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状况与差异分析
2016-11-07吕霄霄周慧梅
□吕霄霄 周慧梅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状况与差异分析
□吕霄霄周慧梅
中职教师是决定中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已有研究表明中职教师的职业认同与教师的专业发展、职业探索、职业动力、职业成功等密切相关。本研究对某直辖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状况进行调查,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得到职业认同的衡量结构包括职业动力、职业情感、职业目标三个维度。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调查发现中职教师的职业认同处于中上等水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不同职称、岗位、收入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中职教师;职业认同;差异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责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否认,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生源数量和质量上的挑战,而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中职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密切相关。教师职业认同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的内在动力。因此,关注中职教师群体的职业认同,对于把握中职教师队伍素质和提升能力,探索寻找实现其队伍专业化的途径和策略十分迫切。为此,我们在某直辖市对中职教师职业认同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研究框架及设计
教师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是指教师个体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状态”是指教师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本文中的中职教师职业认同指的是中职教师对中职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程度。教师职业认同对于教师素质提高和专业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纵观国内研究,对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多半集中在普通教育序列,对于中职教师的研究在数量上寥寥无几。在本次调查中,从职业动力、职业情感、职业目标三个维度①作为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的衡量结构,用描述统计方法分析了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特征,得出不同职称、岗位、收入水平的中职教师在职业认同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并对差异性做归因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式,确定了某直辖市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专业特色的各具代表性的6所中职学校为调查样本,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在预测试中对各项目进行了统计分析,剔除了区分度差的题目,并结合对职业教育专家、一线教师深入访谈加以修订,问卷经过试测修正后实施调查中职教师的职业认同状况。本次调查全部被试总数为350人,包括全职和兼职教师,回收294份,回收率82%,有效问卷284份,有效率为96%。所收集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检验结果显示,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0.898,各维度的克隆巴赫系数在0.75和0.85之间。同时进行半分信度检验,问卷总半分信度为0.750,各维度半分信度大部分在0.7以上,问卷各项目真实反映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的主要方面,具有较高的效度。
二、调查结论
(一)中职教师整体职业认同处于中上水平
根据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强度分布见图1所示。为了对中职教师的职业认同有个直观的了解,我们以职业认同各个维度的得分高低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划分为高中低②三个档次。总体来看中职教师的职业认同均值为3.8617,由图1得知中职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集中处于中高水平,由表1可知,处于中等职业认同水平的教师占到55.3%,高等职业认同水平的占到了41.5%;就各个维度而言,职业动力维度高的占到了42.1%,中等的占56.1%;职业情感维度,高的占28.1%,中等的占到47.3%;职业目标维度,高的占到了73.1%,中等的占到了24.4%。职业认同各个维度的平均分处于3.8到4.1之间,总体是处于中高水平(见表2)。
(二)中职教师职业认同个体差异显著
对中职教师总职业认同及职业动力、职业情感、职业目标三维度分别就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岗位、收入等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中职教师职业认同问卷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中职教师职业认同在教龄、年龄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而在学历、职称、岗位、收入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性别差异。通过对中职教师职业认同问卷结果进行性别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如表3显示:
除了在职业动力方面存在性别间显著差异,在职业情感、职业目标维度以及总职业认同方面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表1 中职教师职业认同问卷测量的强度差异(N=284)
表2 中职教师职业认同及各维度平均分和标准差(N=284)
图1 中职教师职业认同强度分布图
表3 不同性别中职教师职业认同方差分析结果(N=284)
2.职称差异。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职教师职业认同在职称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职业动力和职业目标维度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从图2来看,不同职称教师在职业认同上的得分顺序依次为:正高级职称>无职称>副高级职称>初级职称>中级职称,中级职称教师在职业目标、职业动力、职业情感维度的平均得分皆处于较低水平。通过PostHoc进行事后检验,由表5可知,发现中级职称的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和无职称教师、初级职称教师、副高级职称教师两两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其中中级职称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处于最低。
表4 不同职称中职教师职业认同方差分析结果(N=284)
表5 不同职称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状况事后检验结果(N=284)
图2 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的职称走势图
