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顾总结促转型 谋划发展开好局——宁洱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经验与探索

2016-11-05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调研组李保林可顺祥

创造 2016年6期
关键词:宁洱建设发展

文/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调研组 李保林 可顺祥 马 黎

回顾总结促转型 谋划发展开好局——宁洱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经验与探索

文/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调研组李保林可顺祥马黎

编者按

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指导工作时,殷切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的时代背景和全国发展大局,为云南发展明确的新定位、赋予的新使命、提出的新要求。云南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既事关全省4700万各族群众的切身利益,又事关国家安全、国家发展大局。

为学习好、推广好云南各地跨越发展的宝贵经验,最近,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组成调研组,赴宁洱县开展了“跨越式发展”课题调研活动。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宁洱县磨黑镇、同心镇、产业园区、易地搬迁点等基层单位参观学习,并就如何推动宁洱跨越发展专访了宁洱县委书记罗景锋,充分听取了宁洱县委副书记黄洪和多个行业部门负责人、企业家、基层群众的介绍。经过认真整理,现把宁洱跨越发展的宝贵经验和取得的成效介绍给社会各界,以期交流、学习和借鉴。

中共宁洱县委书记罗景锋(前排右一)深入基层调研

宁洱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中部,全县辖6镇3乡、85个村、4个社区,辖区总面积3670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6.8%,总人口19.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51.7%,是中国共产党滇西南早期革命活动根据地,是国家级重点扶持县,是集老、少、山、穷于一体,以哈尼族、彝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回顾“十二五”各项业绩创新高

“十二五”时期,是宁洱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极不平常的五年。五年来,宁洱县委、政府紧紧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群众,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有关部署,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作出的“三个定位”指示精神,聚力昆曼大通道上的“绿色工业重镇、现代物流中心、养生宜居宝地”建设,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各项业绩再创新高。

(一)经济发展在转型升级中取得新突破。“十二五”期间,宁洱县积极克服自然灾害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稳健的增长态势,全县经济规模和质量不断发展优化。2015年,全县完成地方生产总值42.67亿元,年均增长13.7%,是2010年的1.9倍;实现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3.2亿元,年均增长14.8%,是2010年的2倍;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5.43亿元,年均增长20%,是2010年的2.2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3852元和8125元,年均增长9.4%、19.3%,分别是2010年的1.56倍和2.42倍;各项存款余额45.78亿元、贷款余额29.7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1.97倍和1.93倍。

(二)产业体系在大干快上中更趋完善。产业是支撑宁洱跨越发展的基础。“十二五”时期,宁洱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努力推动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发展,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一五”末的26.9:34.9:38.2调整到“十二五”末的24.2:38:37.8,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是农业发展更加稳定牢固。积极贯彻省、市关于高原特色农业和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战略,以发展庄园经济为抓手,出台了《宁洱县发展庄园经济实施方案》、《宁洱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涉及农业农村的政策措施,推进了一批庄园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极大改善,累计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14.93万亩。积极推进林下种养经济发展,扶持培育了石斛、白芨、食用菌、生态畜禽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巩固提升茶叶、咖啡、畜牧业等传统产业,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稳定在14万亩,咖啡面积稳定在10.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三品”认证达到47个,位居普洱市前列。积极发展畜牧业,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4%。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3家,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83个。扶持壮大了磨黑勐野江、八千方等一批新兴本土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以茶叶、咖啡等传统产业为主,药材、食品加工为特色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体系逐步成型。2015年底,全县农林渔牧总产值达17.28亿元。

二是工业强县步伐更加有力。把发展工业作为强县富民的重要手段来抓,以纳入普洱工业园区宁洱生物产业园区为突破口,积极引进生物制药、林板林化、食品加工等产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2015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1亿元、销售收入17.01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0.69倍和1.55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9家,比“十一五”末增加15家。先后培育壮大了云南普洱茶集团、云南普洱茶厂、天龙林产化工等一批省、市龙头企业。不断加大企业科技创新力度,已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11个,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技术中心2家、省级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8家、省级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21家,获得云南省重点新产品称号4个、云南省名牌产品称号8个,居普洱市首位。

