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机依赖症”到推进无手机课堂的研究
——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
2016-11-07方草
方草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从“手机依赖症”到推进无手机课堂的研究
——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
方草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本研究旨在于了解大学生日益严重的手机依赖症现状、原因,探索逐步推进无手机课堂模式的可行措施。本研究主要通过搜集资料,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等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程度达到85%以上,这存在多方面原因,学生对手机依赖强,课程太无聊,只有少部分用来学习,研究发现推进无手机课堂虽然困难重重,但得到了大部分学生和老师的推崇。实施无手机课堂不可避免地需要一定地强制措施,但主要应以学生自身方面为主,加强学生对手机危害的认知,从而自觉放弃做课堂“低头族”,另外,老师应提高课堂趣味和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手机依赖症;大学生;无手机课堂
一、引言
作为数据化时代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产物,智能手机对人类的影响与日俱增。在享受手机带来的巨大方便之时,“手机依赖症”、“低头族”等现象也变得屡见不鲜,而大学生却成为“手机依赖症”重症群体。大学课堂里手机变得不可或缺,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本项目研究主要以大学生“手机依赖症”为切入点,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通过资料学习、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等方法分析了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表现,剖析了手机依赖症形成的原因,阐述了手机依赖症的危害,并提出了应对措施找出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和课堂低头族的对策,以及为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合理化和推进无手机课堂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和“课堂低头族”现状,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二、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现状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随机在学生中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9份,问卷回收率为89.67%,本次调查数据分析就是以这269份有效问卷为数据基础。
调查显示,高达84.8%的学生上课有玩手机的习惯。其中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认为在课堂玩手机弊大于利并且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但调查发现仍有九成的学生上课都使用手机,并且一节课中使用手机超过10分钟的学生占38.4%。
调查结果还显示大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的主要用途的前三位分别为聊天、拍课件以及玩微博和微信,其中用于聊天的比例占59%,可见近六成的大学生热衷于课堂上使用手机网络聊天和交友,如图1所示。
而在课堂上玩手机的主要原因调查中,67%的学生选择是因为课程太无聊,因为有事需要用到手机也占半数以上,还有25%的学生完全是因为习惯上课玩手机。调查结果还显示,要求学生上课不能使用手机时,有32%的同学表示短期可以接受,但长期不能,还有9%的同学表示无法接受。
通过调查的各种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上课会玩手机,并且对手机有依赖感。当然,认为课程无聊,老师无趣是学生上课玩手机的一大原因,但是学生没有为自己承担学习义务,完成课堂学习使命的同时,也无形地表达出对老师的不尊重和对自己的不负责。通过调查还了解到,很多同学都已经意识到上课玩手机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和对自己的不负责,所以上课玩手机不仅仅是大学课堂上的一股歪风,也是大学生严峻的心理问题的一种反映。学生上课使用手机会导致自己听不清课程内容,不能专心听课,这会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听课质量,也会打击老师的热情,影响课堂教学风气,削弱了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堂上滥用手机,既影响了老师,也干扰了学生本身,很不利于维持正常的课堂秩序。
图1: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主要内容
三、大学生对于推进无手机课堂的看法
本研究在调查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后,又进一步调查了大学生对于实施无手机课堂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有32%的学生赞成实施无手机课堂,有25%的学生持反对意见。关于学生所在学院是否实施无手机课堂,调查结果显示83%本校的学院从没有实施过,曾经实施过的占13%,正在实施的占3%,如图2所示。
关于实施无手机课堂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41%的学生认为无手机课堂模式能够提高听课效率,27%的学生认为实施无手机课堂并不会对学习状况产生影响。
从这部分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支持实施无手机课堂和认为无手机课堂有积极作用的学生占多数,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持反对意见,并且实施推进和无手机课堂的相关院系少之又少,可见学生缺乏正确的精神引导,无手机课堂模式也缺乏相应的宣传和鼓励机制。
图2:所在院系是否实施过无手机课堂
四、对于实施无手机课堂的建议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手机的功能和通讯也越发完善,大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之风也愈演愈烈,这无疑成为当下正常教育和学习的一大挑战,为了维持正常的课堂秩序和打造良好的学风,各高校应该积极推进无手机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师可以从自身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创新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提高课堂吸引力
