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习作教学之我见
2016-11-07权秉玺
权秉玺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小学习作教学如何贯彻这一教学新理念?我认为要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实践、联想、发现、验证、讨论、交流等一系列探索性活动,使学生在亲自体验、感悟、探究中习作。探究式习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情感,增强学生的习作兴趣,训练学生的习作技巧,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对于突破习作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不会写”“无话可写”的“瓶颈”有着实在的效果。
一、让学生在观察中探究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创设学生喜闻乐见、新奇、有趣的教学意境,激发他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的情感和动机,使他们在观察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逐步探索,在探索中收获习作练习思维渠道,教给他们在观察中发现问题的方法,在分析中探究问题的途径,在明理、获知中表达自己见解的习作技能,要注意体现习作教学“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的课改实验之要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问题的铺垫是探究式习作的基础,变传统式的机械命题习作为开放型探究式习作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让学生观察人们喜、怒、哀、乐时的面部表情和行为举止,诱发学生重在探究他们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让学生观察人的外貌特征,诱发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探究眼、耳、鼻、嘴、头发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植物时,注意让学生探究植物的特性,探究植物“吃 ”什么;为什么植物的茎总是向上长,根总是向下长;花为什么有各种不同的颜色,花生、洋芋在地上开花,为什么在地下结果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季节变化,诱发学生探究初秋季节露水是哪里来的;深秋、冬季时霜是哪里来的;冬天水为什么会结冰;夏天为什么会下冰雹等问题。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把观察的过程、观察获得的信息和知识表述出来,并根据观察的对象和内容自拟习作题目,整理、交流、完成习作学习任务。习作不要求面面俱到,不可空话满篇,只求在一个观察点或一个观察面上有探索、有创新,这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
对于习作教学而言,实践就是学生自主动手、动脑、探究、领悟,提高习作能力的有意识的学习活动。我们应摒弃限制学生思维、束缚学生手脚的习作教学方法,依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维特征,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习作,要注意探讨、实践、创新习作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引领学生在创意绘画中、在手工制作中、在观察动植物中、在亲自的体力劳动体验中、在自办手抄小报中、在课间游戏律动中、在语文课朗读展示中、在数学课公式和定律的推导演示中、在科学课的实验中、在校园歌曲大赛中、在体艺会的项目比赛中……用我“心”抒我“感”;用我“手”创我“意”;用我“口”表我“情”;用我“力”展我“才”。注意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习作的奥秘,能使学生有目的地练习,思路清晰,有话可写,有情可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和能力,避免千篇一律、胡编乱造的习作无效训练,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大有益处。
三、让学生在想象中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要“写想象中的事物”,要写“想象作文”。鲁迅曾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小学生具有天真、丰富的想象能力,我们应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依据课标对习作教学的要求,引导他们在想象中习作,从小注意培养他们多思、善想的习惯和能力,为作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启发学生观察周围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生存状况等,诱导他们想象未来小学生课桌凳将是什么样的,未来的教室将是什么样,未来人们居住的房子可能是冬暖夏凉的智能房子,也可能是轻型材料建造的防震房子,有可能是利用太阳能取暖做饭的环保房子,未来聋哑人可能有一种助其能听到、能看到的微型汽车……让学生观察我国“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对接的精彩画面,想象未来太空旅店、太空学校、太空医院等;让学生观察各种水果,拓展联想,未来的核桃皮不再坚硬而像柿子皮一样软,未来的苹果不再是圆形的,而是方形的,未来的杏子甜香可口,不再有酸味等;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抓住疑点、悬念展开想象,进行续写和扩写的想象习作训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让学生写“放胆文”。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只有重视引领学生在想象中探究,才能提高习作教学实效,才能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让学生在观察中探究、在实践中探究、在想象中探究,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习作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也是体现个性化习作训练的关键,它有助于克服呆板、过时的、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的命题式习作的弊端,达到题目多样化、内容富有探究特点的目的。但是,在平时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多读适合小学生实际的科普书籍,多读有益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书籍,注意加大学生词汇的积累和小资料的积累,方法的积累,体会、感受的积累,否则,探究式习作教学就成了无本之木。
(作者单位:甘肃省宁县早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