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线路视野下浙东运河水系古桥梁的遗产构成研究

2016-11-04赵旎娜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古桥水系遗产

赵旎娜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文化线路视野下浙东运河水系古桥梁的遗产构成研究

赵旎娜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文章侧重研究从历史活态的角度寻求古桥梁遗产构成的整体脉络,改变以往对古桥梁研究切入点单一的研究现状,将古桥梁的研究置入大运河遗产综合体大环境内,突出其文化线路的研究特征。从古桥与浙东运河区域社会的历史进程入手,结合当今城市化进程和地域环境生态巨变的实际情况,探索浙东古桥的遗产构成保护的新思路。为古桥梁群的保护策略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文化线路;浙东运河;古桥;遗产构成

检索:www.artdesign.org.cn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引言

自第16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大会上正式通过《文化路线国际宪章》起,“文化线路”作为最受关注的新的遗产类型之一。伴随京杭运河的后申遗时代来临,运河沿岸的遗产构成和种种非物质遗产资源亟待梳理。浙东运河水系的古桥梁文化作为大运河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桥梁相关的营造技术、聚落空间的形态美学亦或是富有地域性的非物质遗产都构成了其遗产构成的丰富性,具有鲜明的“文化线路”基因。

一、浙东运河古桥梁“文化显著性”解读

浙东运河西起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跨曹娥江,经过绍兴市,东至宁波市甬江入海口,全长239公里。 浙东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水系丰沛,东西走向的浙东运河需要穿越多条自然河流。为维持不同区域的水位并使船只能够通过水位不同的河段,运河中修建了数量众多,形式各异的桥梁,一起成为了浙东运河的特色,也成为了重要的运河遗产。

(一)历史维度

浙东运河境域内桥梁遍布,类型众多。根据笔者近一年的实际走访调研,及对《宁波古桥名桥图志》《绍兴桥文化》等相关书籍图册考据,有记载的古桥梁约875座。浙东运河水系古桥以其悠久且成熟的桥梁建造史,充满地域美感的设计美学而闻名于世。不但是中国桥梁建筑艺术瑰宝,也是浙东流域历史的承载,社会经济发展、审美流变等的直接反应。浙东古桥梁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建筑物,更是同时兼具了建筑学、设计美学、书法、文学等各类文化、宗教等承载功能,发挥着交流、传承、演化等重要的作用,堪称浙东历史的缩影。

(二)美学维度

众所周知浙东运河流域古桥数量庞大,种类繁多、造型独特,具有极强的装饰功能。古桥群不仅体现出极高的历史价值,更是很好的展现出了浙东地区独特的审美特质和艺术设计特点。其具体表现为:在空间组合上,力求错落有致、变化有度、结构巧妙并懂得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在尺度比例上,工艺精准、规划严谨,整体形象完整;在质感型体上,多采用石作工艺,间或有廊桥但数量较少,追求精巧雅致的温文舒缓,体现出江南审美小而精美的韵味;装饰处理上,呈现实用质朴、自然温和,体现对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的深远贯彻,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南方桥梁建造风格和体系,为今人提供了鲜活的参照实体。

(三)科技维度

浙东流域现存的大多数古桥历经千百年风霜的洗礼后,至今仍发挥着其交通的功用。其设计结构的巧妙,装饰造型的优雅均体现了运河沿岸南方地区的精深的建筑学,成熟的设计美学以及对环境的尊重保护。浙东运河水系古桥梁最为人称道的是相对科学和成熟的建造技术。古代建造者对桥梁结构原理、外在地质、水文环境以及气候、功用等辅助条件与桥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在建桥过程中不断完善、发展,形成较为系统的建造技术,并在实践中具体应用。

二、浙东运河水系古桥梁遗产构成的再认识

(一)营造技法

作为浙东运河沿岸典型的建筑物,古桥梁充分吸纳了江南建筑文化的特点,在悠长的历史长河渗透下,淋漓尽致地演绎着其独特的风格特征。其形制规模多以中小型桥梁为主,大型桥梁极为少见,类型也以石拱桥和石梁桥两类为主。其中单孔石梁桥数量众多,其中的原因是运河沿岸直流河道较窄,这样的宽度人们可以很方便建造石梁桥,符合沿岸居民的生活尺度。其次最常见的是三孔石梁桥,其具有结构简单,建造便利的特点,三孔设计增加桥的稳定性和抵抗强度。再者浙东运河沿岸的石梁墩桥长短变化很大,短的为单孔,长的可到上百孔,逐渐演为具有运河流域特点的古纤道。拱梁组合桥以及多孔的堤梁组合式桥是浙东古桥中颇具神思妙想的桥型,这两种桥型主要是对桥梁通航与排水的统筹规划,并充分考虑了建造的经济性与技术难度。