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认真备课和教学。不再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和课堂实际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一些课外教学,比如采取素拓实践教学的方式,拉近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这样实现了学生与手机的物理隔离。教师也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小组分工合作、研究性学习、专题讲座等方法相结合来辅助教学,这样在增强课程的知识性的同时也能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也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打造良好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不会因为感觉枯燥无聊而用手机上网,从而可以实现学生与手机的心理隔离。
2.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在课堂上严慈并济
(1)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幽默的表达方式,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的表达能力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2)教师的仪表、姿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教师在体态、仪表举止和技术动作示范等方面应给学生以楷模,使学生产生羡慕的心理,将老师作为学习的对象和目标,这种心理活动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习心理,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3)教师在幽默表达教学的同时,为尽可能避免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不良现象要予以制止,认真管理,严肃课堂纪律,做到严慈并济。
(二)学生主动解决自身的手机依赖,全身心投入学习
(1)除了必不可少需要使用手机的情况外,应该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使用,上课时自觉关闭手机或者不带手机,把学习和听课还给课堂,这是对老师和他人的尊重,也是对知识和文明的尊重;(2)尝试采取其他联系方式,如书信、直接见面和交流聚会逐步脱离对手机的依赖,适当参加有益的身心活动,加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增强自己的自信心,让自己慢慢走出手机的世界;(3)对已出现“手机依赖症”的学生,可以在合适的时间让其在脱离手机的状态下感受生活的美好,调整心态,缓解由手机带来的焦虑、烦躁等症状;当症状严重时建议有需要的学生可以去寻求老师的帮助或者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去咨询,通过心理医生帮助治疗,以免情况恶化,认识如何正确的使用手机,逐步减少非必要的使用时间,使自己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从而达到减轻症状,摆脱依赖的目的。
(三)学校积极推进和鼓励无手机课堂模式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1)从学生刚进入大学起,就应当由专业教师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核心课程,并邀请本专业较为优秀的在校生或往届生与新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明确未来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学习的计划。当学生明确了自己奋斗的目标,就能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提高自身能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增强,就会通过不断的学习增加自己的知识含量,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2)除了课堂学习外,学校应鼓励学生们通过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学科竞赛与科研项目等活动的参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使学生能更加理性地认知自己的专业和所学课程知识,提升学生学习本专业或本课程的兴趣,这也会减少课堂手机上网的可能性。
2.加大无手机课堂的宣传,建立奖励机制
(1)学校可以通过各学院团委学生会向全院同学发出无手机课堂倡议,结合各种形式活动如:主题班会、新闻专题月、辩论赛、海报比赛等;[1](2)在全院营造氛围,各班级积极响应实施无手机课堂,使学生逐渐养成上课无手机的自觉习惯;(3)学校可以建立奖励机制,评选无手机课堂班级,鼓励学生们争做无手机课堂个人;(4)巩固成果做到无手机课堂的常态化、持久化,把无手机课堂形成学院公约。
3.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为实施无手机课堂提供有利条件
(1)学校应该拨款,为推进和宣传无手机课堂的各种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2)学校应在每个教室安置手机收纳袋,鼓励学生上课将手机放进收纳袋中,降低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可能性;(3)学校可以在上课时段将教学区的网络屏蔽,这样既可以防止学生上课玩手机,也可以满足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拍课件、记录信息等正当用途的需求。
五、结语
手机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在课堂上方便地查资料和记录信息,但也是课堂“低头一族”破坏课堂秩序的工具,也会对大学生身体健康、学习行为、人际交往等产生重要影响。[2]当前大数据和新媒体的时代,手机网络给我们提供各种便利之余,也带来了各种诱惑,完全禁止手机是不可能的。实施无手机课堂也不能采用完全强制性的措施,主要还是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让学生自己放下手机,只有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学校积极倡导无手机课堂,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学生自我觉悟主动配合,使无手机课堂有效地发挥作用,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问题。
[1]王丽芳.“无手机课堂”的逆向思考与创新探索——以高职院校新闻专业教学为例[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0).
[2]刘金荣.高校学生课堂手机上网行为矫正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交流研讨,2012,(11).
[3]杨云,张倩,刘贺,卜相冉,刘莹.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观察(上旬),2014,(3).
[4]周怡.如何克制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培育[J].青年记者,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