3.岗位差异。由表6可以看出:中职教师职业认同在不同岗位上存在显著差异,就得分来看,专业课教师>管理岗位>实习指导教师>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职业认同最高而文化课教师认同感最低,这一结果基本是与中职学校更偏重专业技能教学的现实是吻合的。但就不同岗位类别来看,由表7可知,国家事业编制、合同制、兼职的中职教师间职业认同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由图4得知,从得分上来看合同制>兼职>国家事业编制,国家事业编制教师在待遇与保障上显然比合同制、兼职教师好,但是国家事业编制的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却处于最低的水平,这一点让人匪夷所思,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表6 不同岗位中职教师职业认同方差分析结果(N=284)
图3 中职教师职业认同所在岗位走势图
图4 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岗位类别走势
4.月收入差异。由表8可知,不同收入中职教师职业认同存在显著差异,在职业动力和职业维度上也存在显著差异。由图5可知,就不同收入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平均得分高低顺序是:5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4000-5000元>3000-4000元>2000-3000元。总体来看,中职教师的职业认同基本上是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增长的。可见经济水平这一外在因素对职业认同有着显著的影响。
表8 不同收入中职教师职业认同方差分析(N=284)
图5 中职教师职业认同月收入走势
三、社会学视野下的中职教师职业认同差异分析
(一)衡量结构各因素与职业认同有显著相关性教师职业认同是多为变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上,外在的因素有:学校类型、学生学业成绩、职业的社会声望等;教师的人口学变量有:性别、职称、收入、年龄、学历等等。由数据分析结果来看,中职教师的年龄、教龄、学历等都呈负相关,即年龄越大、教龄越长、学历越高反而职业认同感越低。中职教师的职业认同和各个维度与教师的平均月收入基本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即收入越高教师的职业认同越高。收入与职业认同的相关系数为0.164,与职业情感、职业动力、职业目标间的相关系数在0.2之间,P值均小于0.01。在教师看来,收入高低实质上反应的是社会对其职业的认可程度以及学校对其工作付出的认可程度等。收入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外在衡量中职教师地位和职业声望的客观指标。
(二)性别刻板印象的文化传统的习惯影响
调查中发现,男教师的职业动力与女教师的职业动力存在显著差异,男教师在职业动力维度的得分也要高于女教师,在访谈中女教师说到“我选择中职教师这一职业,主要是因为这份工作比较稳定而且有编制,对于女老师来说也不需要这么大的压力,有份稳定的收入就可以了,毕竟女人不需要像男人那么拼。”不难看出,这种男女职业动力差异背后有着明显的传统文化或者说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性别刻板印象又称“性别成规”、“性别角色定型”,它是针对不同性别群体的简单概括表征,常常表现为人们对男性或女性角色固定的僵化的看法[1]。社会上对男性的印象一般是竞争性的、有野心的,积极进取的,而“社会分类的过程帮助我们快速形成印象,并且使得我们能使用先前的经历来进行新的互动。”[2]社会带给人们的刻板印象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与态度。我国有着几千年“男主外女主内”角色分工的文化传统,至今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潜意识引导着人们的“性别印象”。虽然绝大多数女性已经走出了家庭并在社会上承担某种职业角色,但与男性相比女性在职业发展的动力方面还是相对要弱一些。
(三)寻求差别的高意愿与低实现率的困局影响
布迪厄在论证知识分子分层机制时强调“寻求差别原则”,他认为:知识分子在“参与竞争性的文化市场要求采用把自己区别于其他人的策略,以期能谋得更好与更独特的地位。”[3]也就是说,当知识分子知识或阅历储备达到一定层次后,追求差别的内在驱动会使得他开始谋求或争取高一级的地位或职业状态。就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群体来讲,36-45岁群体教师无论从教学的熟练程度、时间投入还是精力都属于学校教师骨干地位,理应处于一个开始寻求更高职业状态、追求更独特不同以往的地位阶段,理应对职业有充分的认同。但就调查结果来看,此年龄阶段的教师群体的职业认同却处于最低水平,在访谈中曾听到一位男教师(曾经历过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黄金时期)这样表述:“高校扩招以后很多家庭觉得孩子怎么也能上个高中然后再怎么不济也能上个大学,后来呢就变成了孩子实在不行了就上个职业高中、技校、中专。在这种情况下,教的时候感觉学生素质一届不如一届。以前不需要费那么大的劲来教学生,现在的情况是你要想把学生培养到以前的那种层次你需要花费的心力要比以前多得多,而且呢还有一种就是认同感,我投入那么多,产出的却比原来少。就拿培养学生的成功率来讲,以前,一个班里二十几个学生有那么十几个学生从事的工作会非常的好,你就非常有成就感,现在一个班二十几个学生一般也就有五六个能够比较成功,剩下的大多数是相对比较平庸的那种,这样你就会觉得现在学生的程度和你的付出不成正比,所以说也会造成心理上这样的一种下滑。”如此一来高期望与残酷现实的碰撞往往给人带来一种挫败感,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职业发展目标很难突破,褪去了工作的激情职业情感也会降低,现实中的不如意也会直接影响职业动力的提升,三者交互作用下职业认同感也会处于较低水平。
(四)情感薪资的补偿效应
当然,尽管中职教师职业认同存在着性别、职称、收入、年龄、学历等诸多差异,但就中职教师职业认同水平来言,其认同均值为3.8617,处于中高水平。正如笔者在访谈某中职教师这样说到:“与在普高工作的同学相比,我的工资待遇明显偏低,但每次学生取得一点成就的时候,特别是这些被称为差生的孩子们取得成绩的时候,我心里都会特别的有成就感,工作中就会充满干劲,也不会觉得疲惫,当我指导的学生在英语技能大赛中获奖的时候,当他们上课乖乖听课的时候,我就觉得我的付出值得的。”工作的成就感或者说情感薪资的补偿效应起到了重要作用。情感薪资是指工作者将自己的工作认为是助人的并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并不是单纯以金钱衡量为代价,而是因为能从中获得快乐,这份情感的回馈就叫做情感薪资,它似乎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补偿物质回报的不足。实际上,在短时期不能改变中职学校社会声望的现状下,如何保持或提升中职教师的情感薪资的补偿效应,应该引起我们教育政策部门以及中职学校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注释:
①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确认了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的衡量结构的三个维度:职业动力、职业情感、职业目标。用于测量中职教师主观社会地位的研究工具是中职教师职业认同问卷(正式问卷共包含22个项目,各项目最低分为1分,最高分为5分。根据问卷因子分析结果,中职教师的主观社会地位划分为职业动力、职业情感、职业目标。
②计算标准如下:得分小于3分的划分为低层次,大于等于3分且小于4分的为中层次,大于等于4分为高层次,并计算每个层次在总得分和分维度得分上的人数百分比。
[1]杜二敏.女性主义关照下和谐共生教育世界的建构[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256.
[2]金伯莉·J·达夫.社会心理学[M].宋文,李颖珊,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90.
[3]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221-222.
责任编辑殷新红
吕霄霄(1988-),山东莱芜人,山东省淄博市职业教育教研室教研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原理;周慧梅(1974-),女,河南延津人,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民国时期社会教育。
G710
A
1001-7518(2016)21-00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