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重新认识教育
2016-11-07吴贤友
吴贤友
2015年8月,通过教育部选拔,我获准参与教育部2015—2016内地优秀教师赴澳交流计划,在这里开展为期一年的教育教学交流研讨工作。有这样一次置身教育现实情境之外的机会,得以重新审视、认识和发现教育,这对我来说,是一次生命的眷顾和恩赐。
光阴荏苒,一年时光转瞬即逝,回望来时路,这岁月长河中的浪花朵朵,灿烂了流年,深邃了智能,芬芳了记忆。在这些日子里,我坚持记录、思考和写作,并通过《中国教育报》蒲公英评论平台,和热心的教育同仁分享我的感动、收获,当然也有我对教育的杞忧。
任何方式的教育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板,交流让我们对不同情境下的教育教学有了比较研究的机会,有了取长补短的可能,这或许为内地教育变革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我也一直想知道:“一个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能走多远?”来澳门交流,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永远在路上,没有尽头。
一、每一个角落都是教育的所在
学校给我安排的办公室在五楼,上行一层就是楼顶了。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我来说,这真是一种照顾。同事对我说,如果累了,可以登楼远眺,闭目养神,感觉超好。
其实,我喜欢去楼顶,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里还是学校的“私家花园”和“生物基地”呢!几百株盆栽,时时花团锦簇,争奇斗艳;几垅菜畦,新鲜的果蔬,一地碧绿;还有一处假山,四季流水潺潺,几尾游鱼追逐嬉戏,很是自在。在这里,你可以嗅嗅花、看看鱼,若实在不想动,还可以在石凳上坐下,如果还有个伴,不妨就着石桌围上几局。
“给学生提供一个休闲的场所”,这是梁校长亲口对我说的。确实,课间闲暇,真有三三两两的学生,看花生情,观鱼抒怀呢。但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还不仅如此。生物课或课余,我总看见有老师带着学生,荷锄提桶,松土浇水,告诉学生这些盆栽的科属特性、花期分布,当然,也会收获蔬菜,一饱口福。
不过,劳作不是目的,学习才是根本!
就在楼梯的过道间,除掉各种农事的物件之外,还摆放了诸多的标本、种子,上面都贴有标签,好让学生辨识。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中间还有两个大书架,上面整整齐齐摆放着各种自然科学类书册,像《图解昆虫学》《室内观赏植物》《我的秘密阳台基地》《野菇图鉴》《菜市场,鱼图鉴》《蝴蝶,蛾》《谈谈有机,种种香草》《观念生物学》《现代生物学》等,有上百种,也算品类繁多吧。
没有威逼,没有利诱,只要你有兴趣,随手就可以拿来翻翻看看;不抽象,不空洞,书本与实物参照,都摆在那儿,参看起来很便捷。当然,别奢望每个学生都因此对生物学科产生兴趣,也别奢望就因此能提高学生们的考试的成绩,但我想,总会有一些学生因此或多或少了解了一些生物的知识,甚至因此多了一点生活的情趣,而这些,都是学生终身受用的。
对于澳门的学生来说,群楼环抱,四野逼仄,对生物世界的认知极为有限,学校尽其所能,利用一切条件,就是想给孩子打开一扇窗,对大自然有一个入门级的认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了教育的所在。我们完全能感受到这些教育者的良苦用心,而类似的做法在澳门非常普遍。
一位来澳门考察交流的老师说:“澳门学校的空间局促,但他们却做起了教育的‘道场,让学生在亲手劳作中有收获,生活即教育,值得学习。”
二、培养兴趣和爱好,澳门教育做得很好
下午四点之后,操场就渐渐生动起来了,刚刚还算开阔的校内活动区域,被各种隔板围成一块块场地:且不说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就是看来很小众的花样跳绳、花样毽子、抖空竹,也有专门的老师在指导。更令人惊叹的是,在空间如此逼仄的空间内,学校还专辟一地,让孩子打网球呢。让每一个孩子都动起来,让每一种爱好都有活动空间,这就是在澳门圣保禄学校呈现的场景。
千万不要以为他们是在“搞花样”,或者是在庆祝什么重要的节日,这是他们每天的日常学习生活。你也不要以为孩子们玩得很初级,不少老师就是很多专业退役的职业选手,他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玩得都很专业!也许是私立学校的缘故,他们选择教师的自由度更大些,很多职业运动员都成了学校的老师。在场地上,教师们专业指导的水准,一目了然。
澳门的教师待遇不错,有一份工作,就能过上很体面的生活,养家糊口不是问题,所以老师们都很敬业,一遍一遍地重复,手把手地教,耐心又细致,只要孩子愿意学,绝对有很大的收获。更让人羡慕的是,这是校内课程,不用额外缴费。这在我之前的思维中难以想象,因为我自己孩子的种种爱好都是在课外通过付费的兴趣班而培养的。
“培养个性特长,促进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应该是教育者最崇高的职业追求,澳门的同行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私立学校是澳门教育的主体,但这些学校并不唯分是论,我们去过的学校中,都有专门的特长班、兴趣班,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是全体教师的基本工作和硬性任务之一。在澳门镜平学校、培华中学、坊众学校这些学校中每周都有一个下午,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像剪纸、摄影、泥塑手工、航空模型设计等,每间教室里都围坐着各色兴趣爱好者,他们都乐在其中。
三、教育要培养仪表堂堂的人
我在澳门培训期间,一次和同事们外出交流,一位女教师因穿着出位遭到举报。传开来,我们都颇为惊讶,心想:这也管?