三是第三产业发展更具活力。把旅游文化等服务行业作为促进全县经济活跃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抓,积极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环境和基础设施改善。“昆明—墨江—宁洱—思茅—版纳”旅游线路正式开通,实现了宁洱旅游目的地零的突破。游客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新开发了2个温泉旅游度假村,改善了3条旅游公路。勐先蚌扎、上宣德、宣德和同心那柯里等4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磨黑古镇被列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那柯里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和“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累计接待游客44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亿元。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新增23户物流企业,成功打造了普洱古镇商业贸易集散中心。推进供销改革,巩固提升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乡村流通工程”建设成果。201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9亿元,是2010年的2倍。

宜居宜业宁洱

(三)发展环境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以交流促发展,以开发促进步,有效保障了各项改革纵深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力度不断加大。“十二五”时期,全县共实施各类经济合作项目290项,到位市外招商引资资金148.84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3.26倍、7.25倍;实际利用外资500万美元,完成外贸进出口1188万美元,较“十一五”末增长18倍。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日臻完善。园区面积扩大到19.25平方公里,园区路网、电网及供排水体系基本建成,园区承载能力和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建设了特色生物产业园,启动了现代物流加工产业园,全县“一区两园”格局初步形成。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成立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设立了电子政务监察平台,政务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有效推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平台,宁洱县首个大学生创业园启动运行。全面开展“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探索建立政府引导、银行与农民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支持,有效填补了金融空缺,涉农贷款余额达18.18亿元。

(四)城乡面貌在统筹发展中实现新变化。积极推进水、电、路、通讯网等基础设施以及美丽乡村、中心城镇建设,城乡发展更加协调。2011年来,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8.83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43倍。加快推进“思宁一体化”建设,完成了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乡(镇)集镇规划编制工作,全县1263个自然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市级验收,村庄规划实现全覆盖,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是县城承载能力日渐增强。按照“拓展城南、完善城北、提升老城”的发展思路,累计投入市政建设资金16.94亿元,拓宽修缮市政道路15条,城市道路达到46.74公里,老县小、纺织厂和武装部片区等“老城区死角”改造成效明显,宁洱大道、茶源大道、普洱古镇、水湾公园、民族影剧院、客运中心等重大市政项目投入使用。县城规划核心区面积拓展到19.56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7.5平方公里。城区绿地覆盖率达40%,城市绿化、面山治理和综合整治取得实效,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积极争创省级园林县城,城市的活力、魅力、承载力进一步增强。城镇人口从4.5万人增加到6.9万人,城镇化率由32%提高到38.34%。

二是城乡基础更加坚实。围绕“五网”建设,加快农田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和能源建设步伐。县、乡、村公路通车里程达3687公里,比“十一五”末增加887公里。85个村委会率先在全市实现硬化通达,乡(镇)客运站建设全面完成,农村客运延伸到80个村委会。启动实施了曼巴箐水库、中寨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38.6%提高到49.1%,建成“五小”水利工程4308件,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8座和农村饮水安全项目445件。全面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及沼气、小水电代燃料扩大试点项目,新建水电站6座,新增装机容量14.13万千瓦,城乡电网覆盖率100%,沼气普及率82%。实施“宽带乡村·光纤入户”工程,行政村光纤覆盖率达93%,4G网络覆盖率达70%。水利、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三是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围绕大普洱建设和“思宁一体化”发展方向,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组织实施了宁洱县9个乡镇集镇规划编制和1263个村庄规划编制。按时完成了同心等4个乡镇撤乡建镇工作,实施了普义、梅子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乡镇集镇发挥次中心辐射和吸引功能作用进一步加快,促进了农民向城镇聚集,农民向居民转变步伐,全县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实施了昆曼大通道沿线农村建设项目,打造了那柯里、困鹿山、磨黑岔路组、德化那迁、绿荫塘等一批示范亮点。继续推进了“6·3”地震遗留问题的化解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完成了2014年“7·21”特大洪涝灾害和景谷6.6级强烈地震等自然灾害10917户民房修复加固和1369户拆除重建,改善了农村民房居住安全的同时,提升了农村面貌和群众居住环境。

