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优势都去哪儿了?
2016-11-07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进入“泯然众人矣”的状态,市场上也充斥着越来越多难以理解的经济现象。其中之一就是国内畸高的生活成本和生产成本。
最近几年来时常有中美生活成本的对比,当然国内的参照指标主要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这种对比在国内高得离谱的房价面前,的确也掩盖了更深层次的问题。不过就剔除了隐含的住房成本之后,在电商层面上看,国内物价水平的确已经到了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程度。
我们拿一个和城市土地价格关联度较小的行业——乳业——作为观察的窗口,探寻一下我们曾经赖以制胜的低成本优势都去哪儿了。
根据国际奶业经济学会发布的数据表明,今年5月,全球原料奶平均价格折合成人民币为每公斤1.44元,我国10个主产区平均原奶价格为每公斤3.46元。5月3日,新西兰恒天然全球乳制品交易会拍卖价格显示,全脂奶粉每吨2176美元,比2013年最高价格每吨5208美元降低了58.2%。近期,进口奶粉到岸价为每吨1.8万元,而国内接近每吨3万元。
看到上面这组数据,通常的一个思维逻辑一定是问题出在国内乳业的生产效率上。那么我们继续看这方面的数字。
从规模化生产的角度看,2015年全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9%,比2008年提高了29.5个百分点。全株青贮饲料快速普及,机械化挤奶、冷链储运全面实现。乳品企业自建和参股的奶源比重超过了20%。这也带来了奶牛单产水平的大幅提高。目前,荷斯坦奶牛平均单产6吨,比2008年提高1.2吨,其中单产9吨以上的高产奶牛达到150万头,业内普遍认为以规模化奶牛场、中高产奶牛群为主体的生产体系初步形成。
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乳制品产量大幅提升。2015年,我国存栏奶牛达到1000多万头,生鲜乳和乳制品产量分别达到3870万吨和2782万吨,居世界第三位。就目前的需求水平来说,供给基本饱和。
根据农业部给出的信息,目前我国奶业全行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据农业部定点监测,3月份奶牛养殖亏损面已达51%,同比增长5.8%;同时,奶牛存栏量同比减少11.9%。
即便考虑到国内人工成本迅速上升的这一现实,仍不足以解释国内原奶价格是全球平均水平2.4倍这一夸张的现状。所以解开这其中的高成本玄机,就能重新找回曾支持国内改革开放30年高增长的低成本战略优势。
大致来看,饲料成本、税收、政府管制成本、流通成本、资金成本等应该是国内原奶高成本谜题的主要构成参数。而这些参数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基本上都具备全产业链传导效应,因此也造成了其负面效应的叠加恶化。
抛开税收与政府管制这两个顽疾不谈,单从流通环节和金融环节的角度来看,的确有必要从顶层设计角度重新审视其对于中国经济的高成本推动效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