后来,分管计划的负责人带领我们陆续走进各个学校,看到这里的同事,我有些惊讶:每个学校校服的颜色、式样都不一样;但无论男女,上至领导下至普通员工,一律校服,色调淡雅,穿着整齐。集会的时候,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女教师的头发:除金色头发的外籍教师,其余都是黑色的,好像没看见教师染发的现象。下课的时候,看到学生们的穿着一律都是校服、白袜子,虽有运动鞋和皮鞋的差别,但绝对没有光脚穿凉鞋的情况,更不用说穿拖鞋了。
在这里,学校特别注重孩子的仪表教育。幼稚园里,男孩打领结,女孩着裙,皮鞋白袜,很靓丽,也很养眼。当然,让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所有学校所有教师清一色校服,挂牌上岗,每天早晚站在学校门口,迎来送往,学生自然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这些年,内地也一直在推广校服,虽然困难重重,但有些学校做得还是很好,我参访过的一所学校,学生西装领结,配备一色的拉杆箱,每次回家就像空乘一般,仪容俱佳,十分养眼。
穿着是一时的潮流,也是一个人的习惯和品位,而这些是可以改变的,也需要改变,从小穿校服其实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南开张伯苓校长曾告诫学生:“穿着校服,你就是南开的学生;脱下校服,也要让人看到你是南开的学生。”这不就是个人形象的养成吗?
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都应该美的:容貌、衣裳、心灵、思想。”形体仪表是一种身份的标志,关系到人的精神状态。养成衣着整洁的习惯,做到仪表堂堂,对学生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
四、我们要为孩子创造有教养的环境
这些年,我一直都保持一个习惯:离开酒店的时候,把自己睡过的床褥整理好,用过的各种物事放置原位,尽量把房间恢复到进来之前的状态。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觉得这是对别人劳动起码的尊重。在酒店这个既是私人空间又是公共场所的地方,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教养。
在澳门,我发现人们用餐结束之后,都自觉地收拾残局,用纸巾清理好眼前的污渍和垃圾。在麦当劳和肯德基这样的地方,看到父母和孩子清理餐桌的场面,我为之动容,因为这样的小细节,比任何的说教都有力百倍。
在澳门氹仔坊众学校,每次午餐结束,教师们都会把自己的杯盘收拾干净,非常整齐地摆放在专门的筐子里。桌子打扫得干干净净,不留半点残渣和油渍。这些孩子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看看那些孩子,虽比垃圾桶还矮些,但也一样颤巍巍地双手高举自己的碗勺,尽力将残渣尽倒入桶中。
这就是教育,孩子的教养是这样慢慢培养起来的。
澳门的公交车、电影院和娱乐中心都明确规定不准进食。绝大多数澳门人都会遵守此规定,这可能与学校的教育有关系。我工作的几所学校,学生吃早餐都有专门的空间,并配有桌椅,学生不将食物带进教室。
在镜平中学、澳门演艺学院,教师还有专门的饮水和进食的隔间,那里有饮水机、电磁炉和微波炉。我经常看到教师出入其中,但每次进去,里面都被收拾得一尘不染。在洁净的环境里大家不会随手抛掷,在寂静的空间里大家也不会大声喧哗。
日本学校的《社会生活教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让别人操心、担心和不快,都属于“给人添麻烦”的范畴。这种教育很好地诠释了日本人的自律精神。
在澳门,我极少看到随地吐痰、大声喧哗、插队、乱扔垃圾这样“给别人添麻烦”的行为。前段时间受台风影响,大雨滂沱,看到大家依然在风雨中排长队等车的景象,很是感动。坐在公交车上,寂然无声,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有的发信息,有的听音乐,也有的彼此交流,但都是压低声音,轻声细语,绝不会打扰别人。
