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一月》曲式分析
2016-11-07程迎接
程迎接
(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一月》曲式分析
程迎接
(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中的每一首,不仅旋律优美,富于诗意,而且运用完美、简练的结构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其中的第一首《一月(炉边)》为三部曲式,但对其中部结构的判定存在分歧,本文试图通过详细的结构分析,理清该曲的整体及细部结构,为深入的研究提供借鉴。
柴可夫斯基;《四季》;一月(炉边);曲式分析
一、创作背景
彼得·伊利奇·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Peter Lynch,1840—1893年)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作曲家,其音乐创作涉及交响曲、舞剧、歌剧、音乐会序曲、协奏曲、室内乐及声乐浪漫曲等多种体裁,留下了大量的名作。其中,钢琴组曲《四季》(1876)是柴科夫斯基在1876年应彼得堡《小说家》杂志的主编贝纳德之邀而写的,共12首作品,分别描写12个月份的特征和俄罗斯的生活风俗,每首附上俄罗斯诗人所做的诗。在作品《四季》之《一月(炉边)》中附有普希金的诗:“在那宁静安谧的角落,已经笼罩着朦胧的夜色,壁炉里微微的火光即将熄灭,蜡烛里的微光还在摇曳闪烁。”
二、曲式结构分析
《一月(炉边)》为再现的三部曲式。每个部分结构为:首部是三段体(ABA1),中部是复乐段(CC1),再现部是对首部予以结构扩展式变化再现,最后是7小节的尾声。
1.首部:第1-28小节,是带再现的三段式,A1是A的缩减再现,B段是发展型中段。第一部分的第一乐段A(1-10),A大调为主,结构可以分为a和a1两个乐句,a句有4个小节,a1句在a句的基础上通过模仿、重复的手法扩展到了6个小节。a乐句可以细分为2+1+1的结构,a1句是2+1+1+2的结构,整段表现为不同于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非方正结构”。A段是平行乐段,也是转调乐段。首部的第二乐段B(11-20)为发展型中段,可细分为两句:b句有4小节,是2+2的结构;c句有6小节,结构为3+1+1。B段是非方整性的转调乐段,从E大调开始,经过bA大调、C大调,在B大调上结束。b乐句材料来自于a乐句的第1小节,并运用重复的手法写成,后两小节是对前两小节的重复;C句是一个转调乐句,运用了模进的手法发展而来,c乐句的前三小节是对b乐句最后一小节的模进。首部的第三乐段A1(21-28)为再现段,由原来的非方整性乐段变成了方整性的平行乐段,主要表现在第二句由原来的6小节缩减为4小节。
2.中部:第29-60小节,为复乐段结构的发展型中部。有两个主题交替发展,采用和首部截然不同的材料,在单音构成的旋律声部下,琶音营造了浪漫的气息。中部的第一乐段C(29-45),以e小调为主,整段属于非方整性乐段。按照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d、e两个乐句,d句有8小节,d句又可以分成结构相等的两小句。这一句的材料是全新的,以一个柱式和弦开始,旋律是疑问般的下行音阶,下一小节是幻想性的、浪漫的琶音,后面并对这两小节进行反复。e句有9小节,这是一个转调乐句,从bA大调开始,经过c小调,再到同主音调C大调。这一个乐句也可以分成4+5不等长的两小句。e句材料来自于d句的第2小节琶音,运用重复的手法发展。高声部的旋律与低声部的琶音相错开,听起来特别的连贯、抒情、柔美。中部的第二乐段C1(46-60)是对第一乐段的变化重复,e小调为主,由d1、e1两个乐句构成,d1句是不可再细分的乐句,由d句的8小节缩减为6小节而来。e1句转到了e小调的属调B大调,由9个小节构成,并可再分为等长的两小句(4+4),这一句采用重复手法写成。中部结束在1小节的完全休止上。
3.再现部:第61-94小节,是对首部的变化再现。A段、B段以及再现段A1的a句和首部是完全一样的。A1第二句由原来A段的4小节通过离调、重复终止式等手法扩展到了10小节的规模,达到了结构的平衡,该部分以完全的终止结束。
4.尾声:第95-101小节,运用C段材料发展而成,调性统一到A大调。
三、全曲结构图示
四、结语
通过对《一月(炉边)》的曲式结构分析,可以更为清晰的看到:该曲是发展型中部的三部曲式。首部是三段体结构,对于曲式结构中的“三部性原则”的运用达到了极致;中部是复乐段,并非“三声中部”结构,也不是三段式或二段式;再现部对首部进行变化再现,并进行扩展;为了达到整体结构的平衡,最后运用中部的材料形成发展了7小节的尾声,结束全曲
[1]任红军.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一月—炉边》艺术特色分析[J].民族音乐,2011(05).
[2]钱仁康.柴科夫斯基《四季》[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J624.1
A
1005-5312(2016)08-00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