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教学的“学理”追寻
2016-11-04季科平
本课是在“童真语文”的教学思想观照下展开的设计。“童真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更是真实的语文。童真语文姓“童”,儿童是语文学习的主体;童真语文属“真”,学习真实地发生在儿童身上。可以说,“真学”是“童真语文”最重要的关键词,从儿童的真实起点出发,让儿童树立“真学”的信心,师生共同经历真实的语文学习过程,提升“真学”的效益,让儿童赢得自然真实的成长。
树立“真学”的信心
我们面对的是纯真的、具体的、发展的儿童,他们时刻与真实的学习同在。然而,很多时候,儿童却缺失了“真学”的信心。他们总是害怕自己出错,担心自己回答问题说不到点子上。而实际上,课堂就应该是允许出错的地方,没有错误,也就无所谓真实的学习。所以,我们要想尽办法消除儿童心中的恐惧,帮助他们树立“真学”的信心,这是至关重要的。按照儿童诗教学的“学理”,课前预热采用比较简单的问题,努力让儿童消除陌生感、紧张感,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巧妙地与文本信息衔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展开“真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诗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通过聆听配乐朗诵的诗歌,为儿童留下一个整体的美好印象,让孩子带着这样美好的感觉走进“真学”。
展开“真学”的过程
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儿童,儿童能否积极参与学习,直接关系着“真学”能否顺利展开。只有在积极参与中,儿童才能被真正“唤起”,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叙说自己真实的言语……
从儿童诗教学的“学理”出发,本课设置了“初读,读通诗歌→再读,读懂诗歌→联读,读美诗歌”的学习环节,以“读”为线,浑然一体,努力展开“真学”的过程。初读环节,在通读诗歌的基础上,让儿童选择自己最难读的小节展开练习,享受挑战自我的喜悦;再读环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那一小节展开想象,让诗句变成一个个灵动的画面;联读环节,两小节连着读,比较着读,读出诗句更多的内涵。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的过程,让“真学”充分展开,让发现的内涵更为丰富。
提升“真学”的效益
“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方式达到的学习效益是不同的。在两周之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率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大概从5%~90%不等。其中“小组讨论”“做中学”或“实际演练”“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这几种学习方式的知识保持率均在50%之上。因此在“童真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儿童诗教学的“学理”,重视学习方式的选择,方可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益。
通过“做中学”,让学生理解“洒、拔、陪”,无疑是有效的。每个学生自己来做这样的动作,每个动作都带上了学生的个性色彩,边做动作边朗读,忙得不亦乐乎!与“照”的比较更是让学生自然地体会到“洒、拔、陪”的妙处。通过“马上运用”,让儿童展开迁移表达,引导他们把美丽的画面转化为诗句。这里的迁移表达就可以很好地检验学生“真学”的效果,可以考察学生是否真正领会了诗句的写作顺序,是否真正领悟了诗歌饱满的情感。再联系诗歌第四小节展开口头表达,让学生的书面练笔自然而然地和文本结合在一起,这是最好的“真学”,让学生情、文本情、作者情拥有了一个更好的融合点。
不管我们的课堂怎么折腾,不管儿童的学习如何展开,有无学习效益是“童真语文”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季科平老师《太阳是大家的》
课堂实录及评析
一、导入:初解诗题
出示可爱的“太阳”动画,请小朋友与她打打招呼。聊聊:在温暖的阳光下,自己最喜欢干些什么?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儿童诗,这首儿童诗也和太阳有关。(师贴课题)谁是大家的?
生:太阳。
生(齐读):太阳是大家的。
师:太阳是谁的?