这就是教养。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自然会有公民起码的规范,自然也坏不到哪里去。
五、做让学生即使走出校门仍心存感恩的教育
澳门氹仔坊众学校建校40周年时,举办了一次大型文艺晚会,参演者都是学校的校友和在校的学生。与内地的很多学校相比,澳门氹仔坊众学校只能算是一所微型学校,在澳门特区,学校的规模也只能算中等,但这场晚会演出的节目之多、品类之盛以及达到的专业水准之高,都足以让我们惊叹。
这一年在澳门多所学校交流参访我发现,几乎每一所学校都特别重视学生文体艺术方面的教育熏染。在门厅或学校里最显眼的位置,都建有特制的橱窗,里面摆满了造型各异、大小不同的奖杯与奖牌。能够看出,参与活动的人数很多,活动举办非常频繁,获奖的种类极为丰富,包括歌咏、舞蹈、吟诵、征文、书画、摄影、竞技等。这些荣誉的取得,与教师们的精心培育和历届学子的努力分不开,学生的种种能力和情趣也就在这个过程中一步一步逐渐养成。
荣誉本身是集体的、笼统的、抽象的,绝不像那些奖牌、奖杯指向小众,甚至个人。这样的学生在校时,他们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自豪,因为他们为学校争取了荣誉;他们走出学校,也会对学校充满感恩心,因为在争取荣誉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己的种种能力。
和欧美地区的学校一样,私立学校是澳门学校的主体,在私立学校的资金来源中,校友捐助占了很大的比例。要想校友回学校参加活动、捐赠资金,除了加深学校与校友的感情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校友对学校怀有感情,心存感激。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越优秀,学校对学生成功的影响越大,他们与母校的感情就会越深,校友的捐赠也就越多。
六、良好的社会教育离不开公民之间的相互提醒
去学校的公交车上,一个学生模样的女孩子按钟之后,因为整理东西,滞留了片刻,没来得及下车,车就起步走了。我听见站在女孩旁边的一位老者开始唠叨,足足一站路的时间,虽然是广东话,我还是大致听明白他的意思:下车要提前按钟并做好下车准备,要不就像今天这样,既耽搁自己也打扰别人。小女孩唯唯诺诺,一脸的羞愧,口口声声说:“对不住!”
我不是第一次目睹这样的情景了,一天从关闸乘公交回宿舍的时候,看到一群游客混乱之中想插队上车,结果遭到司机和其他乘客的严厉斥责,最后他们只能灰溜溜地跟在队伍后面,排队上车。
之前还有一次冒雨乘车的经历,有乘客从后门上车,司机怒了,车子歇火,一直等到那几个乘客下来从前门上车之后,才重新打火启动。同座位的乘客说,别怪司机小题大做,如果司机因为纵容乘客从后门上车这种行为而受到举报,他就面临着离职的可能。而在澳门,乘客稍微集中一点的换乘中心都有公交公司委派的监督人员。
有人说,制度是最后的道德,我深以为然。在澳门,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更动人的场景。
在澳门,只要你走在斑马线,不管行驶多快的车辆,都会停下来,示意路人先行。
澳门的学生都要求穿校服,每所学校的校服颜色、式样区别很大,所以,穿上校服的学生就不只是一个个体,也代表着一所学校,而一所学校有没有质量和文化就看学生日常的行为。当行为变成习惯以后,坚守秩序就成了学生的优良品质。
马丁·路德·金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她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她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她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在我看来,文化和素质并不抽象,它就存在于我们的举手投足之间,就在乘公交这样具体的行为中,而这些都是社会整体濡养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