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教学实践研究
——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
2016-11-07马广卫张俊
马广卫,张俊
(湖北经济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教学实践研究
——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
马广卫,张俊
(湖北经济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本研究采用了现代社会调查法对湖北经济学院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教学进行了实践检验和分析研究。野外生存课程教学过程不仅注重学生体验与参与、更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实践能力、组织策划参与等综合素养的形成。本研究对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效果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为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提供参考。
高校;野外生存;教学;实践
一、导言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荒原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1]野外生存课程根据学校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及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及场地资源,使学生掌握相关的野外生存技能知识,并使其技术能力在生活中得以充分运用。
野外生存的运动形式丰富多样,能够健身更能够健心,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紧密相连,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课程存在。野外生存倡导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健康快乐、自由奔放的生活方式,崇尚团结协作、自主创造、真情相待,平等无特例的人文精神。它不仅能够使大学生亲近自然,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学会野外求生的技能本领。提高身心综合素质,增强学生面对困境,冷静思考,自救或等待他救的承压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更加热爱自然,并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以及欣赏美的情趣;拓展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2]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湖北经济学院体育公共课堂班级和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5个班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以“野外生存”、“教学实践”、“普通高校”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研究。梳理了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素材、研究观点和事实论据,为实施研究并提出观点和对策奠定基础。
2.实地考察法
为进一步了解“野外生存”体育教育体系下野外生存课程教育的结构和模式,提高对策的针对性。本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并对部分野外生存教学的专家进行了访谈,为本研究提供了一手参考资料。考察了武汉体育学院、武汉工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
3.问卷调查法
在湖北经济学院体育公共课堂随机抽取20个班级,以及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5个班级,问卷随课堂填写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7分,有效回收率96.7%。所调研的学生基本涵盖了文科、理科和工科。调查问卷的设计征得了业内专家的建议并由专家多次修改而成,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4.数理统计法
统计整理课堂记录和问卷调查数据,运用Excel软件对学生野外生存教学反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第一手论据。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野外生存教学内容的可行性研究
野外生存是在野外的环境中没有任何其他物资提供的条件下,依靠自己或者集体的智慧以及技能保障生命安全的基本方式。学生在野外生存课堂能够充分与自然融合,不仅能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放松心情,强健体魄,其更能培养学生挑战自我、永不言弃、拼搏向上的韧性。借助野外的艰苦的环境进行实践操作,同时拓展野外空间,使得教学内容更加更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最终有效的整合体育课堂资源并进一步优化配置,最大化发挥体育课堂的价值。此外,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团队成员共同面对野外生活中的困难和阻力,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团队间的相互协作意识。在野外生存课堂,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关键点还在与野外生存课堂教师和学生间有着频繁的沟通和交流,较容易形成亲密感和信任感,师生之间相互促进,有利于个人良好品行的形成。
(二)野外生存课程设置
以野外生存教育为核心基础的教学改革,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将理论、技术与环境充分融合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说教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采用的是亲身体验的教学方式。[3]野外生存课堂将学生全面推向户外中,让学生摆脱电脑、挣脱宿舍、迷恋户外,在大自然中学习和锻炼,提高综合能力。野外生存课程不仅重视野外理论的学习,更重视野外实践的操作及练习,其中4-8学时的理论教学,28-32学时的实践操作教学。学生必须通过各项野外生存课程考核、实操和体验方可获得学分。如图1所示。
图1:野外生存课程教学课程设置
(三)野外生存课程的教学设计
1.野外生存教学设计的依据
高校野外生存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使得学生学会锻炼并符合学生锻炼的兴趣,最终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达到终身锻炼的效果。野外生存课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更彰显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使得公共体育课程不拘于教学形式和教学空间,科学合理的整合了现有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使体育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更有实用性和趣味性。野外生存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最大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兴趣,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在愉快的环境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潜与积极性,不仅促进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学生身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同时也解决了高校教学场地设施不足等问题。[4]
2.野外生存教学设计的结构
我校野外生存的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高校体育和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思想,即重视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也重视运动机能的掌握。[5]在教学过程中既有理论部分的学习也有技能操作的实践,通过教师的讲授和示范,学生的操作和练习,以及具体的实践来达到掌握一定技能的目的。野外生存课程教学设计的主要结构详见图2。
图2:野外生存课程教学设计
(四)学生对野外生存教学效果的满意度研究
表1:学生对野外生存教学的满足度调查
通过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了野外生存教学满足度调查发现,仅有8%的学生未能满意团队沟通协作意识的培养,仅有12%的学生没有满足技能的学习,仅有7%的学生没有达到身体素质锻炼需求,仅有5%的学生没有满足情感认知需求,仅有3%的学生没有满足兴趣爱好的需求。据调查显示,野外生存课程没能满足部分同学需求的原因有:恐高恐惧严重;技术难度过大,距离过长,如定向越野、山地穿越等项目;部分同学个体素质特别差跟不上团队进度学习压力大等。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野外生存课程育人功能凸显,应用自然环境进行教学,拓展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符合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2.在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教学实践中,更多的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放开电脑、挣脱宿舍、迷恋户外,在自然中学习和锻炼,同时在体验和学习中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3.我校野外生存的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高校体育和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思想,即重视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也重视运动技能的掌握,注重课程本省的健身性和终身性,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全面性、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实用性等。
4.野外生存课程教学内容较为全面,仅有8%的学生未能满足团队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仅有12%的学生没有满足技能的学习,仅有7%的学生没有达到身体素质锻炼需求,仅有5%的学生没有满足情感认知需求,仅有3%的学生没有满足兴趣爱好的需求。
(二)建议
1.加大对专任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使得野外生存教学组织更加规范有序。
2.学校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野外生存教学高质高量的开展。
3.在野外生存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及对教师和学生考核评价上,进一步体现人文关怀。
4.加强教学研究,继续完善课程体系,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及时解决实际问题。
(注:本文系2015年湖北经济学院教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5031)
[1]于立.沿海地区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隋晓航.美国大学体育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D].武汉体育学院,2007.
[3]高健,颜天民.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2):94-97.
[4]徐伟,姚蕾.回到原点的思考:大学体育的人文教育规划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4):99-104.
[5]王桂忠,邱世亮.野外生存教育课程的野外实训设计与实施[J].体育学刊,2010,(1):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