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返璞归真,大爱流行——读《不死的精神》札记

2016-11-05王海东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

创造 2016年6期
关键词:哲学精神

文/王海东(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

返璞归真,大爱流行——读《不死的精神》札记

文/王海东(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

自由思想、独立精神、批判意识和大爱精神——是孟宪清作品所承载的大道。

尽管后现代主义反对宏大叙事,否定真理和进步等价值,解构文本、表征、符号和意义,但是它却又悄然地建立起另一套理论——不可避免地滑向其所反对的那一极。而思想史也表明,伟大的作品少不了对人类命运的关照,必定要探究普遍性的问题,并作出具有超越时空的回应,方可成为经典。

而在当今中国充斥着消费、娱乐和价值碎片化的情形下,还能读到反思时代精神状况的作品实为不易。孟宪清先生的近作——《不死的精神》便是这样一本“冒天之大不违”的作品!而我则独爱这类作品,在孟先生的书中,不仅能够看到强烈的批判精神,还能感受到其对人世的热爱,那种大爱自然流行,光照人间。

通阅孟先生的作品,不仅能够感受到匕首的锋利——对当今中国社会诸种丑相陋习的严厉批判,还能够明白其批判精神是如何培育与保持的?可以说,自由思想、批判精神和独立精神是知识分子的灵魂。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学人随着年岁的增长和社会地位的提高,逐渐丧失这些宝贵的精神,有的潜心于自己的专业研究,有的犬儒化,有的干脆赤裸地追名逐利,还有甚者甘愿流氓化,祸害学术思想界。

而孟先生并没有因为坎坷的人生道路就屈服于残酷的现实,反倒犹如其家乡沂蒙山上的青松——坚强不屈,与命运抗争,克服病魔的折磨,求学问道,读硕读博,拿下哲学博士学位,改变自己的命运,循着理想一路攀升,登堂入室,成为文哲兼具的作家与学者。这样的人生历程,虽倍受苦难的煎熬,却也“玉汝于成”,使其有足够的勇气面对一切困境,保持独立之精神,不依附于任何外物——自由地思考和写作,敢于向一切丑陋的现象开火。而多年的专业化哲学研究,使其批判精神愈加敏锐与深刻。哲学从不满足于既有的论证与结论,而是反思一切思想,即便是真理也不放过对其进行审思。因而追问与考察,即批判精神,是研究哲学的必备条件。原本学中文的孟先生,转而研究哲学,隐藏着这样一个内在的逻辑。

有了批判的武器,进而展开对人性阴暗面、社会丑态和历史文化毒瘤的深入剖析与批判。数千年来,我国形成一个官僚体系庞大的政治架构,官本位深入人心。在旧中国,“一个清白的人是不能当官的,必须在官场这个大染缸里泡一通,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才行”。逼迫自己同流合污,否则难以官运亨通。而这种异化的根源在于“传统社会中的这种畸形和丑陋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人治、特权的基础上的”。

因而“忍”与“混”也就成了一部分中国人的人生哲学,要么“自我封闭,消极避世”如五柳先生,要么“听命于人,听命于天”如杨白劳,要么“又熬又比,隐忍以待”如阿Q。这是“小农经济和封建制度的土壤中培养出来的”,其毒害不浅,“它使人意志消沉、个性扭曲,是一种典型的庸人意识、奴才意识和教徒意识”。这样的庸人和奴才,往往只会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混淆真假,模糊是非,骗人钱财。“在价值观上,传统社会并没有把金钱至上普遍化,而在现代社会中则把它普遍化了,即成为人们的一种比较普遍的信念和习惯。”古代社会所形成的重义轻利观,在商业大浪的冲击下,已经被人们淡忘。而今虽然经济高度发达,但是人们的道德水准却大幅度下滑,精神生活几近于无。

