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涡阳方言可能补语不对称现象探讨

2016-11-07王莹任强

关键词:句法结构

王莹+任强

摘 要:涡阳方言肯定式可能补语与否定式可能补语存在几种不对称现象,其不对称现象表现为肯定式与否定式结构上的不对称,即:“VC咾2”与“V不C”的不对称:“V咾1”与“V不咾1”的不对称;“V得咾1”与“V不得”的不对称。可能补语的不对称现象也体现出涡阳方言句法结构与普通话存在相异之处。

关键词:涡阳方言;可能补语; 不对称;句法结构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3-0072-05

Abstract: There exists asymmetry between the complements of potentiality in affirmative sentences and complements of potentiality in negative sentences in Guoyang dialect. The asymmetry can be a structural one, e.g. asymmetry between “the VC Lao2” and “V not C” , asymmetry between “the V Lao1” and “V not Lao1 ”, asymmetry between “V De Lao1” and “V not De”. Asymmetry in complements of potentiality also reflec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tandard language syntax and the language syntax in Guoyang dialect.

Key words:Guoyang dialect; complements of potentiality; asymmetry; syntactic structure

可能补语一般称为补语的可能式、能性补语,也可以称为能性述补结构等。可能补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其句法结构一般带有标记词“得”。

关于现代汉语可能补语句式不对称现象的研究,蒋绍愚曾提到普通话中可能补语肯定式和否定式之间的不对称,但没涉及方言[1]。柯理思主要考察山西、山东等地区部分方言的[VC了]式可能补语,涉及到方言中可能补语的不对称现象[2]。汪国胜讨论过湖北大冶等地方言中的“V得”和“V不得”的问题,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这些方言中的“得”只有否定式却没有相应的肯定式和反复问式等不对称现象[3]。孙利萍集中考察了可能补语在北方方言中的不对称现象[4],随后又比较深入的探讨了可能补语不对称的成因[5],以及可能式“得”字句的句法不对称等问题[6]。郭玲丽考察“V得C”和“V不C”的不对称现象,探讨了造成不对称现象的原因[7]。吕俞辉以2002年《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中出现的可能补语为研究对象,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视野下,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探讨了可能补语不对称的原因[8]。

笔者所探讨的涡阳方言可能补语的不对称现象,是由学界相关研究所引发的。涡阳县位于安徽省的西北部,属于涡河的中游地区,地处安徽省、河南省交界处,与濉溪县、蒙城县、利辛县、亳州市谯城区、河南省永城市接壤。《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汉语方言卷里以多种语言特征为标准,将涡阳方言列为中原官话的商阜片[9]。中原官话商阜片区主要包括河南省、安徽省,其中安徽省范围内主要有阜阳市、亳州市、宿州市、濉溪县、涡阳县、蒙城县等十二个县市。涡阳方言是笔者家乡话,文中例句大多是笔者经过实地调查或者自拟所得,尽可能做到能够真实展现涡阳人的日常交际用语。

通过对涡阳方言中可能补语不对称现象的考察,希望能够更好地反映涡阳方言可能补语的独特之处,以便为现代汉语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语料。

一、涡阳方言中的可能补语

涡阳方言中可能补语与普通话中可能补语在语音形式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一是地域特色,涡阳方言中一般用“哩”代替“得”;二是方言的可能补语“了”字表示北方方言中的“了”字的多种语音形式,比如“唠”、“哩”、“咾”、“了”等。

为更加清晰探讨涡阳方言可能补语不对称现象,现将涡阳方言中的“咾”和普通话中的“了”作一对比:涡阳方言中的“咾”也分两种,一种作动词,与普通话中的“了[liau213]”相当,读作[lau213],表示完成、结束的意思;另一种与普通话中的“了[le]”对应,又分为两个,“咾1”对应普通话中的“了1”,置于形容词或者动词之后,表示改变或者动作的完成;“咾2”对应普通话中的“了2”,置于句中语气停顿处或是句尾,表示新情况的出现。

经考察发现,涡阳方言肯定式可能补语极少使用“得”,而习惯采用“动词+补语+咾”的形式,即“VC咾”。涡阳方言“VC咾”形式的“咾”等同于“了2”,为“VC咾2”。这种“VC咾2”句法形式不能简单的归为成分位置的变换现象,涡阳方言中这种“VC咾2”/“V不C”可能补语的表达形式偏离了普通话的“V得C”/“V不C”形式,出现了明显的不对称现象。比如:

