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童话教学走出“失落”困境
2016-11-04赵伟冬
赵伟冬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很容易忽视童话对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重要作用。在执教童话时,有的教师将其当做一般叙事性作品进行内容分析。回想起自己第一次执教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童话《七颗钻石》时,对童话的解读也是失位的。课堂上,笔者将《七颗钻石》里最具想象力、最神奇的“水罐的变化”部分教得索然无味,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让学生分析内容,找出水罐的一次次变化,并进行概括总结,40分钟的教学,一直和水罐的变化纠缠,却没能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去感受并想象这个具有魔力的水罐一次次奇妙的变化,去领略童话神奇的想象和离奇的情节。时至今日,笔者才慢慢领悟,在执教童话的过程中要善待孩子的想象力,引导孩子在课堂上想象童话中的情景,想象自己就是童话中的人物。课堂上,还可以由激发想象、引导想象,再到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去编写童话,让孩子的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得到延伸。这样的童话教学才能让孩子们走进童话,享受到学习童话的乐趣,真正地感受童话的魅力。反之,再美的童话,学生也会学得兴味索然。
还有的教师在解读童话时,因采用了成人的语感思维去阅读童话,从而忽略掉了童话中那些充满童真口吻的语言。这些语言也许在教师看来并无意义,只是一些简单的重复,但对于儿童而言,这些充满童趣、清新纯美的语言却深深吸引着他们。如一年级下册《松鼠和松果》这篇童话中有这样一段话:“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此段话中重复出现两次“没有了”,接着以递进的方式写到“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在成人看来,这样的重复和递进似乎有些幼稚。其实,这正是童话独有的言语形式,童话中越是简单、活泼、童稚的言语形式,越是值得我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除了丰富的幻想和想象、童稚纯真的语言,童话里还蕴藏着许多善意和美好,几乎每一个童话故事都蕴含着一个“道理”,孩子们能从童话故事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正因如此,许多教师误解了童话,以为童话最大的教学价值就是给学生讲道理。其实,童话在课堂上的“失落”往往就在于教师枯燥乏味地讲道理。就拿二年级上册的《纸船和风筝》一课来说,本篇童话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感人的方式。如果教师教学时只是在文章最后总结出一个道理,即“让学生明白容忍和谅解才是修补友谊的最好办法,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那么,孩子们对于童话的理解肯定是空洞的。童话本身并没有触及学生的心灵,何谈感受童话故事中的真善美。孩子们的内心是天真无邪、容易感动的,越是真挚纯净的童话,就越应该引导学生倾情投入,用心感悟。执教《纸船和风筝》一课时,教师应让学生变成松鼠和小熊,使故事“嫁接”到学生身上,然后适时地引导学生想象,合时宜地提问,就能让学生走进童话,感受美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小熊或松鼠,收到了一只放有礼物,并写着祝福的小船或风筝时的心情,让学生感受“纸船和风筝让他俩成了好朋友”时的欣喜若狂。“你们和好朋友闹过别扭吗?”教师此时的有效提问能够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想象自己与朋友闹别扭时的点点滴滴,自然能够体会和朋友为了一点小事吵架,却羞于开口的无奈与痛苦。“与好朋友闹别扭时真是难过极了,我们来看看松鼠和小熊是怎么做的呢?是否和你们一样呢?”当感同身受的孩子们读到小熊和松鼠和好如初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自己与好友和好的场景,经历这样感情的一波三折,学生难道还学不会容忍和谅解,难道还学不会珍惜友谊吗?所以说,童话中蕴含的那些“道理”真不能枯燥乏味地讲。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努力循着童话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探寻童话的教学价值,让童话走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失落”的困境。
(作者单位: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太山小学)
责任编辑 严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