“潘多拉盒子”一经打开,人性中的邪恶就盛行不止,伪善、欺诈、不信任、欺骗、内斗、贪婪,犹如决堤之洪水,令人不寒而栗。政治上,政客频出,不顾民生,执政为己,损公肥私,危及党国的存亡。经济上,奸商当道,官商勾结,巧取豪夺,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社会上,潜规则涌现,厚黑术广为称道,攀比成风,轻公德重私德,人间丑态百出。学术上,派系林立,江湖化,对真理的追求远不及对名利的追求,人情大于真理,课题重于学术,学术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影响我国学术思想的正常发展。就连温馨的家庭,也不断异化,美好的两性关系堕落为动物性关系——“中国人的婚恋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狗’和‘猫’的关系”。男人的狗性体现为“有奶就是娘”,而女人的猫性则表征为“谁家有肉到谁家,谁的被窝暖和就钻谁的被窝”。在名利面前,很多人甘愿俯首为兽,却也不肯挺直腰板为人。

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劣根。权力本位观,人际不平等和人身依附使得人际关系恶化与异化,只有“通过长期的制度和观念创新”才能消除这些丑态。通过借鉴他山之石,吸取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精神,以彻底清除我们民族的劣根,建立“健康、勇敢、创新、公正、勤奋等优良品质”。显然,构建一种健康积极的时代人格是当前的迫切任务。

孟先生这种深刻的批判与建构,得益于长久的哲学研究。“哲学体现出对人的终极关怀,辩证法要立足于世界的整体和人的命运,以及对现实和理论的合理性进行不断地追问和反思。我相信这个说法,并因此而热爱哲学”。热爱哲学,因其关乎着人类的整体命运。这其中要有一种大爱,也就是对人间满怀悲悯之情,关注人世的种种问题,不懈地寻找出路。

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尤其是思想家,都对人世充满深切的同情。“他们都是对人类的生活与命运进行总体性思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终极关怀’,即从总体上和长远的角度来关怀人的生活和命运。这也是宗教家和思想家们对人的一种‘大爱’”。这种终极关怀,就是孟先生的精神追求与实践智慧。他对灾难的深情关切,对民生的持续关心,对政治问题的反思,对社会问题的系统考察以及对中国人的精神状态的忧虑,都源自这份大爱之心。

而这种“大爱”并非一人独占,是人人都能够拥有的。“‘大爱’是一种精神原则、一种理性精神、一种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人生境界”。每个人,通过不断修炼,都能够达到这样的人生境界。由于当今社会价值混乱,物欲横流,人情冷漠,就更需要“大爱”精神。因而孟先生呼吁社会多一些温暖,多一些大爱。而知识分子则更应如此,“文人要如北宋大儒张横渠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无我’,就要有彻底的献身精神”。只有做到无我,没有分别心,放下私欲,才能客观公正地审视人生与社会,探究出善良生活与人类的出路。

正是这种“无我”的精神,使其能够真诚而勇敢地向读者揭开自己的秘密。忏悔自己儿时犯下的小错误——捕鸟、捉鱼和钓青蛙等活计杀生不少,而少时的我们何尝又没有干过类似的事情呢?忏悔吧!我们何尝没有参与“平庸之恶”呢?只是不自知而已。然而,这种忏悔不只是赎罪,更是大爱的呈现。“这是我的忏悔。同时,我想告诉人们,为了爱护动物、保护环境,不仅要增强意识,改掉不良习惯,而且要禁止买卖野生、消除贫穷。”大爱不仅爱人,还应爱护动物和环境,它们也有平等的生命权,还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不论是宏观的政治问题反思,还是微观的人物怀念,也不论是对历史文化传统的系统考察,还是对人性的深层拷问,孟先生的精神一以贯之——自由思想、独立精神、批判意识和大爱精神。这是其作品所承载的大道!

与时下的作家相比,孟先生几乎不考虑文饰与技巧,而是返璞归真,没有任何雕饰,自然纯朴的文字,却饱含真情,对人世的关爱盈盈满眶。孔夫子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而在这样的时代里,我更愿意看到真实质朴的作品,能够脱掉伪善的面具,令人钦佩。孟先生正是这样以质见长的作家,希望他能够坚守此道!

这种不死的精神,它不仅是孟先生的精神,理当成为知识分子们共有的精神。愿其薪火相传,光照万古!

(《不死的精神》,孟宪清 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猜你喜欢

哲学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菱的哲学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逆境中的哲学
拿出精神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