(1)看完咾2。 看不完。 (涡阳方言)

(2)烧好咾2。煮好咾2。烧不好。 (涡阳方言)

(3)看得完。 看不完。 (普通话)

例句(1)(2)中前一句即属于“VC咾2”形式,是肯定式可能补语,后一句是与肯定式可能补语相应的否定式可能补语。例句(3)是普通话中的“V得C”形式以及与之对应的否定式可能补语。对比例句(1)(2)和例句(3)可以发现,涡阳方言中可能补语不像普通话的可能补语那样,肯定式的可能补语出现其标志“得”,而相似结构的否定式可能补语则直接用“不”代替肯定式中的“得”形成否定。但是想要了解涡阳方言可能补语的具体不对称现象还需要清楚涡阳方言可能补语的句法结构。

二、涡阳方言可能补语的句法结构

北方方言中可能补语的句法结构分为肯定式和否定式,其中肯定式主要有:“VC了2”、“V了[liau213]了2”、“V得了2”三种类型;否定式主要有:“V不C”、“V不了[liau213]”、“V不得”三种类型。涡阳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在可能补语的句法结构上,与北方方言有着相似之处。现将涡阳方言与普通话的可能补语句法结构对比如下:

以上对比中,涡阳方言可能补语句法结构中“咾”在语义与功能上等同于普通话中可能补语的 “了[liau213]”,虽然“了1”、“了2”在普通话中常作助词,但考察涡阳方言发现,“咾”在涡阳方言里常被作为有实体意义的补语出现,故本文皆把“咾”当作补语“了”看待。涡阳方言可能补语句法结构里的“咾2”在语义和功能上等同于普通话里的“了2”。涡阳方言的可能补语结构形式基本上和北方方言一致,而和普通话的可能补语句法结构式不一致。上面的对比能够十分清晰的看到二者的不同,下面例句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涡阳方言里可能补语的不对称。

上述例句能够看出,可能补语的否定式,涡阳方言和普通话几乎没有区别;主要不同是肯定式可能补语。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同构成了涡阳方言可能补语的不对称。涡阳方言在A类可能补语中出现“看完咾2”这样的肯定式,也即等同于普通话中的“看得完”,只是在方言中省略了可能补语的标志“得”,并且借用“咾2”字,相当于普通话的“了2”来强化完成义。相同类型的涡阳方言还有“烧好咾2”、“刷净咾2”、“擦光油咾2”等等。涡阳方言在B类可能补语中出现“门锁咾咾2”这样的肯定式,这例中“咾”相当于“了”,具有完成的意思,表示是“门锁得好”或者“门锁得上”,具体的解释还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相同类型的涡阳方言还有“地锄咾咾2”、“活干咾咾2”、“墙刷咾咾2”等等。涡阳方言C类可能补语“俺知得咾2”,其意思是“我能得知XX事情/消息”,这样的句子可以单说单用,但是在普通话中使用这种形式的补语需要有明确的受事,例句里“吃得”或者“吃不得”中的“吃”受事指向都是“柿子”,这个受事是必须出现的,否则句子的语义不完整。

除上述例句的可能补语句法结构之外,在涡阳方言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特殊的可能补语句法结构式,如:

(4)我今个晚上能睡好。我今天晚上能睡得好。

(5)他说他吃咾。他说他吃得饱。

上述两个例句,分别属于“能VC”、“V咾”的可能补语句法结构式。鉴于本文主要考察涡阳方言可能补语的不对称现象,故下文将主要探讨肯定式可能补语的情况。

三、涡阳方言可能补语不对称的表现形式

北方方言可能补语的肯定式中,极少使用与“V不C”相对称的“V得C”句法结构式,更多情况是在动词之前使用能愿性助动词,即“能VC”的句法结构式,除此之外,还有的使用“VC了2”句法结构式,或者兼具这两种句法结构式。涡阳方言就是二者兼具的方言,下面具体分析涡阳方言可能补语肯定式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五种类型。

