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教材重组教材拓展教材
2016-11-04方卫
方卫
各门学科的教科书是教师教、学生学,以及师生之间及师生与社会交流的工具。对于同一学科同一版本的教材,如何从学生、学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创造性地将统编教材转化为个性教案?笔者认为要奏好三部曲。
一、读懂教材
一是要读懂教材的设计意图。每门学科的章节开头或是单元的开始都有开篇语,或是章头图,主要介绍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地位、背景、学习方法,以及内容的前后联系,让我们对本章(单元)的概貌有个了解,知道学习该内容的必要性,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明确学习本章的意义。章节中各课时的内容安排,问题(素材)设计,以及问题(素材)的呈现方式,都要从教材编写者和学科课标的角度弄清。
二是读懂教材文本的安排。教材的内容编写总是以一系列的素材或情境为载体,通过相关联的活动操作、问题解决、结论产生及运用,一步步达到教学目的。我们一方面要充分体会编写者的用心,另一方面要从课堂容量、思维难度、环节跨度等方面科学辩证地对待,要用这些内容的编排意图来启发我们的教学智慧,不可全搬全抄。
三是读懂教学目标。通过整章(单元)各节的通读,结合教学参考书,明确整章(单元)及各课时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目标的层次,是知道?是理解?是掌握?是综合运用?在弄清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重难点、易混点以及关键环节,这样“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课堂才是高效的。
四是读清教与学的方式。教材围绕一系列问题或情境的特征,设计了相应的教与学的方式,如“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练一练”,还有“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这启发与提醒教师坚决回避与杜绝满堂灌、注入式、讲授式的做法。教与学的主导与主体方式的回归,才真正体现课程改革的真谛,从而达到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
二、重组教材
重组教材就是张奠宙教授所说的“要将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教育形态”,所谓教育形态,就是适合学生学习,利于学生学习,学生乐于学习,容易去学习的内容、方式方法。
一是情境重生。有了一个好的开头,课就成功了一半。潘小明老师在教小学数学“三角形内角和”相关内容时,开课时故意埋下陷阱:画第一个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画第二个三角形时,将其中一个角变大为直角;画第三个三角形时,孩子们知道把这个角再变大,就得到了钝角三角形。这时问题来了:这三个三角形都是由其中一个角逐步变大得到,你们认为这三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怎样变化?“有一个角在不断增大,所以和在增大。”“有一个角在不断增大,但另两个角的和在减小。”……潘老师继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他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运用到极致,强烈的活动体验与激烈的思维冲突,让学生不积极投入其中还不行。
二是结构重建。人教版七上《数学》第三章为《一元一次方程》,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式性质后,从第三节起开始研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两节):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去括号与去分母。每节的内容安排如下:一个实际应用题——列出相应一元一次方程——引出它的解法——另举两个单纯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例题——最后又设计了一道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编写意图是基于解决实际问题来研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化思想,笔者认为这部分需要结构重组,理由有三:一是方程模型化思想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引入时已有体现,本课时可淡化;二是将解决实际问题(其实是应用题)的教学难点与一元一次方程解法这个重点重叠在一起,学生不容易接受;三是解决实际问题在本章第4节专门设计了“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所以第三节就应定位在单纯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上。这是一个打乱小结构的例子,对于章节结构,人教版将相似三角形放在九年级下学期,笔者在教学中将它的位置提前了,有利于解直角三角形(即三角函数)的教学,以及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的教学,另外也有利于“图形与几何”的综合性学习,便于中考、初高中衔接。还有一个优化教材编排结构的例子,北师大版的几何教学,在七年级、八年级上学期全是实验几何(即通过操作、猜想、说一说来体会几何学习),没有书写规范与逻辑推理要求,而在八年级下册才开始基于公理体系的逻辑推理证明,实践表明,学生在八下时的证明书写非常差。后来我们在进行七上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的实验几何学习时,就马上将相关内容公理化,然后循序渐进地引入规范书写与逻辑推理,这样学生的逻辑推理训练来得很自然,效果也很好。
