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栓塞术在骶尾部骨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价值评价
2016-11-06蒋啸为雷文涛黄东辉赵琦辉
蒋啸为,雷文涛,黄东辉,赵琦辉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浙江 杭州310009)
血管栓塞术在骶尾部骨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价值评价
蒋啸为,雷文涛,黄东辉,赵琦辉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浙江 杭州310009)
目的 探讨血管栓塞术在实施骶尾部骨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本院2012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骶尾部骨肿瘤手术患者40例作为观察对象。依据血管栓塞术的应用情况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在实施手术前行血管栓塞术进行干预,对照组在实施手术前未行血管栓塞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 结果 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骶尾部骨肿瘤手术患者,常规术前实施血管栓塞治疗,可有效减少患者肿瘤血管供血,减少肿瘤切除术中出血,降低术中风险,增大手术完整切除的可能性,是一种有效的术前干预方法。
血管栓塞术;骶尾部;骨肿瘤;手术
骶尾部骨肿瘤手术较复杂,因为在手术过程中,无法准确清晰显示肿瘤同周围组织之间的界限,血管供应又极为丰富,术中易大量出血,导致手术视野模糊,易对骶神经造成损伤[1]。近年来,在实施肿瘤综合治疗过程中,介入治疗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在实施手术前,对患者有效实施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术,以缓解术中出血过多的问题,为手术的安全性做出保证[2]。本文对患者在实施骶尾部骨肿瘤手术前行有效血管栓塞术干预,减少肿瘤血管供血等方面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骶尾部骨肿瘤手术患者40例作为观察对象。依据血管栓塞术的应用情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男11例,女9例;年龄16~60岁,平均(44.25±1.69)岁;病理类型:脊索瘤5例,骨巨细胞瘤3例,神经鞘瘤2例,软骨肉瘤2例,骨母细胞瘤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神经内分泌瘤1例,血管瘤1例,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2例;平均肿瘤体积(376.3±163.4)cm3。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19~62岁,平均(44.32±1.72)岁;病理类型:脊索瘤6例,骨巨细胞瘤2例,神经鞘瘤2例,软骨肉瘤3例,骨母细胞瘤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神经内分泌瘤1例,血管瘤2例,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1例;平均肿瘤体积(392.5±193.3)cm3。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观察组实施消毒及铺巾,局部麻醉后选择Seldinger法,通过右股动脉对患者实施穿刺插管,在导丝引导下,将血管鞘以及导管有效置入,导管置于腹主动脉以及双侧髂内动脉分叉处实施碘剂造影,对肿瘤供血动脉相关情况以及肿瘤供血情况进行了解[3],对于临床需要实施栓塞的肿瘤供血动脉,插入导管实施造影,确保导管位置准确后,对供血动脉实施栓塞,主要选择明胶海绵和聚乙烯醇颗粒(适量)。完成栓塞后,对血管干及肿瘤供血血管实施造影,确定肿瘤供血血管血流完全中断,观察未表现出染色异常情况后,停止操作[4]。栓塞结束后拔出导管,无菌敷料压迫止血包扎,术后常规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所有患者均于栓塞术后24小时内开始后路肿瘤切除术。对照组不进行血管栓塞术,完善术前常规检查后直接行单纯后路肿瘤切除术。
1.3 观察指标
1.3.1 血管栓塞术情况 (1)观察组栓塞手术后疼痛程度判断[5]:分为四级,Ⅰ级为剧痛、Ⅱ级为疼痛、Ⅲ级为微痛、Ⅳ级为无痛;(2)神经压迫症状的缓解程度判断[6]:分为四级,Ⅰ级为严重、Ⅱ级为相同、Ⅲ级为缓解、Ⅳ级为同正常肢体相接近;(3)完成栓塞后,肿块血供造影染色减少度的判断标准[7]:分为四级,Ⅰ级为60%以下、Ⅱ级为60%~75%、Ⅲ级为75%~90%、Ⅳ级为超过90%。Ⅲ级和Ⅳ级为有效,Ⅰ级和Ⅱ级为无效。以上3项判断指标有2项及以上有效则表示最终显效,只有1项有效则表示最终有效,3项均无效则表示最终无效。
