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及机制研究——以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为例

2016-11-07向天华俞腾银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实训人才专业

向天华 葛 婷 吴 斌 司 慧 俞腾银(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及机制研究——以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为例

向天华葛婷吴斌司慧俞腾银(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立足文化产业,根据创意人才特性,结合人才培养实践,总结提炼出“三化四合五轴联动”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学的培养体系,搭建培养平台,健全完善培养机制,培养高素质的创意人才。同时,从创新创业视角研究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重在探索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创意人才的路径,为文化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一种模式。

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

一、创意产业及创意人才研究概述

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y)是近几年快速崛起的以知识密集为主要特征的新兴产业,又称智慧产业、创意经济,在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CreativeIndustriesMappingDocument)中,将其定义为“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与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可以创造财富并提供就业机会的产业”,“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包括广告、建筑设计、艺术品与文物、电子游戏、音乐、出版、广播电视等13个门类。对创意产业和创意人才的研究国外起步比较早。世界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JohnHowkins)在《创意经济》(TheCreative Economy)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并将其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他认为,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四个产业的总和,构成了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创意人才是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如设计)为手段的“专精人才”。[1]弗罗里达认为,创意阶层分为具有特别创造力的核心和创造性的专门职业人员两个组成部分。创意阶层的成员们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如尊重个性、竞争与实力主义优先,喜欢开放与多样的城市社会环境等。[2]国内学者厉无畏认为,创意产业源于个人的创造力和天分,拥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凝结一定程度的知识产权,以科技为支撑,具有极强渗透性、辐射性、高风险性,能够增加就业机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行业的综合。创意人才链包括“创意的生产者、创意生产的引导者和创意产品的经营者”三大类。[3]北大学者向勇把创意人才分为七大类:创意人才、技术人才、经营人才、营销人才、通路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和研究人才等。[4]中国传媒大学王雪野根据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1992年提出的微笑曲线(SmilingCurve),把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分为核心研发人才,中端生产人才和下游经营管理人才,认为创意产业人才具有创造性、开放性、集中性和流动性的特征。他以创意文化创意人才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从创意人才的开发、培养、需求等方面入手,设计调查问卷,对问卷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后,产生出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型。[5]荆炜从文化、文本和经济三个视角探索文化创意人才的价值形成,提出了文化创意人才高校培养模式、单位培养模式、专题项目培养模式等三种培养模式和校企组合、园区组合、终身组合三种组合培养策略。[6]纪淑萍提出抓“大”放“小”转变教育策略,办活、办好私立中、低端教育,打造实习基地、做好新老交替和注重国际合作、实现人才双向流动的培养策略。[7]姚争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将艺术、技术、市场融为一体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具有“ABC”型智能结构(A=Art代表艺术,B=Business代表商业,C=Compute代表计算机技术):既有具备一定的艺术创新能力,又需要有较强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还必须掌握必要的市场运营能力。[8]

二、创新创业视角下的创意人才培养

2014年以来,创新创业成为高频词汇。在2014年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词;2015年瑞士冬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称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在2015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同时,国家也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创业创新的系列文件,把创新创业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引擎,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并特别强调和重视。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推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高校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加强大学生创业培训。”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6月,《国务院发布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加快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加强创业实训体系建设。加强创业创新知识普及教育,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人心。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创业服务水平。”

在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升级发展的驱动下,应大力加强职业教育,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推进经济长效发展,是摆在眼前十分紧迫的任务。因此,从创新创业视角研究创意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建立科学的培养体系,搭建培养平台,培养高素质创意人才,就是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肩负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文化创意人数在不断增长,但创意人才供求结构尚处于较为严重的失衡状态,主要是人才素质与实际需求存在差异。在创意产业中,最缺少的是创意原创研发人才和创意产品的经营者,特别是能将创意产品市场化的这类人才,这也是最能使创意活动产生高附加值的两种人才,这种缺失的直接原因是教育的脱节。在这种背景下,以产业社会需求为导向,对接产业链,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科学的培养模式,系统培养创意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特性,结合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实际,构建了“三化四合五轴联动”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模式的内涵

三化是指创意作品、产品、商品相互转化,即作品孵化、产品转化和商品消化,亦即三品转化;四合是根据作品、产品、商品三品转化流程,所采取的一种模式,即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教室工坊合一、育人创业合一;五轴联动是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形成人才培养的五轴,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产生联动,培养创意产业和行业企业所需的人才。这种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三化四合五轴联动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体系搭建

创意人才的创意意识和创意能力不仅需要一定的先天因子,更需要科学系统的后天培养。因此培养创意产业人才,需要有创意的教育模式,用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来支撑。我们根据培养模式,建立了突出三品转化能力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

图2 创意人才培养的理论课程体系

这4个课程模块的中,基本能力模块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基本通用能力、技能和文化素养,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主要包括英语(语言工具)、计算机基础(工具)、思政理论课(思想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体育与健康(身体素质)、职业生涯规划(人生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础)、应用写作(创意方案工具)、军事理论与训练(国防素养)、传统文化(创意灵感来源)等课程,着重解决职业基本素质培养问题,关键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基本素养。这个模块的课程,虽然都是一些基础性的课程,但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则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典型来看,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应该特别重要和强化。

核心的课程模块是专业能力课程模块,是按照创意产业链和三品转化流程来进行设置的。创意设计模块,重点解决创意意识和设计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设计能力,让学生懂创意、会创意、能创意,最终能生成创意作品。制作生产模块,主要进行创意生产的管理和组织的实施人才,重在技术和操作能力的培养,重点解决作品转化成产品。展示营销模块,是产品的展示与经营管理课程模块,主要进行创意产品商品化的经纪人才、市场研发人才和营销运作人才培养。如何将制作出来的产品转化成商品,并把商品进行消化,这就需要一定的策划、展示和经营管理能力。