三是素材重编。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大量的素材及问题为台阶,一步步提升,但是教材上的素材不一定每一个都适合我们的学生。教师应充分借鉴教学参考书、集体备课和网上相关成果来重新加工创造适合自班学生的素材。比如北师大版八上函数的教学时,给出导出函数概念的四个素材:1.某天的气温随时间的变化图;2.银行“整存整取”的存期与利率的关系表;3.收音机上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的关系式;4.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式。这四个素材从图、表、式几个方面来呈现函数的表达形式、种类及内涵,改变了过去“公园中的摩天飞轮座椅高度随时间而变化”“汽车刹车公式中路程S随速度V而变化的关系式”这几个素材。农村学校还可以进一步创编,把素材2改为某同学七年级以来每次数学的月考成绩,仍然用表格表示。素材3可改为小明同学上学时,从家到学校路程一定,爸爸用摩托车送他上学,呈现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式。还可以鼓励学生举出一些含变化量的例子,有学生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奶奶的体重越来越轻了”“我越努力,我的成绩就越来越好”……
素材的重编,还要注意设计典型的例习题以及课堂练习题、巩固评价题,教材限于版面和不同区域等考虑,往往容量不够,层次性不够。这些接近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和有生活体验的素材才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养分。
四是教学手段重设。现在是一个智慧共生、资源共享的信息化社会,单凭文本的教材、黑板、电子白板就落伍了。物理的四冲程教学,一般教师是制不出来这个课件的,但是网络帮了我们的忙,可以下载网上的视频或其他教师的微课,通过教室的多媒体进行展示,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学习。现在有一个不好的现象:书上的内容、要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全搬到PPT上去了,将原来口头注入式改成了电子注入式,美其名曰教学现代化。其实PPT只是一种演示文稿,它无法揭示学科中的一些本质属性,比如物理、化学、小学科学等都要通过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来实现教学。在数学学习中,有好多学生疑惑,为什么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直线?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函数的性质要怎样理解?真正要让学生明白与充分体验,还要借助几何画板进行教学。比如函数,可以让学生准备尽可能多的点,在几何画板坐标系中描出来,只有无穷多个点才构成直线。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在画板上画一次函数的图像后,再由直观图像得到函数的性质,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还有数学教学中最头疼的几何动态性问题,都要借助几何画板来形成数学活动经验,再由经验提升到理论与方法层面。这些课件、信息技术解决了实物教学具做不出来、说不清楚、说不完全的事情,但它只是辅助性工具,要用到好处,用到妙处,用在关键处。
三、拓展教材
现行教材绝大部分只设计了新课内容,很少有复习课内容及素材设计,如果加上每课时的复习巩固练习、章节(单元)复习、期中期末复习、中考总复习等,毫不夸张地说,初中数学的复习占总课时近三分之一时间,所以说拓展教材的头号事情是开发校本特色的复习教材。内容应该包括教学目标、环节、素材、方式、评价等要素,目的是形成知识框架与思想方法体系,提升能力,形成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流程:第一步,将学过的内容以问题串为载体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解决;第二步,从中抽出所涉及到的核心知识,尽量形成框架;第三步,典型例题展示,体会并形成方法;第四步,巩固评价性练习,能力内化;第五步,总结反思, 逐步形成”四能”。
拓展教材的另一个内容,是开发并介绍一些学科的前沿性知识及学科文化,目的是拓展思维、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比如数学史、数学家、数学时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数学菲尔兹奖、数学家大会等)、著名数学猜想及问题(如四色问题、七桥问题、蜂房问题、费马猜想等)、概率与彩票,黄金分割与生活、勾股定理的证法……这些都是滋养学生学科素养最丰富的养料,我们要积极开发,充分利用。
创造性使用教材,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对教材有全新的认识与多角度的理解,会有更多更好的创造。
(作者单位:长阳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