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困生的知音
2016-11-04袁晔
袁晔
正确对待儿童的挫折心理。学困生在生活与学习中碰到障碍或困难,其愿望一时不能实现,需求得不到满足,于是心理失去平衡,行为上发生转变(好的或坏的方面),这种现象就是儿童挫折心理反应。从积极一面看,它可以增强学困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迪他们以更佳的方法去实现需求;从可能导致的消极方面看,遭受挫折过多或过大,则会产生抵制情绪,甚至出现反常行为。如,一名平时爱贪玩的学困生在期末考试中成绩拉了班级的后腿,受到班主任的训责后便逃学出走。所以,学困生受到挫折后,应该怎样帮助他们朝积极心理方面转化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深入细致了解学困生受挫原因,再针对他们受挫后表现的不同心理活动,适时、适宜进行正面引导。比如,倔强性格的学困生受了挫折,思想情绪大,心里不服气,这时,教师就要多肯定他,指导他设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使其通过主观努力来达到目标;意志薄弱的学困生受了挫折,精神萎靡,这时,教师就要多鼓励,培养其乐观个性,帮助其调整受挫状态,使其重整旗鼓;好胜心强的学困生受了挫折,内心极度痛苦,情绪不能自抑,教师则要多安慰,多谈心,教给他对待挫折的方法和技巧,切忌埋怨、斥责。此外,在平时的教育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有应付挫折的心理准备。一旦学生遭遇打击,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认真分析,冷静思考受到挫折的原因,帮助学生减轻压力,使其尽快、尽早地走出困境。
积极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自尊心,人皆有之。在平时生活、学习中,不管属于哪类气质、性格的学困生做错了事或出现过失行为,都会表现出种种复杂心理:要么是怕人家嘲笑、讽刺,没有进取勇气,失去自信心;要么是怕人家看不起自己,产生自卑感,得过且过;要么是期盼得到师长、同学的理解、信任,在集体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针对学困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教师应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特别是要善于抚慰他们的自尊心。隔壁班上有一名学困生,一旦犯错或是成绩滑坡,任课教师不是向他的家长告状,就是无情训斥。该生自尊心受损后,便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该生转到我班后,笔者采取亲近、谈心式的教育方法,帮他分析原因,鼓励他走出困境,该生自尊心得到保护,有了自信心,后来成为品学兼优的班干部。因此,面对学困生,教师要抱着理解、信任的态度去引导,要冷静地帮助他们查找原因,给予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对学困生的思想进行转化教育的工作中,教师切莫损伤学困生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而应像保护破土的嫩芽一样去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人格。
给学困生一个应有的“位置”。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不少教师只重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学困生则表现得比较冷淡,有的甚至是漠不关心,使学困生在学校里没有应有的位置。如,课堂上不给发言的机会,集体活动不让参与,统一考试不许参加,在教室的座次老是后位、边角等等。殊不知,这样对待学困生,不仅剥夺了学困生在学校学习的合法权益,而且对其身心发展是一种严重摧残,这种做法的教育效果必然是适得其反。
教师要促进学困生努力学习,首先就要考虑和安排好他们应有而且合理的位置。对一般学困生而言,他们大多胆小、孤僻、性格内向,学习上有了困难,既不敢去请教老师,又不愿去问同学。面对这类学困生,教师就应该以高度的责任心,倾注更多的关注和关心。比如课堂上让其有充分发言的机会,鼓励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当他们学习遇到困难时,挤点时间给他们开“小灶”;举行学科竞赛要鼓励他们大胆参与……教师要成为学困生的良师益友,主动亲近他们,多找他们谈心。学困生在学校得到了应有的位置,享受到了优秀生的“待遇”, 他们的思想就会不断进步,学习兴趣就会浓厚,学习成绩就会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恩施市舞阳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 严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