生:是大家的。
生(齐读):太阳是大家的。
二、初读:读通诗歌
(师播放诗歌配乐朗诵)
师:听着听着,有一位小朋友呀,已经忍不住打开了课本,让我们也赶快打开书,翻到106页,自由地、大声地把诗歌读一遍,争取把它读通顺。读完一遍后你还可以读读自己认为最难读的那小节。
(生齐读)
师:注意,我们要自由地读,自己管自己先读好第一遍,这是非常重要的。
(生自由读,师巡视)
师:嗯,不错,谁愿意把自己认为最难读的一小节读给大家听?
生:太阳就要从西山落下,她要去哪?她要趁人们睡觉的时候,走向另外的国家。
生:太阳就要从西山落了,不是“落下”而是“落了”。
师:请你再试一试,好吗?
生(刚才读错的):太阳就要从西山落了。
…………
生:西边天上的朵朵白云,变成了红彤彤的晚霞,从东山上升起的太阳,到西山上就要落下。
师:看来,确实没有难度。“彤”单独读的时候,是——
生:彤(tóng)。
师:但刚才这个同学读得非常好,她在ABB的这个词语里,读的是——
生:红彤彤(tōng)。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彤字。它原来造字的时候,最先是这样的。慢慢地变,它就变成了这模样,后来它变成了这样。最后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字。那你知道吗?一开始造字的时候啊,它有一个本来的意思,就是说用朱丹上彩。朱丹啊,它就是红色的东西,它用红色的东西来上颜色。难怪这个彤字左边是——
生:丹。
师:右边是——
生:三撇儿。
师:这个字也是我们要写的字。我们一起来看,左边的丹,上面只有一点,你再来看看,哪一笔在竖中线上——
生:横折钩。
师:再看看哪一笔在横中线上?
生:提。
师:嗯,这是横,这个横微微地向上斜。再看右边的三撇呢,它是直而挺,好像在排队。上面两撇短一点,下面一撇长一点。伸出手指头,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生书空)
师:让我们把“彤”字写一写,写完一个以后,再和前面的字比一比,然后写“红彤彤”这个词,争取一个比一个写得好。
(生写,师巡视、指导)
师:真能干,一个比一个写得好。如果认为自己的字写得好,就给自己打一个五角星。
(生写,师巡视、指导、随机评价)
三、再读:读懂诗歌
师:接下来啊,我们要继续读诗歌。现在请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轻轻地读,边读边想象,美丽的图画会在你的眼前展开。试试吧!
(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
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图画,也可以和同桌说一说。有的人还在用手比划着,真好!
师了解学生每一小节喜欢的人数,喜欢第一小节的3位,喜欢第三小节的1位,喜欢第四小节的5位,绝大多数同学喜欢的是第二小节。老师坚持让少数同学先发言,喜欢第一小节的同学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
生:天上的白云像有各种各样的画面。
师(笑):天上的白云像有各种各样的画面,怎样的画面呢?能不能选一个画面说说看。
生:还有红彤彤的晚霞……
师:是天上的白云变成了红彤彤的晚霞,这朵变成……
生(接):红彤彤的晚霞。
师:那朵也变成……
生:晚霞。
师:再想想看,太阳好像在白云的脸上干什么呢?
生:画画,好像给它涂上了颜色,嗯——好像给它抹上了胭脂。
师:你看,这么一说画面就出现了。来,一起把这两句读一读。
生:西边天上的朵朵白云,变成了红彤彤的晚霞。
师:请喜欢这一小节的同学来读一读。
生:西边天上的朵朵白云,变成了红彤彤的晚霞。
师:他们是不是比大家喜欢,朗读就可以说明。来,第三小节的画面。第三小节,好像只有一个人。来,是你,对吧?来,你说。现在怎么不举手,是老师记错了?还是你改变主意了?那等会儿想说的时候提醒老师,好不好?来,接下来说说第四小节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快乐的小朋友、小树和鲜花。
师:就看到了这几个事物,对不对?她的画面当中有快乐的小朋友、小树和鲜花,但这幅画面好像是静止的。
生:我看到了小朋友在……
师(提醒):听着,这幅画要动起来喽。
生:我看到了小朋友在那里想象着,早上,太阳来的时候干什么事?
