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高法诉服大厅来了志愿专家

2016-11-03闫帅

民主与法制 2016年23期
关键词:咨询中心最高法院志愿

闫帅

2016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和中国法学会中国法律咨询中心签订了《选聘诉讼服务志愿专家协议书》,并举行了向首批22名志愿专家颁发聘书的仪式。仪式现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副院长景汉朝,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副会长张鸣起,亲自为首批22名志愿专家颁发聘书。

2014年8月,为促进司法公正,提高诉讼服务水平,依靠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受最高人民法院的委托,中国法律咨询中心启动了在最高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为全国各地来访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的服务。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到目前为止,法律咨询中心共组织志愿专家576人次,接待来访群众2542人次,咨询案件达2782件。社会第三方专家提供的咨询服务,得到了来访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认可。

严谨高效的团队管理

最高法院涉诉信访案件,往往经过三级法院裁判,案件周期长、案情复杂,矛盾长期积压。如何选聘志愿专家、安排轮值以及做好沟通协调和服务,是为来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的基础和首要任务。

中国法律咨询中心旨在组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热心公益且能长期坚持、专业素质强的志愿专家队伍。在人才来源上,一方面,志愿专家人选由中国法学会研究部、会员部、信息部和北京市法学会以及法学院校推荐产生;另一方面,主动与各大高校和律师事务所进行联系接洽,动员法学专家和律师参与诉服工作。选拔标准上,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志愿专家选聘考核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法学专家须具备博士学位,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律师要求具有较高专业水平、行业声誉和五年以上执业经验。选拔程序上,又分为推荐、申请、审核、备案四道程序。经过层层选拔,目前志愿专家队伍人数稳定在86人,包括法学专家33名、资深律师53名,其中有不少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著名院校法学院的中青年法学专家。

对志愿专家人才的合理分配,也是促使咨询服务高效开展的基础。目前,法律咨询中心创建了“最高法院诉讼服务法学专家数据库”和“最高法院诉讼服务律师数据库”,按专家研究领域和职业领域交叉安排值班,尽可能做到对民事、刑事、行政、执行和国家赔偿等各类案件的全覆盖,确保来访群众能得到专业对口的法律咨询。

增强志愿专家问的沟通交流,才能促进工作提质增效。由于通信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如今线上交流成为大势所趋。法律咨询中心创建了“最高法院诉服志愿专家”微信群,负责共享诉讼服务的注意事项、值班安排、工作动态等信息。方便志愿专家进行即时交流沟通案件接谈情况,交流工作心得、成果和经验,做到信息及时发布。而在线下,则通过座谈会、研讨会和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当面沟通、解决存在的问题,增强队伍的凝聚力。

通过严谨程序选拔专家队伍,通过合理安排配置专家资源,再通过线上线下交流接受专家反馈,强有力地推进了最高法院志愿专家诉讼服务平台的建设。一方面让群众享受到了专业权威的法律咨询服务,另一方面也让志愿专家认识到了这个平台的特殊性和重要价值,使其坚守在岗位上,并始终保持工作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

根据最高法院组织的全国万件涉诉信访案件评查结果,错案占比2.8%,瑕疵案件占比17.75%,无瑕疵、错误的是大头约占80%。针对涉诉信访案件经常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为了更有效地化解矛盾,中国法律咨询中心在建章立制的基础上又创新出多个机制,例如“分类化解”机制和“存疑案件的专家评议”机制,确保诉服工作高效进行。

建立“案件分类化解”机制,力求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法律咨询中心根据情况将咨询案件分为五类,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一是因信访材料不齐备或证据不足、申诉信访理由不能成立的案件;二是原裁定无误、司法救济程序终结、建议息诉的案件;三是诉讼程序存在瑕疵的案件;四是诉求具有一定合理性,但通过法律途径难以解决,因生活困难建议申请司法救助的案件;五是裁决存疑的案件。

