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开枢:“海”与“山”的结缘
2016-11-07朱江吴思
朱江 吴思
从福建到贵州,从沿海到大山,黄开枢筑起了一条商道。黄开枢说,这条“海”与“山”结缘的商道是沟通、是发展、是互补、是传承。
3月16日,我们在翰墨金石(贵州)艺术馆内见到了福建联圣兴路建设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开枢。数十年的风雨兼程没有在他脸上留下岁月的明显刻痕,鬓角两侧的头发有些斑白,却为他平添了几分儒雅气质。
1973年,黄开枢出生于福建一个渔民家庭。
黄开枢从小在海边长大,大海的宽广赋予了他浪漫的性格和深邃的眼光。
20岁时,发现钢铁行业行情看好,黄开枢和朋友合伙在广西成立了一个投资300万元人民币、年产量一万吨的小型钢铁厂。
虽然年产量仅为一万吨,由于当时钢铁价格不菲,每年的纯利润丰厚。几年后,黄开枢离开广西,回到福建,另起炉灶创办了一家钢铁厂。投资钢铁厂,黄开枢挖到第一桶金。
五六年后,全国钢铁市场趋于炙热,黄开枢家族很多人的生计都依靠这个钢铁厂,但他却决定结束这个已经具有家族企业模式的生意。
在黄开枢看来,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的中国,还有比做钢铁厂更快速和长久的选择,“那就是修高速公路。”
黄开枢回忆,“当时考虑怎样切人到修路的环节中,如果组建自己的施工公司,一是因为没有经验,二也没有资质。依靠十多年在钢铁行业的从商经验,我们决定做物资供应商。”
2008年,生意场上累积数年经验的黄开枢再次从国家高铁战略布局中发现了新的商机,他创办的联圣发展进入贵州,先后参与到贵广铁路、沪昆铁路、渝黔铁路、成贵铁路等国家高铁大动脉的工程建设。2014年,联圣发展正式落户贵州,并以贵州为核心,辐射整个西南地区。
7年间。伴随着贵州高铁建设,铜仁,遵义,黔南……黄开枢几乎走遍了贵州。在这些行走中,黄开枢看到了贵州绮丽的山水,领略了贵州多彩的民族文化。
“贵州真山真水,文化很有厚重感,少数民族千百年的文化符号能传承,真的很了不起。”大山厚重的文化深深吸引了从小生活在海边的黄开枢,他看到了“山”与“海”文化互补的商机,也找到了自己从商人转向企业家角色的突破口。
黄开枢看来,商人应有所为有所不为,企业家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对他而言,他的责任就是要把贵州的民族文化推广出去。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独一无二的瑰宝,值得在更高、更广阔的舞台大放异彩,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贵州民族文化产品‘远走高飞。”黄开枢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金融交易中心或许就是贵州民族文化产品“远走高飞”的“跳板”。
“我们希望借助上海文交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金融交易中心这个平台,让贵州民族文化产品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国门。”
黄开枢把投资的眼光迅速聚焦到贵州非遗文化产品上,以艺术圈内人身份涉足贵州文化产业,设立翰墨金石(贵州)艺术馆。
“文化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我们需要让更多的人直观地感受到文化所呈现出来的张力,而翰墨金石(贵州)艺术馆正是这样一个呈现文化的载体。”黄开枢把翰墨金石(贵州)艺术馆作为通商桥梁,目前,已举办水族马尾绣、苗族刺绣、苗族银饰等多个展,而这些都是黄开枢计划推广的贵州非遗文化产品。
定位“指尖上的贵州”,黄开枢计划用创新的理念带领团队把贵州文化产品打造成像“Gucci”那样的国际奢侈品,推动贵州民族文化产品走出大山。
“培育文化产业就像养育一个女儿。要让这个女儿成才。必须要富养她,这少不了前期的大量投入。”黄开枢认为,培育文化产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但他能坚持下来,因为他对贵州的文化充满了信心。
从不吃辣椒到每顿饭都离不开辣椒,甚至开始尝试吃以前闻之色变的“折耳根”。黄开枢正在逐渐融入贵州这片土地。“我现在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贵州,我不是‘贵漂,我是地地道道的‘新贵州人!”
从福建到贵州,从沿海到大山,黄开枢筑起了一条商道。黄开枢说,这条“海”与“山”结缘的商道是沟通、是发展、是互补、是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