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进程中学校“融文化”观照下“3×3”阳光行动实践研究

2016-11-07周良良陈红柳

文教资料 2016年19期
关键词:观照学校德育阳光

周良良+陈红柳

摘    要: 随着城乡一体化不断发展,学校成员的组成逐渐发生变化,形成以本土人员与外来人员共同组成的教育教学体制,如何协同学校外围的办学力量,如何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如何融合不同文化、风俗差异等问题,是学校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一些举措。

关键词: “融”文化    “3×3”阳光行动    德育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城乡发展一体化,苏州走在全省和全国的前列,这里的经济、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日新月异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转变。我校是苏州工业园区一所创办近十年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地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区域。园区发展的22年间,吸引大批科技人才的同时,涌进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尤其城乡发展一体化区域外来人员更为密集。由此,这里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全新形势、特点和任务。我们清醒地看到,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社区的教育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而一些消极因素却在削弱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诸如,由于学校德育和社区教育不同步,学生正潜移默化地接受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家长教育观念的更新跟不上居住环境、社会环境变化的步伐;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影响家庭教育观念,和学校教育要求之间有较多不一致。

“融文化”观照下“3×3”阳光行动实践的研究必将促进教师进一步加深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关精神和要求的领会,加深理解“大德育”、“融文化”诸要素的内涵及作用,不断赋予其具有时代气息的含义,并将“融文化”的德育理念逐步转化为各种德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理念,“3×3阳光活动”的实践必将推动德育工作充分融合每个学生家庭、各种社会组织和团体力量,突破学校德育工作单兵作战的局限性,使学校德育工作走进学生的家庭、走进社区、走进社会,形成多方位德育资源优化整合、德育网络科学建构、德育工作和谐高效的良好局面。

二、概念的界定

1.“融文化”。

“融文化”是通过不断吸收外来的文化和多元文化。本文述及的“融文化”包含两个体现我校德育理念的要素:融合、发展。学校德育过程中融入多种力量共同参与,融入多种德育实施的空间,构成一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德育方式,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3×3”阳光行动。

此处,第一个“3”特指教师、学生、家长构成的三个德育主体,第二个“3”特指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德育实施的空间;“×”号表示三个德育主体在三大德育实施空间里齐心协力,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效应,从而使之呈现良性、和谐、高效的状态;“阳光行动”则指在大德育网络下开创阳光普照下的文明校园、幸福家庭、和谐社区的德育实践活动。

3.“融文化”观照下的“3×3”阳光行动。

指以“融文化”引领,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通过学校与校外协作组的共同努力,通过“3×3”阳光行动,形成一个大德育网络,实施体现“融文化”理念的德育管理,和谐、高效推进学校德育工作。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构建学生成长的德育目标体系,凝练“融文化”的内涵,为“3×3”阳光行动寻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落脚点,让实践活动更有指向性。

2.通过构建学校、家庭与社区联动的德育网络,探索“3×3”的大德育模式。

3.通过开展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努力的“3×3”阳光行动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切身的实践体验,内化为自身的良好个性品质。

四、研究的途径

1.学校“融文化”观照下的德育目标体系构建的内涵研究。

研究要点:从构建学生的德育目录、德育主题等方面入手,细化成“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个大的德育目录和主题。“人与自己”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和自爱的良好品质;“人与他人”着重培养学生的平等友爱、互帮互助的美好情怀;“人与社会”旨在教育学生有公共的道德规范,有责任感,有奉献精神;“人与自然”旨在教育学生形成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意识,积极践行绿色生态的生活方式。正确理解前四者的关系,不仅构建学生成长的目标体系,细化“融文化”的内涵,而且为“3×3”阳光行动寻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落脚点,使实践活动更有指向性。

2.构建“融文化”观照下“3×3”的大德育网络的实践研究。

研究要点:从调查本校家长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本校施教地域社区德育机构运行状况及可利用的德育资源等着手,以“融文化”德育理念为指导,构建学校、家庭与社区联动的德育网络,探索学校、家庭与社区“3×3”的大德育模式,从而有效融合社区的德育机构和各种社会组织、团体的力量,充分利用社会德育资源,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切实帮助学校提高德育实效。

3.多渠道、多方位的“3×3”阳光行动——德育实践活动研究。

研究要点:以“大德育”的“融文化”德育理念为指导,将“融合、发展”这两个要素贯穿学校与社区的德育联动、家校的德育合作之中,在此基础上,发现学生成长的典型个案,进行优秀学生成长的归因分析,从中获得开展“融文化”观照下“3×3”阳光行动德育实践活动的规律性启示。

五、研究的意义

1.只有构建学生成长的德育目标体系,才能正确理解和践行“‘融文化观照”的内涵。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学校必须构建学生成长的德育目标体系,有了目标体系,才能很好地理解“融文化”的内涵,体现“融文化”的价值观,才能让德育的三大主体在三大德育空间的实践活动更有指向性。

2.只有正确认识《意见》所指问题的深刻性,才能具有构建“融文化”观照下“3×3”的大德育网络的紧迫感。

《意见》在阐述“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时,有这样一段重要论述:“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担负起领导责任;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还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推进素质教育任务艰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人员流动性加大,某些家庭放松对子女的教育,某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给未成年人教育带来新的问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这些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如果我们对《意见》所指问题的深刻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就不会确立“大德育”观,更不会设想构建学校与社区联动的德育网络,由此“融文化”的德育理念只能是学校的一厢情愿。只有正确认识《意见》所指的这些问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才能领悟到必须借助社区德育机构和各种社会组织、团体的力量,以充分利用社会德育资源,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切实帮助学校提高德育实效。

3.只有通过组织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在阳光行动中获得切身体验,并逐步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著名瑞士教育家让·皮亚杰认为:“认识起源于活动,认识是从活动开始的。”

《意见》强调指出: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显然,情感不是仅能从情感自身中得到发展的,要融认知于己身。只有这样,认知体验才能被内化为“人”自身的品质,成为人的素质。“3×3”阳光行动的德育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获得社会实践体验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逐步实现对德性的融会贯通。

六、结语

我校“融文化”观照下“3×3”阳光行动实践研究不仅符合学校的校情,还充分体现教育部《意见》中“立德树人”的核心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26日颁发.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年10月颁发.

[3]杜时忠.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6.

[4][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

[5]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1).

猜你喜欢

观照学校德育阳光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导读课实录——对一部名著的多元观照
走,出发!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由《论语》观照孔子的修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