师:小朋友在做梦呢,做着甜甜的美梦。很多同学都很喜欢第二小节,那么你又看到了怎么样的画面呢?
生:我看到一缕金光刺到鲜花上,鲜花亮闪闪的好像一个宝石。小树长高了,好像在说:太好了,我长高了。
师:多么美的画面啊!
师:请你为大家读一读这两句诗,让大家也和你一样体会到这样的美。
生(充满感情地朗读):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她把小树往高处拔。
生:还看见太阳陪着小朋友在海边玩耍,小朋友在海边欢乐地嬉水,尽情地嬉水。
师:在这一小节里,有几个表示太阳动作的词,你能把它圈出来吗?
生:洒、拔。
师:还有一个是——
生:陪。
师:来看看,会做洒的动作吗?做做看(生做“洒”的动作),就这样做,再做做看。好,不错,请你把这个字写到黑板上。
生板书“洒”。
师:我们再来做做拔的动作(生做“拔”的动作),哇,你做得这么用力,小树要被你连根拔起了。拔得稍微轻一点,来,你把这个“拔”字,写到黑板上。
(请生板书“拔”)
师:还有一个“陪”字,谁会做,坐在位置上做做这个动作。
(请生板书“陪”)
师:现在就让我们边做动作边朗读,试试看。
师生一起边做动作边朗读:
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
她把小树往高处拔。
她陪着小朋友在海边嬉水,
看他们扬起欢乐的浪花……
师(指着板书):我们来看,这三个动词,能不能用一个“照”来表示。把它们都换成“照”字,你同意吗?有的同学在摇头了,理由呢?如果没有发过言的,你把小手举得高一点。
生:如果把那些动词换作“照”的话,那就重复了。
生:如果把那些动词换作“照”的话,没那么生动了。
生:这些洒、拔、陪都是拟人词。
师:噢,你的发现真有价值。这是人做的动作,现在太阳做了一个“人”,能不能换?
生:如果换成“照”的话,就不美了。
师:是呀,太阳把金光往这朵鲜花上洒,往那朵鲜花上洒,朵朵鲜花因为有了太阳……
生:朵朵鲜花因为有了太阳更加美丽。
生:朵朵鲜花因为有了太阳,花儿开得更美了。
师:我们再继续看,太阳把这棵小树往高处拔,把那棵小树也往高处拔。那棵棵小树……
生:长高了。
生:长得更粗壮了。
生:长得更绿了。
师:它陪这个小朋友在玩,它陪那个小朋友在玩,那个个小朋友因为有了太阳……
生:他们更欢乐了。
生:他们更开心了。
师:是呀,太阳做了这些好事,诗歌中只有一句话就把它概括出来了。
生: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
师:这一句,就把下面的全部概括出来了。那现在你再看,现在老师把它换一下顺序(移动词卡),先写鲜花,再写小朋友,然后再来写小树,这样可不可以?
生:不可以,因为它们是有顺序的,先写植物,再写人。
师:说得多好,它们是有顺序的。先写前面太阳为植物做的好事,再写为小朋友做的好事。
生:如果把个个小朋友放在中间的话,那就是“写植物、写人、写植物”这样的顺序了。
师:哦,原来必须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写,先写太阳为自然界做的好事,再写太阳为人类做的好事。请这边的小朋友读“太阳为自然界做的好事”,请那边的小朋友读“太阳为小朋友做的好事”。
(师生合作读这一小节诗歌)
四、联读:读美诗歌
师:刚才我们是一小节一小节地读诗歌,接下来呀,我们要两小节两小节连着读,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我们先把二、四小节连在一起读读看。
(生自由读二、四两小节)
师:注意哦,读的时候是两小节一起读,谈感想也是两小节连着谈哦。仔细看看,两小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其他国家的小朋友都在等着太阳盼着太阳。
师:你说的是第四小节的内容,对吧?刚才我们是两小节两小节连着读,交流的时候也不能只说一小节。谁会?第一次举手的把手举高,还可以像这样,向老师发信息,让老师看得到。
生:第二节和第四节都说了小树、鲜花和小朋友。
师:你看,这就叫联系着读,第二节和第四节都说了小树、鲜花和小朋友。
生:最后还都有一个省略号。
师:他不仅能够读文字,而且还能够读标点。最后一个省略号,请你看一看,谁能够看看第四小节的省略号,然后结合第二小节的内容来说一说,这才叫本事!
