这种评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等同于曝光了被选举人的个人隐私和家庭隐私。部分贫困生为了不被别人看轻选择放弃和隐瞒家庭情况,错过了奖学金的评选机会,而让并非贫困生的学生捷足先登,这种缺少人文关怀的评定过程可能会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三、解决奖助学金资助工作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1、建立专门的奖助学金管理机构

对于奖学金的评定和发放,高校可以专门成立一个独立的机构进行资助工作,机构内人员对职责和任务进行明确地分工,共同完成资助工作。这种专门机构的成立避免了在部分高校出现的资助金评定和发放的权利泛滥,对奖助学金工作投入精力有限、具体行为无人监管等现象。对专门的资助工作机构进行责任分配,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对具体机构和人员进行追责。避免了过去仅由辅导员进行资助工作时出现的不公正、不客观现象,减少了主观性,对学校学生进行统一标准和动态的审查,更好地落实国家资助政策。

2、明确贫困生评选的硬性指标

贫困生评选的标准需要由过去的主观因素居多的标准转变为量化考核,依据各个地区各个高校生源、学费等多方面的差异制定不同的量化标准,完成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硬性指标,尽可能地减少在评定过程中由于评定标准的不客观导致的不公现象。

3、维护贫困证明的可信度

贫困证明目前作为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的唯一客观性书面证明,必须保证其客观度,国家应当出台相关地法规从政策上督促各生源地地方政府在开贫困证明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建立完整的问责机制,以保证贫困证明的可信度,减少“伪贫困生”的数量。

4、建立完整具体的学生信息库

高校自学生入校的时候建立起学生的动态信息库,将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收入、子女人数等列入其中,并不断完善,将其作为奖助学金评定的参考标准之一。一个完整具体的学生信息库可以作为贫困生认定的标准,同时学校对学生的信息库进行保密处理,只由奖助学金相关机构进行信息调用,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个人隐私和家庭隐私,又可以将其家庭情况等作为参考标准。

5、建立资助款项使用监督小组

许多高校由于奖助学金发放后的跟进作用不到位导致受资助学生将资助款项挥霍的现象,针对这种问题可以建立相关的资助款项使用监督小组,对受资助学生进行监督,也可以号召班级的同学进行相互督促,使奖助学金能够起到真正的资助作用。

6、加大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力度

由于奖助学金工作的进行和推进导致学生产生了唯利是图、依赖从众等德育问题,针对这样的现象,学校应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国家资助政策,加强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在评选过程中更多地关注贫困生的内心和全面发展,做到应有的人文关怀。

四、结束语

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同时由于涉及到国家教育经费以及教育公平问题,这项工作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高校资助工作各个环节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加以解决,国家也需要完善奖助学金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法规,保证教育公平,让奖助学金能够使更多贫困生受益,从根本上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 王艳花,杜建宾.高等学校奖助学金效率与公平的模糊综合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1.60-63.

[2] 武慧娟.现行高校奖助学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影响[J].理论观察,2010.04.140-141.

[3] 陈发师.关于国家奖助学金公平分配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04.55-57.

【作者简介】

连晓旭(1988-)男,汉族,甘肃白银人,硕士,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资助工作高校问题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方法创新的探讨
新建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与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探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