1.3.2 手术情况 (1)手术指标: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2)肿瘤指标:根据患者术前及术后相同部位CT扫描评估肿瘤体积大小以及肿瘤的完整切除率;(3)术后并发症:观察术后有无发热、疼痛、感染以及血栓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血管栓塞术情况 血管栓塞术治疗后,观察组未出现显著的疼痛症状,其中表现为Ⅲ级疼痛(微痛)15例,Ⅳ级疼痛(无痛)5例。对于术前3例存在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血管栓塞术后症状缓解不显著,只有1例缓解。20例肿块血供造影染色减少度均为Ⅳ级。观察组20例血管栓塞术治疗后均最终显效。
2.2 手术情况 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完全切除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引流量(mL)观察组 20 205.3±90.8*1571.4±658.7*202.1±78.6*对照组 20 271.1±108.9 2248.1±707.8 285.8±94.8
2.3 手术并发症 观察组在栓塞术前后均未出现栓塞部位感染及疼痛不适,肿瘤切除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对照组术后2例因残腔血肿引起切口感染,延迟愈合,1例因缺损较大术后行皮瓣转移术。
3 讨论
骶尾部骨肿瘤主要选择外科手术治疗,如果肿瘤体积过大或者位置隐匿,并且对椎体以及神经造成侵犯,会增加手术治疗过程中的困难。同时因为骶尾部肿瘤解剖上大多靠近重要血管,在对患者实施手术过程中,较易出现术野不清、切除肿瘤不彻底等,均可能导致患者术中大出血、死亡,并出现排便功能障碍、短时间内肿瘤复发等并发症。所以,控制肿瘤切除术中的出血是完整切除肿瘤、减少术后并发症及避免神经损伤的重要方法。
在准备实施骶尾部骨肿瘤手术前,对患者实施血管栓塞术治疗,可以有效减少骶尾部骨肿瘤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和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因术野显示不佳引起的盲目切除和切除不彻底导致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选择栓塞材料的合理性、完成栓塞后选择实施手术的时间以及选择栓塞的血管等,均会对最终的栓塞治疗成功与否产生影响。常见的栓塞材料有弹簧圈、明胶海绵、聚乙烯醇颗粒。弹簧圈多用于阻断较粗动脉,但栓塞术后3天局部易出现侧支交通。明胶海绵在栓塞术后7天可逐渐分解吸收,但24小时后可能出现部分再通,从而影响栓塞疗效。聚乙烯醇颗粒目前应用较广,可产生永久性栓塞效果,同时侧支交通产生较晚。所以选用明胶海绵结合聚乙烯醇颗粒,术前24小时行栓塞术更为有效、安全。骶尾部肿瘤血供丰富,供血动脉来源多样、吻合支繁多,故栓塞结束后,应再次造影判断栓塞是否成功以及是否有肿瘤动脉遗漏。针对较大的肿瘤,应同时栓塞侧支动脉,从而避免栓塞不全,引起术中侧支动脉的出血。本文中观察组20例血管栓塞术治疗后均最终显效,肿块血供造影染色减少度均为Ⅳ级。本文结果显示,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方面,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完全切除率均为100%,观察组手术前后均未出现并发症,从而有效证明骶尾部骨肿瘤手术前实施血管栓塞术的临床价值。综上所述,对于骶尾部骨肿瘤手术患者,在手术前实施血管栓塞术治疗,可以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为完整切除肿瘤、防止神经损伤、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复发率奠定了基础。
[1] 陈益光,李跃明,陈正挺,等.骶尾部骨肿瘤影像诊断及DSA临床应用价值的分析.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9 (4):316
[2]郭会利,水根会,周建功,等.骶尾部骨肿瘤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中医正骨,2011,13(9):35
[3]王兵,黄河,何飞,等.前后联合入路在巨大骶尾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昆明医学院学报,2013,28(5):45
[4]王宏,翟会琴,张立军,等.骶尾部巨大骨肿瘤术前栓塞疗效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2013,3(2):224
[5] Jensen MP,Karoly P,Barver S.The measurement of clinical pain intensity:a comparison of six methods,Pain,1986,27(1):117
[6] Ishida K,Matsumoto T,Tsumura N,et al.Midterm outcomes of computer assisted totalknee arthroplasty.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11,19(7):1107
[7]Peng Zhiheng,Wang Jixing,Jiang Jianming.Sacral tumor resection assisted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argon-helium knife analysis.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2014,6 (5):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