生:盼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盼她把小树往高处拔,盼她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盼他们扬起欢乐的浪花。
师:是啊,盼他来做这些事情,如果说的时候能够再轻一点,再柔一点,就不会把睡梦中的小朋友叫醒了哦。我们来试试看,轻轻地来盼……
生(轻轻地):盼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盼她把小树往高处拔,盼她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盼他们扬起欢乐的浪花。
师:那我们再看看第二小节的省略号,它又省略了什么呢?你是第一次举手,你说。
生:因为太阳不止做了上面写的这些好事。
师:说得多好,太阳做了很多好事,除了上面做的这些好事以外还有很多很多。那么上面做的这些好事,我们有没有记在心里呢?试试看!
生(背诵):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她把小树往高处拔,她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盼他们扬起欢乐的浪花。
师:我要为太阳点个赞,她做了那么多好事,我也要为你们点一个赞,已经把太阳做的好事深深地记在心里。太阳还做了很多很多的好事,让我们展开想象,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很多的画面,太阳会来到九龙湖那边,太阳会来到我们的校园里,太阳会来到田野上,太阳还会来到广场上,她都做了些什么呢?请打开作业纸,把它写下来。
(生现场作业:“我会把诗写完整”)
生:她把稻田晒得金黄金黄的,她把小草染上了绿油油的衣裳,她陪着小朋友……
师:来,别急!“她把小草染上了绿油油的衣裳”,改一改,她把小草染得……
生:她把小草染得碧绿碧绿的。
师:当然,你也可以修改前面的部分,后面“绿油油的衣裳”不变。试试看!
生:她给小草穿上绿油油的衣裳,她陪着小朋友放风筝,看他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生:她把果子变甜了,她把小花变鲜艳了,她陪着我做作业,带给我快乐。
师:她陪着我做作业,看着我认真做作业的模样。好,接下来请每个小朋友把自己写好的诗句和同伴分享。
(同伴一起分享诗句)
师:此时,小朋友和鲜花,正在睡梦中等她,盼她,盼她干什么呢,盼她帮小草穿上绿油油的衣服,盼她干什么呢?谁来说?
生:盼她把阳光洒在湖水上。
生:盼她一起来放飞白鸽。
师:实际上,刚才我们写的这些,都是那里的小朋友盼着的,是吧!太阳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你看太阳是……
生:朵朵鲜花的。
师:太阳是……
生:棵棵小树的。
师:太阳是……
生:个个小朋友的。
师:太阳是……还可以说很多很多,汇成一句话,那就是……
生:太阳是大家的。
师:地球上的每一个小朋友都可以分享太阳的温暖,地球上的每一棵小树都可以分享太阳的温暖,地球上的每一朵花都可以分享太阳的温暖,因为太阳就是……
生:大家的。
(播放课文诵读小电影)
师:让我们轻轻地、轻轻地跟随着诵读,让这首诗深深地、深深地印进我们的心里。
生(非常陶醉)跟着诵读。
师:让我们在这么美好的诵读中结束今天的课,小朋友们再见!
(学生还沉浸在美好的诵读中,没反应过来)
师:小朋友再见!
生:老师再见!