昆曼大通道宁洱段

攻坚“十三五”谱写跨越发展新篇章

“十三五”时期,是宁洱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奋力闯出跨越式发展路子的关键时期。做好“十三五”的各项工作,对推动宁洱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于2020年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站在新的起点,宁洱制定了更加高远的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宁洱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为: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GDP达30000元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年均增长8%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8.8万人,城镇化率达40%以上。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4.5亿元,年均增长7% ,粮食产量保持在9.6万吨以上;第二产业增加值达24.5亿元,年均增长8.6% ;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6亿元,年均增长1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调整为22:38:40。

新目标新任务。今后五年,宁洱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时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为引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云南(示范区、排头兵、辐射中心)建设和普洱市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抢抓玉磨铁路建设、“思宁一体化”建设等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文化优势,努力把宁洱建设成为昆曼国际大通道上的“绿色工业重镇、现代物流中心、养生宜居宝地”,奋力推动宁洱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坚持走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发展的新路子,积极构建能够支撑宁洱跨越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推动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发展。树立绿色、生态、有机农业品牌发展理念,提高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政策扶持力度,提升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十三五”期间,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2万亩以上,绿色有机生态茶园建设14万亩以上、咖啡园10万亩以上,核桃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绿色生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烤烟种植面积巩固在6万亩左右,新植柠檬2万亩以上,白芨、石斛、重楼等林下绿色种植规模明显扩大,林下经济特色及效益逐步彰显,力争建成畜禽生态养殖基地100个以上,建成精品庄园5个以上。扩大互联网技术在农产品经营管理与服务领域的应用,引领全县“互联网+农业”的健康发展,建成辐射到村的县级“互联网+农业”服务平台。到202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3亿元。

二是引导工业产业绿色发展。探索生态、循环、低碳、高效的绿色工业化发展模式。完善工业园区服务功能,完成民族特色生物产业园后续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玉磨铁路宁洱火车场站建设,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加工产业园建设。加快园区产业集聚和高端化发展,把园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产城融合发展。鼓励传统茶叶加工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改造、产品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完成普洱烟叶复烤厂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力争到“十三五”末,林产业年产值达到21亿元以上、建筑建材业年产值达到 10亿元以上、电力产业年产值达到4亿元以上、矿产业年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到2020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亿元。

普洱科茂林化有限公司树脂车间

三是加快第三产业增量发展。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培育现代物流产业建设,力争“十三五”末,基本建成以现代物流产业片区、功能性物流中心和多层次配送中心为节点的现代物流框架,积极申报建设综合保税区,把宁洱建设成为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节点和枢纽,综合物流业年产值达2亿元以上。积极发展新型服务业,创新拓展金融保险、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社区服务等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文化创意、网络配送等新型业态。支持发展会计、律师、信息、科技、咨询、公证、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十三五”末,力争综合现代服务业年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做强旅游文化和养生产业。建设以昆曼国际大通道为依托,以县城为中心,公路经济带和特色旅游点为载体的旅游发展轴,实施旅游养生产业振兴计划。重点抓好那柯里茶马驿站、困鹿山皇家古茶园(含扎罗山)、普洱山、锦袍山和民族团结园等景区景点的开发与建设,围绕温泉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观光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的精品景点,构建以驿站(那柯里茶马驿站)为集散点,环绕一府(普洱古府)、三山(普洱山、锦袍山、困鹿山)、一镇(磨黑古镇)的景点串联、集群发展的旅游发展新格局。提炼丰富文化元素,整理民族文化和茶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普洱茶、民族手工艺品、特色食品等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培育旅游产品和客源市场,加强形象包装策划和宣传推介,扩大宁洱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十三五”末,年游客接待量达26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19亿元以上。

