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碳后勤:应对气候变化的后勤行动

2016-11-04陈宏波

高校后勤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后勤部门碳化后勤

陈宏波 宋 伟



低碳后勤:应对气候变化的后勤行动

陈宏波 宋 伟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低碳后勤倡导以更少的碳排放量获得更高的后勤管理和服务质量,是后勤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在建设低碳后勤的过程中不能像以往那样囿于后勤部门自身的努力,而应将后勤部门置于其存续的后勤生态系统中,基于优势视角去动员、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在整个后勤生态系统的协同下抓好“四个低碳化”,即:认知低碳化、资源低碳化、技术低碳化和管理低碳化。

气候变化;低碳后勤;后勤生态系统;四个低碳化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治理难题。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2015年《温室气体公报》显示,1990年至2014年间,地球大气的辐射强迫水平上升了36%[1]。这种变化的产生主要与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引起的碳排放有关。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全球经济低碳发展、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呼声此起彼伏,最终在2015年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催生了《巴黎协议》,如何落实成了新一轮博弈的焦点。这不仅有赖于各国政府的通力合作,更需要碳减排的核心驱动力——各国人民以及各种非政府组织的协同参与[2]。作为能耗大户的高校不仅义不容辞,在某种程度上,还应先人一步,积极发挥引领作用。由于高校能耗的管理和服务部门是后勤,能耗的主要单位也是后勤,因此,后勤部门能否实现低碳发展成为问题的核心之所在。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低碳后勤的概念。

所谓低碳后勤,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在后勤的全生命周期中,通过推广和使用低碳技术、加快制度变革和管理创新等手段,尽可能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后勤发展和气候变化系统耦合、协同共生的一种后勤发展新模式。它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碳排放量来获得更高的后勤管理和服务质量,更大的后勤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它的主要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并且具有“后勤服务、管理升级、气候调节、后勤金融”等多种功能。

后勤服务。后勤服务是后勤最基本的功能,也是其合法性之所在。低碳后勤通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转变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手段,既保证后勤部门能够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可靠、优质的服务,又不会给气候变化增添压力。

管理升级。后勤并不是一个中转站,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为了输出优质服务,当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人力流等资源流经后勤这个枢纽时,后勤部门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使人、财、物以最佳方式组合起来,既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人尽其才”;又提高资金使用效能,做到“财尽其力”;更能发挥物资潜力,做到“物尽其用”。低碳后勤通过再造管理流程、改进管理技术,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的有效化。

气候调节。低碳后勤倡导使用低碳技术对黑色能源进行绿色利用、对绿色能源进行绿色利用,在客观上有利于减轻后勤发展对全球气候变暖施加的压力。

后勤金融。在碳排放权交易的制度框架下,后勤部门减少的碳排放量可以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这不仅可以为后勤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新型低碳技术在后勤部门的推广使用提供资金支持,甚至还可以反馈于高校的教学、科研部门。

由此可见,低碳后勤的实施不仅能提高后勤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后勤的现代化,而且可以有效的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给后勤部门带来的压力和挑战,甚至能通过知识溢出、技术溢出等方式助推整个社会有效化解气候危机。然而,好的设计不会自动实现。那种认为“低碳后勤只是后勤部门的事”的观点也不足取,就像头痛不能只是医头一样。我们应该将后勤部门置于该物种存续的这一后勤生态系统中,基于优势视角去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并从后勤部门与其他生物成分如消费者(高校、师生)、供应商和非生物成分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科技环境等的互动关系出发(见图1),构建一种新型的低碳后勤实践模式。

当我们在后勤生态系统的语境下再来讨论低碳后勤的实现路径时,我们得到的将是一个横向上由后勤部门向后勤供应商、后勤消费者两端延伸,纵向上由原来的产品使用向“采购-物流-产品使用-无害化处理”这一完整的后勤生命周期扩展、由原来的高校后勤这一微观系统向后勤产业这一中观系统和包含环境在内的后勤生态系统这一宏观系统扩散的整体解决方案。这套整体解决方案要生效,须以“四个低碳化”为主要抓手,即:认知低碳化、资源低碳化、技术低碳化和管理低碳化。

