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教学中泥塑课程植入的可行性研究

2016-11-07邹锋向琬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泥塑雕塑

邹锋 向琬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北京100000)

小学美术教学中泥塑课程植入的可行性研究

邹锋向琬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北京100000)

当今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中,雕塑的方法和手段已然慢慢成长于课堂。迄今为止,笔者通过一年的实践学习,对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三、四年级中,四十余名学生进行了泥塑课程培训,通过与小学从教人员的配合,将经验与雕塑学科的特点、训练方式与当下著名的教育学习理念相对照,发现了这种训练手段对于儿童心理发展上的关照意义。在此笔者以雕塑专业人员的视角,将雕塑方法与儿童美术教学相结合,探讨泥塑课程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可行性。

泥塑;小学美术教学;儿童心理;雕塑课

在当今国内教育界主张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多数城市的中小学都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课程实践,旨在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使其得到个性的发展。因此为人师者不仅仅在于教授技术与方法,更是旨在观照到每一个学生的思想与心理,试图寻找到可以通过课程培训潜移默化其学习、生活态度的方式。

这种背景下,本文从对小学儿童心理分析与的角度出发,对照泥塑方法的培养方式,整理出在基础美术教学中渗透泥塑手段意义和途径,探讨:“因材施教”的训练方式在泥塑课堂上是否可以得以实现?教师如何在作品效果和引导、建设儿童心理行为两者间平衡?儿童在适应宽松自由课堂环境的前提下,如何保证能力上的提升等等。以方便广大教育工作者与社会相关人士借鉴与发展。

一、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现今诸多因素让集体教学成为了大家的必选,故而虽然美术教材丰富,教师讲解生动,却很难让学生形成主动寻找、概括的习惯,因此孩子往往获得的知识是呈碎片化存在的。成果、比赛的因素又导致教师、家长和学生难以避免地追求完整、好看的作品,使得学生压力重重——如此一来,学生尽管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获得广泛的美术知识,亦可以拿出相当数量的漂亮作品,却难以获得系统的认知和独特的个人理解,不能激发出探求心,作品就难以求得创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观看一个班的孩子,乃至一个年级的孩子的美术作品都如出一辙。泥塑方法不仅涉及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方式,更旨在帮助孩子亲近材料,感受雕塑艺术的乐趣,从而养成主动思考与探索的习惯,以寻求合适自己的创作方法,表达出自身独特的情感。

二、泥塑方法的意义

泥塑方法做为雕塑初级训练的一种方式,其意义包含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与艺术手法借鉴两个层面。

(一)兴趣培养

关于兴趣,简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布鲁纳①所说的“强调学习者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即自主的雕塑欲望。在摸索过程中,无论是对泥塑手法的习惯性积累,还是对情感的体验,都是使学生雕塑欲望产生的基础。

(二)艺术手法借鉴

教学过程中发现,儿童对于他们所学到的某一种形式会反复的利用,譬如教师提出动物的毛发是否可以刻划出来后,学生开始尝试,随即在接下来的头像练习中,对人的头发也脱胎创新。由此可见,这样的尝试可以给予儿童更为丰富创作经验。

三、课程设计与实际操作

(一)课堂安排与实际情况(见表1)

(二)学生作品展示与说明

图1与图2中的作品在造型与质感上都表现的很充分,可以看出两个孩子在个性上差别,教师不从“像”与“不像”的角度去提出要求,作品反而显得轻松和有趣。

图1 

图2

图3与图4两件作品在细节把控上十分吸引人。对于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艺术感受,教师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图3 

图4 

图5 小组创作

表1 

四、理论与实践的点对点分析

(一)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泥塑教学对照

参照霍华德·加德纳②的研究,儿童自中年级始就进入从直观形象到抽象形象的转变时期,他们以相似程度为基准,努力向着照片图像的写实程度靠近。而成长到高年级阶段,儿童便开始关注形式技巧,对抽象事物产生兴趣,并开始接受各种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

儿童经历思考形式对现实内容逐步减少依赖的过程,泥塑的方法训练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全角度观察物体的平台,给在追求“形似“阶段的孩子给更多自信,并提供可不断借鉴的优质范本。

(二)教育学习法与泥塑方法教学对照

布鲁纳主张让学生从材料出发,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驱力。罗杰斯③亦是提出了以儿童的自我评价的方式来消解紧张的竞争的方式。

泥塑课堂上灵活放松,重点在学生自身与材料互动上,学生为达到最终的效果“不择手段”。试错的机会增多,得到的成果也更多,这就是为什么在几节课之后,孩子们越来越顺手的原因。

五、结语

综上所述,泥塑方法渗透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不仅有其理论基础,并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有宽广的探索空间。因此将其植入于教学之中,不仅是做为教师利用不同教学因素促进课程发展的实践探索,亦是对儿童心理关怀的一种有效途径。

注释:

①教育心理学家,“多元智能理论”之父.

②美国应用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③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当代认知心理学取向的主要代表之一.

[1]王静燕.小学美术教学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前沿,2006(06).

[2]徐艳花.小学雕塑课传承与教学创新探索[J].美术大观,2014(08).

[3]杰罗姆·布鲁纳.教育的适合性[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4]卡尔·罗杰斯.自由学习[M].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2006.

G623.75

A

1005-5312(2016)11-0227-03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泥塑雕塑
泥塑玩具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巨型雕塑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我的破烂雕塑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写实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