(二)区域功能和经济价值

浙东运河水系桥梁在建造之处,除了连接两岸水路的区域功能外承载各种形态的商业活动使命。有很多是依桥而命名的市,傍桥而设的市,这在当时非常普遍。浙东运河水网纵横,河道交错,街道倚水而建,河道里船只往来络绎不绝。而桥头空间,店舍林立,繁荣喧闹,桥下码头空间正是客货聚散之处,各类商业活动在此有序展开。由此以桥梁为中心向两岸建筑延伸形成个完整的商业集镇。可见浙东古桥很多兼具集市、社交、休闲、贸易等综合性功能,必然地成为了古代江浙地区商业经济的建筑枢纽。

(三)地方环境与选址特征

浙东运河直流庞杂,沿岸古桥尽量做到“因境成景①,随意而安”,让桥梁和水系环境、人文意蕴构成相得益彰,充分体现浙东古人对桥、水、人的融会贯通。首先桥梁的选址要考虑许多自然与社会因素,以保证所建之桥安全稳固,并发挥最大的效用。其次因为运河水系纵横交织,通过设计三接桥、五接桥将各处街道联接起来,促使原来的水陆要冲向水陆交通交汇中心、聚落、商业中心转变。再者桥的落坡方式的选择也是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环境和选址特点,严谨考虑落坡桥面与河街平行相接,不占用街面民房,就不会给河街交通造成障碍,和沿岸风光融为一体,成为沿岸江南民居建筑的延伸。

(四)地域审美意识与形态设计

浙江多雨温暖的气候使得当地人有着柔美秀丽的审美,信奉“和为贵”的传统思想,浙东古桥形态间接折射出水乡居民内敛婉约、柔美秀丽的审美理念。因此浙东运河沿岸古桥外形大多采用折边、半圆、扇形等内敛的几何形,桥梁的线条运用多采用纤细、柔韧的细直线,北方桥梁典型的棱角分明形态几不可见。即使因为地域环境等特殊因素,需要采用直线形等相对刚直的外延形态时,也会加之以曲线等弧度进行软化,以达到和地域环境充分融合的效果,体现南方建筑物形体上安定平稳、温暖流动的典型形态设计特点。

(五)与运河水系遗产体系关联非物质遗产财富

古桥相关的文学艺术、楹联创作、书法艺术以及相关的宗教内涵和古桥的民俗组成了古桥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桥“无桥不联”的楹联,对仗工整、文辞优美,多由地方文化名人题写,文化气息十分浓郁,文学和艺术价值较高。和古桥梁相关的非物质遗产无论是楹联还是古诗词等,无一不是反映桥梁的环境特点或是建造历程,也会兼有教化宣传、歌功颂德的作用。和大运河有着密切联系的古桥梁正是地方文化、人民生产生活方式、宗教风俗等非物质遗产的物质化体现。

三、浙东运河水系古桥梁遗产的保护与思考

近几年来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城镇化推进的矛盾日益凸显,加之浙东运河水系支流繁杂,古桥数量多,分布广,使得古桥梁数量急剧减少,且保护难度较大。同时因为古桥梁的常用功能性的削弱,导致桥梁和桥梁文化始终没有得要应有的重视。因此将其置于运河文化线路的视野下重新分析其遗产构成,审视其具体保护显得迫在眉睫。

(一)加强浙东运河水系古桥梁的规划编制工作,划定古桥保护范围,控制建设地带。

根据笔者的实地调查和走访研究发现,对古桥的整体保护意识薄弱。浙东运河沿岸文管部门缺乏对古桥整体编制规划,较为著名的古桥境况尚好,但是规模体量较小或者知名度匮乏的单体古桥大多未纳入当地文化和文物主管部门的视线。