(一)“V咾O咾2”结构

涡阳方言中较常见的可能补语句法结构是“V咾O咾2”,其中“咾2”为轻声,且“咾2”是虚化的,没有实质的含义,但是“咾”具有实质意义,有结束、完成的意思,这种补语在意义上近似于“完”。整个结构中“咾”的语义指向是动词的受事,表示动作实现这种结果所具有的可能性。如果在这种结构中出现数量词,结构中的“咾”则表示其中量的完成或者消耗,意义也是同“完”类似。如:

(6)我一下午喝咾一壶茶咾2。我下午喝了2一整瓶水。

(7)画咾两幅图咾2。画了两幅图。

(8)画咾两幅图咾2。画了两幅图。

(9)扛咾五袋水泥咾2。扛了五袋水泥。

例句(6)、(7)中,主要表示的意思是某人在某一时间段吃或者喝完了某种食物。在例句(8)、(9)中,主要表示的意思是已经完成了某项任务。以上四个例句中的“咾”相当于“V了0了2”同样这个“咾”表示“完”的意思,是可以用“完”来进行替换的。

在这一结构中,如果补语结构后面带有宾语,担当宾语的名词性成分需要包含有准确数字的数量词,否则这一结构中“了”字不再表示“完成”的意思,或者句子根本不成立。例如:

(10)*他吸咾些包烟咾2。

例句(10),虽然所谓宾语的名词性成分里有数量词,但都不是确切的数,所以句子是不成立的,按照正常的表述应该是“他吸咾一包烟咾2”,具有表示“已抽完一整包香烟”的完成义。

(二)“能VC”结构

这种“能VC”补语句法结构式广泛存在于涡阳县的城西镇、城东镇、双庙村、陈大镇等地,如:能吃饱、能穿暖、能拿动、能干完、能听懂。

涡阳方言经常使用“能VC”形式的补语句法结构式来表示由主观或者客观条件所引发的可能,主要表示能够解决身体的需求或者能够完成某项活动。在这一句法结构式中,涡阳方言使用表示可能义的“能”字来直接表示可能义,而不是像在普通话中注重可能补语标志“得”的使用,用“得”字来帮助完成可能义。

(三)“V哩C”结构

“V哩C”形式的可能补语句法结构式也存在于涡阳方言中,主要是在城区范围内,使用的范围比较小,可能原因是普通话的推广使用以及一些人的语言习惯。其意义与用法相当于普通话中“V得C”形式。如:

(11)我拿哩动这包东西。 我拿得动这包东西。

(12)这辆洋车子,张三骑哩溜。 张三骑得好这辆自行车。

(13)你说哩清昨个发生啥事儿吗? 你说得清楚昨天发生了2什么事情吗?

(14)他啃哩动骨头。 他咬得动骨头。

涡阳方言也使用“V得C”的可能补语结构,只是常用“哩”来替代“得”,虽然在语音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拿哩动”与“拿得动”、“骑得溜”与“骑得好”、“说哩清”与“说得清楚”、“啃哩动”与“咬得动”所代表的意思以及结构形式都是相同的,都表示某一动作完成的如何。

(四)“VCO咾2”结构

可能补语的“VCO咾2”句法结构式普遍存在于北方方言中,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涡阳话中也比比皆是。

上述例句,能性述补结构中的“衣裳、饭”等宾语在普通话中是置于整个结构的“洗得好”、“吃得饱”、“做得好”等成分之后的,而涡阳方言里这种结构式的宾语则置于“好、饱”等补语与尾词“咾2”之间。

“VCO咾2”句法结构式主要表示事态出现的可能,其中可能义主要由位于句尾的“咾2”来体现。假如删去“咾2”,就会出现句子不再具有可能的意义或者是根本构不成句子。还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结构中补语是不可以删去的,如果将补语删去,句子的语义就会不完整,无法正常使用。例如:

(15)*我看清墙上哩字。

(16)*我听广播哩歌咾2。

上述两个例句,前者删去了句尾的“咾2”字,不能成句,应该说成“我看清墙上哩字咾2”;后者是删去了补语,“听”是进行时的动作,而句子中的“咾2”具有完成的意思,二者存在冲突,句子是无法使用的,应该说成“我听清广播哩歌咾2”。

(五)“V咾”结构

可能补语结构在涡阳方言中还有一种“V咾”形式,这种形式的可能补语不同于大部分北方方言的表达形式,而是表现出一种特有的语言表达现象。另外,这种形式的补语往往存在一种可能义的隐含情况,“咾”字多是表示一种完成的状态。比如:

(17)吃咾吗? 吃过饭吗?

