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操作活动经验的“根”扎得更深
2016-11-04刘艳
刘艳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是系统地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模式完全是为了应试教育的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后,如果不及时复习与温故,就会容易忘记.如果开展数学操作活动,则可以解决容易忘记的问题.数学操作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知识,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一、开展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经验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理论教学,虽然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学生很难将知识记在脑海里.如果学生不能及时复习,就会很快将教师教给的知识遗忘掉.这使理论教学的处境变得十分尴尬.此时,引进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能够解决掉这个问题,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例如,在讲“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教师要让学生动手实践,自己去理解什么是等边三角形,首先从字面理解,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再根据等腰三角形推断出等边三角形是有两个底角相等的.通过层层实验和推测,得出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三边相等的三角形,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这样的数学实验过程,让学生深刻理解等边三角形的条件,等边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和判定定理,使等边三角形的知识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印象.
二、探究知识过程,在动手操作中培养探究精神
教师的理论教学,通常只能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结论是这样的,而很难让学生了解到更深的层次,结论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而不是另外一种结果.在数学实验操作中,学生能见识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学生从这些学习方式中选出适合自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逻辑思考.在教给学生关于等边三角形的知识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画出等边三角形,或者用剪刀剪出等边三角形等.教师在学生动手期间,可以提出各种疑问,让学生在操作的同时,思考问题.比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知道什么是等腰三角形,那么什么是等边三角形呢?让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或许有错有对,但教师要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接着提出问题:怎么样才能画出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有哪些性质?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能让学生对于等边三角形的知识达到深化,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数学逻辑的思维能力.
三、操作中猜想,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容易让学生对其失去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很难将这些复杂的知识具体化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伸手将这些理论拿来,理解起来却有相当难度.如果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猜测,然后得到数学知识的结论,虽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可以收获到不一样的果实.例如,在探讨“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时,教师可以从“腰”与“边”进行思维发散,得出关于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之间的区别.这样虽然耗时较长,但是能够让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思考能力得到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假使,一道题目在教师的教导下,学生完成了,可变了一种提问方式,学生就有可能对其失去思考能力.如果这样,学习数学还有什么意义?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完成自己所猜测的结论,从实验中得到答案,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开展数学实验,在动手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
数学教学习惯于讲例题、做练习,但是数学教学不只是将各种题目运用公式转化为答案这样简单的步骤而已,而是要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学生一旦喜欢上数学,就会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经验.实践证明,开展数学实验,既能够把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数学实验,能够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在数学实验中,学生会遇到各种挫折,教师要把学生在数学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错误告诉他们,让学生知道原来自己在实验中做错了这么多.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做出的结果,要将学生的错误指出来,同时还要教导学生如何分析错误,如何解决错误.师生共同合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总之,开展数学操作活动,能够让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起来,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对于枯燥的数字、符号、公式产生兴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