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2016-11-04刘坚强刘合奎王琴
刘坚强 刘合奎 王琴
一、挖掘理论,以严谨的逻辑说服人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某种理论观点。
教学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3》(必修)《文化生活》时,为使学生弄清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教师着重讲了以下几点:①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把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对立起来,只会误国;②爱国与爱中国共产党是一致的,因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把爱国与爱共产党对立起来,只能害国;③爱国与维护国家安定团结是一致的,因为稳定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如果只强调爱国愿望,而不顾及行为后果,造成社会动荡,只能乱国;④爱国与维护祖国的尊严是一致的,因为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如果按照国外敌对势力的意愿行事,只能是卖国。另外,爱国之情应是真诚的,祖国富强应当爱,祖国贫穷落后更需要为她尽力。
这样的理性讲述让学生对援国的含义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学生在谈体会时说:爱国行为要理智,要合乎法律规范,否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二、一例多境,用科学的设计引导人
“一例多境”指教师利用一个典型案例创设多个教学情境,并设置具有内在联系的若干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得新知识,提高学科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例多境”的前提是“一例”。相较于一般的生活故事与新闻,典型的中国故事(如纪录片《超级工程》《舌尖上的中国》《记住乡愁》《大国工匠》等)在形式上秉承中国特色的审美精神和风格气质,在内容上展现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人文景观的方方面面,在文案、画面、音乐方面制作精良,因而更适合作为教学的案例。
“一例多境”的核心在于教师设置问题的技术与水平。问题是情境与知识的桥梁,是预设与生成的阶梯。一般而言,问题的设置要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思维方式等特点。比如,在用纪录片《记住乡愁》讲述传统文化的特点与影响时,教师选择了“走进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辽宁阜新查干哈达村、湖南益阳张谷英村”这一集,设计了几个具有层次性的问题:①通过本集纪录片,说说传统文化有哪些外在表现形式?②通过这些外在表现,你能概括出传统文化的本质吗?③你能结合纪录片中的具体事例说明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相对稳定性与鲜明的民族性特点吗?你认为传统文化还有什么特点?④人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在现代社会,“邻”的范围日益扩大。你认可这个观点吗?⑤孝悌、诚信、勤俭、感恩等传统村落中至今仍然保存着的价值观念,对当今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这种设计把“一例”与“多境”有机结合起来,让情境服务于理论并导引出新的理论,从而达成了知识目标。
三、知行合一,用真实的言行影响人
知行合一体现在活动课的参与和感悟之中。
例如,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学生往往存在“知”的浅表性与“行”的滞后性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德育教育倾向于语言化说教而缺少行动化的引导,没有突出“行”的基础性地位。因此,在活动设计中,教师不妨以故事讲述、情境剧表演、辩论赛等形式演绎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比如认识“爱岗敬业”时,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纪录片《大国工匠》,并逐一讲述管延安、高凤林、胡双钱等人的典型故事——他们技艺精湛,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如X光一般精准。他们之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在体会工匠精神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了一些“反面典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有的人挑肥拣瘦,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人不务正业,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有的人粗枝大叶,不求“过得硬”,但求“过得去”;还有的人滥竽充数,长年累月“尸位素餐”……通过故事讲述与正反案例的鲜明对比,学生领悟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远意义,并获得了价值认同。
(作者单位:大冶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