普洱民族团结园

(二)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在协调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把协调发展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统筹农村与城镇、行政区域与其他地区协调发展,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一是推动基础网络协调发展。加快综合交通网建设,着力构建公路、铁路、水运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相衔接、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重点抓好玉磨铁路、宁江公路、安普公路、国道老213线改造工程、省道219线宁洱至思茅莲花公路、宁洱竹山至思茅永庆公路、磨黑镇团结村丫口寨扎罗山至宁洱镇困鹿山公路道路建设。规划建设宁洱至思茅机场的快速城市干道。同时,积极做好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盖田、石门坎、漫崖、新平寨、些烈河码头,有效改善库区水运交通基础。全力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新建1座中型水库(温泉河水库)和7座小(一)型水库,12座小(二)型水库。积极加强抗旱应急调水工程、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完成2000件“五小”水利工程、300件饮水安全工程、1000口“爱心水窖”建设,解决3万人以上的饮水困难问题。全力推进和实施网络强县计划,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力争“十三五”末,实现县、乡(镇)、村宽带网络和无线通信网络全覆盖;行政村光纤入户覆盖率达100%、自然村达93%;4G网络实现县、乡(镇)、村全覆盖,建设通讯基站910个。

二是积极促成“思宁一体化”发展。抓住宁洱县在全市城市空间布局“一核两翼三带”核心位置的机遇,围绕“普—宁—景”城市群发展目标和“思宁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建设战略,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城乡建设、生态环保等七个方面一体化发展进程,扩展现有城市框架,通过交通信息联系、功能互补、产业协调,实现宁洱县与思茅区一体化开发格局。

三是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步伐。坚持高品质建设、高效能管理,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打响 “茶源道始、盟誓之城”城市品牌。以“保护风貌、彰显文化、打造特色”为总体要求,合理规划功能布局,拉大城镇框架,强功能、兴产业、提品质,积极推进星级酒店、茶庄园、咖啡庄园、城市路网、供排水等重点工程建设。按照做活集镇、做美乡村的思路,坚持把中心镇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节点和重要纽带,继续加大磨黑、勐先、同心、德化、梅子5个次中心集镇开发与建设。着力从“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民族风情、产业发展、乡愁记忆”等方面进行乡(镇)和村庄的规划引导,打造特色集镇和美丽乡村,严格规划管理和建筑风格风貌管控,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镇融入自然,回归自然。建设有历史故事、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小城镇和美丽乡村,重点加强名镇、名村及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绿色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坚定不移地实施“绿色发展、生态立县”战略,以建设“森林宁洱”和创建省级园林县城为目标,建立统一的天保工程区天然林保护和生态公益林管护体系。扎实抓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完成退耕还林还草3.8万亩,珍贵用材树种种植3.5万亩,森林抚育10万亩。积极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20个市级生态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依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源、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实现联防联控和区域、流域共治,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争取实施工业污水处理、城市垃圾处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建设项目,“十三五”末,力争完成5镇3乡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四)提升改革创新能力,在创新发展、开放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深化以关键领域和环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全面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大力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加快县、乡(镇)、村三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技术合作,加快发展智能产业,推进“互联网+”深度应用,支持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地实施“引进来”、“走出去”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切实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推进互联互通,协同推进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形成以昆曼国际大通道为轴线,沿边、沿交通干线向国内、国际拓展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互利合作对外开放格局。充分利用南博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交流平台,深化与省内、外的合作,推动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合理分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好承接产业转移这篇大文章。全力提升招商引资项目跟踪服务水平,营造高效务实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安全舒畅的社会环境、包容开放的人文环境,增强“亲商、安商、富商”意识,推行“一站式服务”和“全程代理服务”,逐步实现从招商引资到选商引资的转变。

(五)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在共享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把共享作为发展的本质要求,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使各族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现实获得感。

一是全面消除贫困。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加大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整乡整村推进、互助扶贫等各类扶贫,实行更严格的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2016年实现脱贫摘帽,到2020年巩固脱贫成果,返贫率控制在2%以内,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是全力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职业教育发展,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加强县、乡(镇)、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防控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农村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加快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公众饮食与用药安全。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努力提高困难群体就业水平,城镇新增就业6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制度。建立健全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推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符合宁洱实际的保障性住房、商品住房及棚户区改造等多层次的政策性供房体系。加快县、乡文化事业建设,重点推进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广播电视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现代烟草农业

猜你喜欢

宁洱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宁洱县10500人次皮肤病患者情况分析
普洱:春茶开采
宁洱县总工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