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2016-11-07丁小波
丁小波
摘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内在动机,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获得终身数学学习的能力,不仅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需求。本文立足于教学实际,在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现状的基础上,探寻了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
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现和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亲历发现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受“教师本位”课堂教学方式的影响,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如何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和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自我获得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问题解决的策略,提高学习效果,成为广大教师思考和探索的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与学的观念,由注重“教”向注重“学”转移,努力创造适应和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探寻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方式和手段,引领自主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探索新的数学问题,推动和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长远目标。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现状分析
高年级学生较中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自主意识有所增强,自主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缺乏对自主学习本质的认识,更缺乏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加上个别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和自我效能感不强,仍习惯于按教师和家长的要求来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而不能自我制定更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不善于有效利用学习资源开展自主性合作探究学习,更缺乏对自己的数学认知活动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能力,致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存在着很多问题。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同时,将自主学习意识的激发和自学学习策略的培养作为一项课程目标,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学会自我设置学习目标,选择和运用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效。发展数学学习的独立性、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1. 营造主动参与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意识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才能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全程参与学习。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学内容和重点,营造形象直观、内容丰富、与教学内容相映衬、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自由地进入数学学习和创造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积极思考中启迪思维,在亲身体验、主动发现和积极思索中深刻理解数学的真谛。
如在教学“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每个小组分发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三组空圆锥和圆柱,进行小组实验。
实验1:观察每组中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各有什么关系?
实验2:每组先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中,然后引导学生从倒的次数中能观察到怎样的现象?
实验3: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通过试验,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这样创设主动参与的实验情境,学生借助教具进行操作和实验、猜测与讨论,不仅明白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所存在的条件,进一步加深了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而且有效地刺激和激励了学生积极自主探究的动机和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促使他们自觉能动、创造性地学习。
2. 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相关,学生个人的自我效能决定他成就动机的情况。由此可见,学生个体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努力学习的可能性。研究也表明,大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自我效能感离散程度较高,他们的数学成绩相差也比较大,因此教师应积极发掘数学学科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因素,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使学生获得自我满足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这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已经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使他们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中,自我建构并形成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从而获得学习的效能感。
3. 适时点拨诱导,挖掘自主学习的潜能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知识,还要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去自主探索和思考,适时地启发、点拨思路,引领自主探究方向和行为的正确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到提升自我能力的过程中来,发挥其潜在的能力并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实现对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顺利构建。
如“要修一条长3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长的25%,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还要几天?”结果很多学生算错了。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启发学生从总长度或速度的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分析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学生不仅获得了正确的解法,而且探寻到不同的解决策略:
1. (300-300×25%)÷[(300×25%)÷4]
2. 300÷(300×25%÷4)-4
3. 300×(1-25%)÷(300×25%÷4)
4. 4×[(1-25%)÷25%]
5. 4÷[25%÷(1-25%)]
6. 4÷25%-4
……
通过这样的点拨和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和自主探究,不仅使自己的思维朝着广度和深度发展,而且还从数学的学习中学会反思,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促进了学习主体性的发展。
4. 还学生学习自由,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习惯成自然,习惯决定一切,只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只有拥有足够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学生才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还学生学习的自由,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主独立地去探究、发现与体验。在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要总想着等别人来帮助解决,而应养成“问”的习惯,反思质疑,自主探究,自我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自我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样通过反思和质疑,积极思考,抓住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学生不仅掌握了解决的策略,而且培养了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需求。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稳步提升学习成绩大有裨益。数学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由“教”向“学”转移,使学生在亲身经历和探究中自主建构知识,逐步形成自主探究知识的学习能力,获得终身学习的技能,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