(18)看咾吗? 看了吗?

(19)称咾吧? 称了吗?

(20)运咾吧? 运送了吗?

上述例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代表着不同的意思,其中的“咾”亦包含两种解释,一是动作是否完成,二是形容动作完成的如何。如“吃咾吗?”在涡阳方言中可以表示询问是否吃饭的意思,其中“吃咾”中“咾”主要承担着动作的时态,表示是否完成的意思,而在“吃”之后则有省略,扩充完之后可以表示“吃完饭咾2吗?”或者“吃罢饭咾2吗?”。在例句(18)中主要表示“是否看了什么”,而“看咾吗?”中的“咾”承载着动作的完成,也可以表示“看过了”、“看见了”,具体的意思则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

从以上几种类型的分析可以看出,涡阳方言中存在着与普通话不同的表示肯定式可能补语的句法结构式,而句法结构不同的形式,往往表达不同的语义。关于可能补语的语义问题,吴福祥曾提出,最少包含:表示具有实现某一结果或者动作的客观能力;表示具有实现某种结果或者动作的主观能力;表示对某种命题所作出的判断;表示在情理上的许可;表示命令上的许可等五种语义次类[10]30。柯理思也认为,可能补语结构式在某种条件下会具有判断的意义[11]10。

四、结语

通过对涡阳方言可能补语句法结构、语义特征等方面的探讨,可以发现涡阳方言中的可能补语是十分有特点的。

首先,涡阳方言的可能补语,在句式上不同于普通话的句式,尤其是在肯定式和否定式的对比中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对称,其不对称现象表现为肯定式与否定式结构上的不对称,即:“VC咾2”与“V 不 C”的不对称;“V咾1”与“V 不咾1”的不对称;“V 得咾1 ”与“V 不得”的不对称。

其次,涡阳方言存在一些十分具有地方特色的动词或者形容词,这些词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涡阳方言,使涡阳方言的可能补语更加具有地域色彩。

语言结构本身有很强的系统性,一般而言,句法中如果出现了某种结构形式,那么在同种类型的句法单位中也会出现相对应的现象,形成一种对称。但是具体的语境中,语言的结构并不是绝对的对称,正是这种不对称现象,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语言演变的轨迹。

关于可能补语用法问题,刘月华1980年就有研究成果发表[12]。郝维对20世纪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13]29-34。新世纪以来,又有孙姃爱[14]、骆莉萍[15]、牛爽[16]等专门研究的硕博论文。笔者仅以涡阳方言可能补语句法结构与普通话中可能补语句法结构的不同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了五种肯定式可能补语类型,以此来考察涡阳方言肯定式可能补语与否定式可能补语的不对称现象,这只是一个初步的研究,很多问题还需作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蒋绍愚.内部构拟法在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J].中国语文,1995(3):191-194.

[2] 柯理思.北方官话里表示可能的动词词尾“了”[J].中国语文,1995(4):267-278.

[3] 汪国胜.可能式“得”字句的句法不对称现象[J].语言研究,1998(1):23-29.

[4] 孙利萍.可能补语在北方官话里的不对称考察[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5] 孙利萍.可能补语的不对称成因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18-120.

[6] 孙利萍.可能式“得”字句的句法不对称考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2):36-39.

[7] 郭玲丽.结果补语可能式“V得/不C”及其不对称现象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 吕俞辉.汉语可能补语的不对称现象[J].外语学刊,2013(6):43-46.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10:55-56.

[10] 吴福祥.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1):30.

[11] 柯理思.从普通话里跟“得”有关的几个格式去探讨方言类型学[J].语言研究,2001(2):10.

[12] 刘月华.可能补语用法的研究[J].中国语文,1980(4).

[13] 郝维.补语的可能式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1(6):29-34.

[14] 孙姃爱.现代汉语可能补语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5] 骆莉萍.现代汉语的可能补语与“可能”意义[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6] 牛爽.《成功之路》可能补语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猜你喜欢

句法结构
法语复杂句句型结构问题分析
浅谈母语对于英语学习的干扰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解读
《基本句法结构:无特征句法》评介
刍议“使”字句的英译策略
构词派生:语义关系与句法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