因此加强古桥的编制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在统一编制过程中还应当加强和各级文管及行政部门的共同参与,增强编制规划的可操作性。对古桥梁范围内的市政规划除了要充分考量沿线城镇交通和居民利益,充分调动当地参与的积极性,才是从根本上实施规划保护的关键所在。在规划的同时还应注意打通线性文化遗产各保护对象间的关联性,加强对整体规划的系统性研究。通过对文化线路式的遗产价值挖掘,将古桥涉及水系的沿岸地方人文素材进行多渠道表现,带动相关地方旅游业经济结构和内涵挖掘的深入发展。

(二)积极探索古桥梁群功用的当代演变与价值探索

采用新思路、新模式解决古桥生存发展问题,积极探索古桥梁群功用的当代演变与价值探索。可以通过建造古桥展览馆,用影视图像、名桥模型和实桥仿建等形式,全面的推广古桥文化,将浙东运河沿河风情通过古桥的形神、意境完美的展示给世人,既能保护古桥同时还能拉动地方旅游经济,成为浙江地区特殊旅游名片。例如浙东运河流经的古城绍兴,政府合理规划选择建造了绍兴运河园,将古运河沿岸损毁遗弃或散落破败的古桥、水利遗迹、临水古亭、戏台等搜集起来,异地重建,以古复古还原百年前的河磡、塘路、纤道、避塘,再现历史,成为绍兴旅游的特色景点。将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进行浓缩并吸纳并现代化提取,探索古桥梁群现代价值的演变也未尝不是一种新思路。

(三)健全制度建设,完善保护措施并推进相应科研力度。

鉴于目前古桥日益减少、损毁的现状,沿岸地方政府应出台古桥保护的规范性文件,对现存的古桥根据其价值的大小作出分类。对于尚未被列入文保单位,但有着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桥,可依据政府出台的古桥保护管理办法进行管理,要明确规定对现存古桥不能擅自拆除或改建,确因需要予以拆除或改建的,必须先由古桥专家和有关部门的专家组成鉴定小组,对此古桥的价值作出鉴定,然后提出原址保护、迁址保护或改建的技术方案;要制定奖惩措施,对那些擅自移建、拆毁古桥、破坏古桥结构、非法买卖古桥构件以及其它破坏古桥的行为,作出明确的处罚规定,进一步强化对古桥的保护力度。一些具有较高保存价值的古桥濒临拆除或因年久失修而成危桥时,则应当实施抢救性保护。

同时各级政府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从事古桥梁保护研究事业,在经费、场地、设备技术等方面予以充分支持,定期总结研究成果,为古桥梁及周边环境保护研究形成长效机制和有效保障,实现保护发展兼顾的良性循环。

四、结论

浙东运河水系以其鲜明的地域文化、复杂多样的水网结构和丰富饱满的遗产构成闻名于世。用“文化线路”视域来切入浙东运河相关的古桥梁遗产文化研究,对于研究大运河的水利地貌、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有形”与“无形”的人文研究,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和实践参考意义。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思考后申遗时代运河水系的古桥梁文化的评估和保护都是对大运河遗产综合性保护的可持续研究。■

注释:

① (明) 计成. 园冶[M].李世葵,刘金鹏,编.北京:中华书局,2011.8.

A Study on the Heritage Composition of the Ancient Bridge over the Canal River System in the East Zhejing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ZHAO Ni-na
( Shaox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Shaoxing 312000, China )

This paper aims to figure out the overall heritage composition of ancient bridges from the angle of historical activity by conducting the research of ancient bridge in a context of the grand canal heritage complex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different from the common practice of researching ancient bridges from a single aspect. Starting from the historical course of the society in the region of the ancient bridge and the canals in east Zhejiang,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the radical ecological changes in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new methods for protecting the heritage composition of ancient bridges in east Zhejiang were studied and explored, pointing out a new research direction of strategies for protecting ancient bridge groups.

cultural perspective; canal in east Zhejiang; ancient bridge; heritage composition

G127

A

1008-2832(2016)10-0090-03

2016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有形与无形——文化线路视域下的浙东运河水系古桥梁设计美学和遗产构成研究》(16NDJC124YB)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古桥水系遗产
古桥古韵 灵动灵渠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遗产怎么分
走古桥,做古桥,感受古桥文化魅力
环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临沂市开发区水系为例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古桥研究概述
千万遗产
环境友好的CLEAN THROUGH水系洗涤剂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