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RAY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2016-11-07李恕洲何刚
李恕洲+何刚
摘 要: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从经济、人口、社会、环境、城乡统筹五个一级指标出发,科学地选取二十个二级衡量指标来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以安徽省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GRAY)对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找出阻碍其发展的主要指标。最后,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灰色关联法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4-0032-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major concepts of new urbanization,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level of new urbanization is constructed which consists of 20 scientifically selected secondary indicators from such primary indicators as economy, population, society, environment and the overall planning for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 empirical analysis is then conducted of the level of new urbanization in Anhui Province to spot the major indicators which hinder development. Finally,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involving the acceler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al adjustment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perfection of infrastructure in cities and townships, and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and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level of development ; gray correlation method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4.77%,较上年提高了1.04个百分点[1]。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也滋生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这就使得我们必须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为其制定新的发展方向。2013 年中央城镇工作会议指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将进一步重视民生问题和城乡统筹发展;2014 年《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具体描述了新型城镇化的远景特征和部分主要指标的目标值[2]。具体来说,新型城镇化就是在过去城镇化概念基础上的扩充与延伸,由过去只注重发展速度的传统、粗放型城镇化转向更重视民生发展的高质量、高品质的新型城镇化,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据统计,安徽省2014年的城镇化率仅为49.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27个百分点,较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3]。虽然,安徽省的城镇化水平近年来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跟随其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致使其城镇化的发展表现出了明显的后劲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尽快通过科学的方法找到制约其发展的短板,促进其城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学者在城镇化评价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具有代表性的有:李丁(2012)将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黑龙江省的城镇化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测度,并给出了具体的建议[4]。赵永平等(2014)利用熵值法对我国30个省(市、区)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了测算,发现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从时间上呈递增趋势,空间上呈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分布,并对其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5]。郑瑞玲等(2015)通过对传统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进行对比,并结合苏州城镇化的发展现状,探寻了苏州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6]。张引等(2015)立足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构建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效率两个子系统,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重庆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评价,然后将其与其他城市进行比较找出其发展的不足[7]。赵爽等(2015)从河北省的实际出发,建立综合衡量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找到了制约其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和建议[8]。王江华(2015)对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并通过聚类分析将安徽省16个城市分为四类进行了空间差异分析[9]。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都侧重于对全国或地方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测算结果地域性较强,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灰色关联分析的研究方法在该方面使用的相对较少。灰色关联度分析从信息的非完备性出发,根据被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之间发展态势的相似性或差异程度来评价衡量因素间的关联程度,反映的信息较全面[10]。因此,用该方法来进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找出其制约因素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大量的文献研究,综合考虑到各指标的科学性、系统性、完备性、可操作性及可分析性等原则,并结合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构建出经济、人口、社会、环境、城乡统筹5个一级指标及20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如下表1。
(二)评价方法的选取
以往的学者都侧重于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或采用因子分析法来测算被评价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综合得分,进而对其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灰色关联分析能够综合而全面地反映复杂的信息,且国内学者使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来对某个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灰色关联分析的具体步骤如下[10]。
5.评价分析
根据关联度的大小进行排序。关联度越大,说明比较指标的变化趋势和参考指标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当。即关联度越大,对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越大,重要程度越高;反之影响越小,重要程度越低。
三、实证分析
以安徽省为例,统计近十年来影响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指标数据,用以上方法对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评价指标进行关联度排序,找到影响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指标。
(一)原始数据的采集
根据2006-2015年的《安徽统计年鉴》、《安徽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及《安徽省环境统计年报》的统计数据,整理了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二十个衡量指标最近十年的原始数据,如下表2。
(二)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统计的安徽省各项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按照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具体步骤,即可求出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关联度,并对其进行排序,具体如下表3和图1。
(三)评价结果分析
将表3、图1中灰色关联分析的结果按表4中关联度的划分标准进行划分可知,各评价指标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联程度均在中度相关以上,故选取的评价指标均较为科学。其中“非农人口比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燃气普及率”、“城市污水处理率”等指标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说明这些指标是影响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也较大,这表明未来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必须突出对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视,逐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其次,“人均GDP”和“第三产业比重”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联度也较强,这表明人均GDP的提高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动力,但安徽省的人均GDP及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后劲不足,严重阻碍了其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相比而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登记失业率”、“城乡恩格尔系数比”的关联度相对较小,说明这些指标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不大,不是提高其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以上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找出了制约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衡量指标的重要程度,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变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受产业结构的协调性的影响较大。近年来,虽然安徽省的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但第三产业的比重仍然较低,农业人口的比重相对较高,产业结构不协调对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因此,要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步伐就必须优化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同步发展。此外,在推进新兴产业的同时,还应加快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城乡产业融合的发展机制,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变。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新型城镇化更加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推崇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因此,安徽省应积极响应国家绿色、低碳化发展的号召,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全过程,科学地引导社会和财政资金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投资。其次,政府还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健全城市环境保护的奖惩制度,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和整治力度,建设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最后,还应加大对绿色环保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和城镇居民树立绿色、低碳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其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从而在全省境内大兴生态文明建设之风。
(三)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发展的综合承载力
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的动力之源,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石。安徽省应该加快城市向外扩散的速度,划乡为城,增强城市的容纳能力。其次,还应加大对城市能源供应设施、供水排水设施、城市交通、通信设施以及医疗和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提高其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又少不了经济基础的支持。安徽省在大力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还应积极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吸引外资和私有资本参与到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效率,还可以减少当地政府的财政压力,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四)落实新型城镇化理念,进一步提高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
截止2015年年底,安徽省整体的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亟待实现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首先,必须深化户籍体制改革,出台人口向城镇积聚的政策,促进农村人口合理地向城市流动。其次,新型城镇化还进一步强调民生问题,以人为本。安徽省应加快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为其提供住房保障和在城市落户提供基本条件;提高农民工社保水平和覆盖面,消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进一步落实对乡镇居民的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使其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设施,尽可能地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最后,应该打破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加强城乡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城带乡,城乡互惠。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5/indexch.htm,2015-12-31.
[2] 王周伟.柳闫.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系统评价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5(1):1-8.
[3] 安徽统计局.2015年安徽统计年鉴[EB/OL].http://www.ahtjj.gov.cn/tjj/web/tjnj_view.jsp_index,2015-12-31.
[4] 李丁.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 赵永平,徐盈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测度与驱动机制研究——基于我国省际2000~2011年的经验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1):116-124.
[6] 郑瑞玲,黄明华.苏州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J].城镇化研究,2015(5):12-16.
[7] 张引,杨庆媛.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与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5(7):79-86.
[8] 赵爽,吴红霞.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J].企业经济,2015(5):153-156.
[9] 王江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5(10):12-15.
[10] 杜栋,庞庆龙,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1-119.
[责任编辑:范 君 李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