对于案件材料不齐备或证据不足、申诉信访理由不能成立的案件,中心会向当事人解释清楚规定,并提出建议,引导其理性表达诉求,防止矛盾升级;对于原裁决无误、建议息诉的案件,中心派专家耐心疏解当事人情绪,签订服判息诉确认书;对于那些诉讼程序存在瑕疵或诉求具有一定合理性,但通过法律途径难以解决的案件,经当事人和志愿专家提出申请,由法律咨询中心向最高法院出具法律建议书。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许尚豪接待辽宁访民梁某,得知其因工伤造成身体残疾并被单位辞退,无法经过诉讼获得赔偿,造成生活困难,法律咨询中心向最高法院提交了救助建议,成功启动了对梁某的救助程序。

而面对裁决存疑的案件,法律咨询中心会启动新的机制来发挥诉讼监督作用,即“存疑案件专家评议”机制。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探索,目前的工作流程主要为以下几步:首先由志愿专家发现存疑案件、得出初步结论;其次将案件材料移交给法律咨询中心;接下来,如研究发现案件确有问题,中心会组织两名以上专家背对背研究并撰写书面意见;第三,中心也会同时召开专家研讨会,集中评议案件;最后汇总专家意见,向最高法院正式报送“存疑案件申报建议书”。其中,内容包括案件基本事实、当事人申诉理由、争议焦点、志愿专家及法律咨询中心意见、案件结论、证据资料目录、相关法律规定等共计15项内容,涵盖了案件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和专家观点在内的案件评价内容,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机制启动后的两年中,中心对吉林高某贪污案、吉林某企业商标侵权案、河北宋某强奸案等存疑案件进行了深入研究,还针对北京董某流氓罪案向最高法院报送了存疑案件申报建议表。

信息化管理为化解涉诉信访提供智库支持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建设,法律咨询中心共处理咨询案件2782件,其中民事案件1375件、刑事案件769件、行政案件417件、执行案件135件、国家赔偿案件86件。在大数据视角下,这些积累下来的工作记录和案件信息,都是值得在日后被反复利用的重要资源。

法律咨询中心建立了信息齐备且便于查询的案件信息记录制度,设计并启用了“最高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志愿专家工作记录表”。目前该记录表有七大类,共计17个统计项,涵盖案号、信访类型、申诉信访理由和诉求、志愿专家结论和办理建议等在内的案件信息,汇集了大量涉诉信访案件的第一手信息和数据。

在数据积累之上,法律咨询中心与负责国内司法数据观察和分析的信息技术团队进行合作,实现咨询案件的全数据分析,旨在建立起“最高法院诉讼服务志愿专家案件信息系统”,力求及时、全面、准确地采集反映涉诉信访案件的各类信息,便捷、高效、智能地提取生成统计数据,以信息技术手段助力来访案件的数据研究。

在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法律咨询中心将分析的结果交由专家进行整合,形成课题成果。这些课题将重点研究最高法院涉诉信访案件的类型、特点、成因和化解对策,试图探索出一条社会力量参与化解涉诉信访案件的有效途径,寻求构建多元、高效、可持续的诉讼服务模式,为最高法院和中央有关部门决策时参考。

这些海量的一手资料被数据化、结构化,通过专业技术团队的分析与法学专家的整合研究,最终将会为未来中国法律咨询中心乃至整个法律咨询行业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经过近两年的尝试和努力,目前咨询群众基本能做到理性表达诉求,诉讼服务大厅内的秩序也明显好转,最高人民法院多次专门致信表示感谢。

实践证明,由中国法学会法律咨询中心创建的诉讼服务志愿专家工作模式,是完善社会第三方参与司法服务的有效方式。下一步,法律咨询中心将向地方法学会积极推广这一模式,吸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律师参与到诉讼服务工作中来。中国法学会领导也多次表示,法律咨询中心要一如既往,不懈努力,力争把这一项工作做好、做实、做出成效。

猜你喜欢

咨询中心最高法院志愿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军事科学院战略评估咨询中心简介
我志愿……
汽车维修技师咨询中心
加拿大最高法院的法律解释:普通法方法的胜利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徐州市工程咨询中心
江蘇省工程咨询中心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