(学生依依不舍地离开现场)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柯岩中心小学)
【专家评析】汪 潮(浙江外国语学院小学教育研究所)
学生是诗一般的年龄。诗情画意的儿童诗,是小学生乐意接受的学习内容。以上是著名特级教师季科平设计并执教的一节较有特色的儿童诗教学课堂范例。我们不去评析教学实录中的具体环节和片言只语,只是据此一起去追寻儿童诗教学的六个重要“学理”依据:
1.课程的“学理”依据。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要义是:学习对象是语言文字,学习者是小学生,学习方法是训练和感悟,学习结果是知识积累。本课的设计和实施符合语文课程的基本“学理”依据,特别是在儿童诗的语言学习和学法指导方面颇有特色,富有新意。本课对第2小节的教学最为精巧,亮点有四:一是对“洒”“拔”“陪”三个动词的学习及其与“照”字的比较,逐步展开了学习过程,使学生学得扎实;二是总起句“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及其与下文分述句的关系理解,渗透了段的结构意识,使学生学得深入;三是课中教师对不同学法、不同读法的多次关注,指导有效,使学生学得灵活;四是课末指导学生模仿第2小节进行仿写,读写结合,读中学写,写中促读,使学生学得有效。这些都是有价值的语文课程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语文学习意义。
2.学段的“学理”依据。在小学阶段,小学生要学习众多儿童诗,但分设在不同的学段和不同的年级。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要提倡“学段意识”:在不同的学段,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和不同的学习策略。本例是三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课文,较好地体现了小学语文第二学段的学习要求,侧重于词语理解、句段学习、朗读策略、学习方法等方面引导和落实。可以说,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和学习内容确定较为精准,这是本课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3.单元的“学理”依据。小学语文采用单元组文教材编排思路。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单位,每个学习单位有一个学习主题。本文是三年级下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它与《一面五星红旗》《卖木雕的少年》《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合成一个主题学习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让世界充满爱”。这也是本课的意境和情感主线。学诗贵在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但本课在这方面做得略显不足,较少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画面、情景中悟出其意境。儿童诗教学没有意境不美,当然过了“境”也不完美。这需要讲究一个合节中度,这正是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难点所在。
4.文体的“学理”依据。这节课的课文为儿童诗。儿童诗的文体特质是:画面形象、想象丰富、语言通俗、富有童趣。根据儿童诗的特质设计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策略是本课学习的重要思想和方法。本课在语言的形象画面转化、学生想象力的活化、学习方法的童趣内化上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如:在儿童诗的理解之始,教师就提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图画”,并以此法为主线,学习这首儿童诗的第1至4小节。这样就把语言文字和图画情景有机联系在一起了,文中有画,画中有文,使儿童诗产生了立体的画面感。
5.整体的“学理”依据。语文课不是自发随意的,更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理可依,有据可持的。一节完整的语文课的设计和实施要遵循语言文字的知识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课基于“童真语文”的教学思想,设置了“初读,读通诗歌→再读,读懂诗歌→联读,读美诗歌”三个学习环节,以“读”为线,浑然一体。这样就真正实现了“真学”:从儿童的真实起点出发,师生共同经历真实的语文学习过程,让儿童获得自然真实的成长。
6.细节的“学理”依据。语文学习活动是由一系列学习环节组成,而每一个学习环节的安排都应寻找教学思想的支撑。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就会有怎么样的细节处理和精彩亮点。本课中,设计细致,操作灵动,留下了众多精致的学习片段。如:在导入的“初解诗题”阶段,教师有两个追问:“谁是大家的?”“太阳是谁的?”看似平凡的问话,其实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的训练。这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意识”。又如:本课对“彤”字的教学真可谓煞费心思,精细入微。对这个重点字的音、形、义的理解和书写活动过程都进行了详实的展示和指导。这是一种“学习过程意识”。再如:把第2小节和第4小节组合成一个学习板块,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结构性体系。这是一种“知识结构意识”。细微处见功夫。这样的教学细节,真是具有别样的风景,值得细细体味。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