第一,认知低碳化。研究表明,越是了解和关注气候变化的公众,其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意愿越强烈[3]。因此,加强气候变化和低碳后勤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后勤参与人员的认知水平势必先行。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后勤参与人员不仅包括提供后勤服务的后勤员工,更包括后勤服务的最终消费者,尤其是高校师生。通过提高高校师生的低碳认知、引导他们选择低碳消费模式,不仅可以倒逼后勤部门加快“低碳后勤”建设步伐,而且将为低碳后勤的健康发展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源源不断的智慧支持。为了增强宣传教育的有效性,除了采取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以外,更需要发挥学生组织中“科学商店”、绿色环保协会等专业化、非官方公益组织的作用,注重其切身体验并“以学生影响学生”。

第二,资源低碳化。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后勤设备落后且更新慢,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石油、天然气等高碳资源所占比重大,短期内难以有较大改观,从而掣肘了低碳后勤的发展。纵观欧美高校的发展史,类此问题并不鲜见。然而,近年来,以斯坦福大学为首的美国高校纷纷加强了能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并逐步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替代天然气进行发电[4],从而优化了后勤能源消费结构,实现了“高碳后勤”向“低碳后勤”的华丽转型。有鉴于此,高校后勤部门应因地、因时制宜,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下,逐步扩大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在高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并探索建立新能源互补机制,逐步实现高校能源消费结构的“去碳化”。譬如,充分发挥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光伏制造大国的优势,通过校友众筹的方式,有序地在高校里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光伏电站产生的发电量除了学校自用以外,还可以将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所得资金要么用于支持后勤设备的更新换代,要么用于支持高碳资源的清洁化利用。

第三,技术低碳化。低碳技术的研发和使用是低碳后勤建设的命门之所在。虽然后勤部门并不具备技术研发的资金和人才,然而,由于它恰好位于高校这一技术研发高地之中,因此可以发挥其“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比较优势,和高校科研部门通力合作。其中,科研部门重点开展高碳能源去碳化技术(如洁净煤技术)、节水节电技术、制冷制热能量储存技术(将制冷时的热量储存起来,待制热时释放,反之亦然)、适宜个体和单机使用的碳排放量监测技术等低碳技术的研发(最终产品表现为“碳排放APP”等),而后勤部门则为科研部门的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平台并提供专业化服务。作为回报,后勤部门将获得这类低碳技术的优先使用权并分享一定比例的成果转化收益。除此之外,后勤部门还应充分发挥后勤协会的作用,逐步建立高校间低碳技术转移和共享机制,最终实现后勤技术的低碳化。

第四,管理低碳化。低碳后勤倡导的是一种全生命周期的后勤管理,即:将低碳高效的管理理念贯穿于“采购-物流-产品使用-废弃物处理”全过程中[5]。具体而言,在采购环节,应优先将那些具有环保标志的低碳产品纳入后勤采购清单,实现采购低碳化。在物流环节,通过管理流程再造,尽量减少作业程序、优化运输线路、降低包装材料消耗率,实现物流低碳化。在产品使用环节,一方面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对一切后勤物质进行实时的精细化监管,从而使得资源高效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实施水电定额管理等制度,逐步树立后勤消费者“资源是大家的”“谁使用谁付费”的低碳意识,养成低碳消费的生活方式。在废弃物处理阶段,通过采用废物处理技术和实施分类管理等先进制度,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需要指出的是,后勤部门在实施这一系列“无缝隙管理”时,依靠的是智能化的后勤管理系统,而不是传统的有纸化办公。唯有如此,管理的低碳化方能成其所是。

参考文献:

[1]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Greenhouse Gas Bulletin:The State of Greenhouse Gases in the Atmosphere Based on Global Observations through 2014[R]. http://www.wmo.int/pages/prog/arep/gaw/ghg/GHGbulletin.html,2015-11-09/2016-01-11.

[2]Y.Mulugetta, F. Urban. Deliberating on low carbon development [J].Energy Policy,2010,38(12):7546-7549.

[3]谢宏佐,陈涛.中国公众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国内网民3489份的调查问卷[J].中国软科学,2012(3):79-92.

[4]刘华东,滕华忠,刘新田等.美国高校的校园规划建设与后勤管理拾掇[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61-63.

[5]吴通苗.“生态文明”视野下高校生态后勤建设探讨[J].高校后勤研究,2012(3):75-76.

(责任编辑:张宝岭)

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软科学研究项目。

猜你喜欢

后勤部门碳化后勤
碳化对飞灰稳定化加药量测评的影响
后勤服务
林业事业单位后勤管理工作的革新分析
新形势下煤矿后勤政工队伍的建设探析
以人为本推进后勤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势下完善军队后勤管理体系的思考
“强力后勤”入职记
后勤服务
9608聚合物防水防腐涂料在混凝土防碳化处理中的应用
大型筛板碳化塔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