图3 创意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施理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有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推动。所以,我们利用校内校外两个平台,从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创业实践四个层次递进培养。(如图3)

在实践教学中,重点突出“四合”,即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教室工坊合一、育人创业合一。传统的培养模式容易造成学生眼高手低,有理论而无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培养创意产业人才则需要有相应的教育模式,重点突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培养的学生更贴近创意产业生产实际需要。

四、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为推进“三化四合五轴联动”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意人才,则应建立配套的制度,以确保培养质量。

(一)专业共建机制

建立产业链专业链两链衔接的专业共建机制,合理布局专业结构。根据办学定位,立足文化产业发展,以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出发点,对接创意设计、影视制作、文化旅游、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印刷复制、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游戏等产业,构建对接产业链的专业链,形成“两链对接、结构合理、特色明显、品牌为先”的专业体系。

为集合政府、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及学校等五方资源优势,成立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建立专业动态调整优化运行机制。从专业建设的调研论证环节开始,行业企业和合作建设委员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整个过程,共同制定和完善专业合作开发和建设制度、行业市场和人才需求调研与论证机制,及时掌握产业行业发展动态和主流企业发展需求,把专业建在行业企业的需求点上,使专业与行业产业和企业同步发展。

(二)人才共育机制

建立校企共育人才的培养机制,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创意人才。从身份层面入手,逐步探索招生就业同步,学生学徒合一,让学生有身份归属感,让企业有员工认同感,实现共同培养。在三品转化过程中,采用以项目为驱动的学徒制培养模式,跟随非遗传人、技艺大师和专业教师及企业师傅等,在生产过程中学习文创产品制作生产技艺。

完善合作育人的运行机制,根据企业工作岗位需求,结合职业资格准入标准,合作开发实用性课程和生产性实训教材,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实现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将行业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定期邀请专家和技术骨干做专题讲座报告、专题培训和技术指导;通过实习实训,发挥技术骨干的作用,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加深学生的职业认识,增加职业体验和经验,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职业和企业,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师资共培机制

建立双师队伍的共同培养机制。以合作共同培养为抓手,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为主线,以双师素质提升为核心,构建双师教学团队培养体系,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水平。完善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互聘共享运行机制,实现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身份自由转换,构建由校企专业人才组成的教学研究团队和技术创新团队,实现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企业生产服务的教学团队。

(四)实训基地共建机制

健全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建设机制,以互惠共赢为宗旨,合作发展为目标,共同参与方案建设、资源配置、资产管理、学生实训、项目运作和利益分配等工作。按照产业生产链和三品转化工作流程,构建“室+中心+基地”层级实训基地体系。

对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引入非遗传人、技术能手和专业教师等建立工作室,以项目为驱动,遴选学生参与项目建设。引入企业建立实训及生产中心,以生产链为驱动,让学生参与实际生产经营活动环节。引入企业共同组建公司,既是生产经营企业,又是师生实训基地;组建校企管理团队,以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带动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师兼具企业管理层身份,学生则是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实训课程,将企业文化、生产工艺、生产经营管理等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带领学生集中到公司参与生活经营活动,在真实的生活经营活动中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充分熟悉企业的生活经营活动,切实培养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

校内合作共建的三级实训基地,把实训基地建成校企合作的平台,实现基地的实习实训和生产经营双重功能,形成共建共管和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从单个项目逐步向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合作,为全面提升师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真实的演练条件。

五、结 语

创意产业是近几年快速崛起的以知识密集为主要特征的新兴产业,也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重点产业。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有相应的人才支撑,产业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这给我们的教育既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机遇面前,我们要紧紧对接产业链,根据产业需求,构建助推产业发展的专业链,培养更多的助力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创意人才又是与其他技术技能人才具有不同特性的人才,则需要有相应的培养模式和机制。所以,我们提出“三化四合五轴联动”的培养模式,这是我们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和实施路径,也逐步构建起这种模式的保障机制。构建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创意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创意意识及创意能力,还要具有把创意策划出来的作品进行转化的能力;在创新创业时代背景下,还要熟悉创业的基本路径,要具有一定的创业实践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把制作生产出来的创意产品转化成商品,让其产业经营效益。

椐麦可思数据分析,近两年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逐步提高,就业现状满意度分别为64%、69%,高于全国59%、61%的平均水平;毕业生的职业期待吻合度分别为45%、48%,高于全国43%、44%的平均水平。特别是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分别为6.8%、5.0%,高于全国高职院校的3.8%、3.9%平均水平。[9]实践证明,我们的思路和构建的“三化四合五轴联动”培养模式以及配套的保障机制,对创意人才培养是行之有效的。

【责任编辑:桂静】

[1][2][3][4]石建莹,张雅丽,李茜,刘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研究述评[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3,(4).

[5]王雪野,王颖聪,顾小慈.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传播,2014,(2).

[6]荆炜.文化创意人才的价值权衡与培养模式组合策略[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7]纪淑平,李振国,刘英茹.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探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3).

[8]姚争,项雁.高校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

[9]所引数据来自于麦可思对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应届(2016)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

G52

A

1008-8784(2016)03-72-5

2016-09-14

本文系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校级重点课题——基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3B002)和“三化四合五轴联动”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建构(项目编号15C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向天华(1971—),男,四川平昌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美学及文化产业;葛婷(1986—),女,陕西城固人,硕士,研究方向: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吴斌(1971—),女,四川成都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及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实训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