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领导决策失误问责机制的思考
2016-11-03何侃
何侃
[关键词]领导决策失误;问责机制;解决方法
决策是领导职能的主要内容,是领导活动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是各项工作运行的起点。决策失误是指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由于主观的疏忽,或领导水平不高,或者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导致决策的错误、延误或未能有效执行,从而带来经济上的损失或社会负面效应等不良的后果。确保决策科学,预防决策失误,是领导工作的永恒追求。造成决策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决策失误问责机制的不完善是导致领导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强化领导责任、减少决策失误、及时纠正错误决策和挽回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不久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对增强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和党政干部的监管提出了新要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制度遵循。《条例》的印发施行,释放出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是唤醒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的重要制度创新,是强化问责、严肃追责的重要制度利器,标志着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笼子越扎越紧。《条例》对“谁来问责、对谁问责、什么情形要问责、如何问责”等具体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让问责工作“有章可循”,为各级党组织强化问责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在新形势下构建决策失误问责机制指明了方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只有使问责严起来,才能发挥“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震慑效果,以强力问责倒逼责任落实。提高领导决策水平,构建决策失误问责机制,已经成为当前最具时代意义的课题之一。
一、强化正确导向,健全和完善决策评价监督机制
好的决策评价监督机制,可以对领导决策行为产生好的导向作用,并促进正确的决策理念、良好的决策习惯的形成,从而形成正确的决策。反正,则会对领导决策行为产生不好的导向,促进错误的决策理念、不良的决策习惯的形成,从而造成决策失误。强化决策评价监督机制,要确立新的评价标准,在坚持运用价值评价标准和事实评价标准的同时,引入制度评价标准和程序评价标准,减少和防止决策的随意性;要延长评价监督过程,使领导决策的评价监督不仅注重决策实施结果,更要贯穿于领导决策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要健全评价监督机构,积极推进问责主体多元化,重点加强人大和司法机关问责,强化以公众为主导的外部问责机制,尽可能克服问责主体单一的局限性;增强评价监督权威,使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误必追究”的观念,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
二、坚持以民为本,健全和完善决策吸纳民意机制
决策吸纳民意机制之所以必要,是现代权力授受关系决定的。各级各类领导机关的权力,包括决策权力归根结底是人民授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表现在决策权力的应用上,必须保证民意的充分表达和充分吸纳。决策吸纳民意机制是否健全和完善,直接关系到决策的正确与否。要通过建议提案的办理更多地吸纳民意,更好地改进工作。如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得不到采纳,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就很难真正得到发挥。为此,要有序公开涉及公共利益、公众权益的建议和提案复文,更好回应群众关切;创新办理形式,在可能的情况下由主办部门当面反馈办理情况,答复建议提案要有针对性,避免空洞的“官样文章”;要安排基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到党政部门走访交流;要强化考核,使办理建议提案成为改进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抓手,使多元化社会中的合理利益诉求,通过正当、规范的渠道吸纳到领导决策过程中,供决策者参考借鉴。
三、鼓励社会参与,健全和完善决策公正公开机制
针对过去以部门利益行使决策权比较严重的问题,亟须健全和完善决策公正公开机制。决策的过程就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需要多方的社会有效参与。应采取切实措施,促进领导决策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使各项决策真正走上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良性循环轨道。要建立健全决策项目预告和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凡属重大事项都应力求组织广大群众讨论,充分听取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意见,把不同阶层的利益要求反映上来,同时让群众及时了解决策情况,便于群众的监督。领导干部在决策中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沟通作用,从而建立起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要建立健全听证会制度。听证会制度所倡导的是一种现代民主精神,公正性是其得以推行的核心理念。要尽快建立健全在社会各阶层、各个利益群体广泛参与基础上的听证会制度,凡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重大调整和需要决策的重大项目要提前向社会公告,让人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要建立健全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充分发挥具有专业背景的咨询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在决策中的作用,这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
四、实现权责一体,健全和完善决策利益奖惩机制
“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权力和责任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只享有决策权力,而不必承担相应的决策责任,就难以审慎地运用决策权力,自然就难以防止和避免决策失误。健全和完善科学的决策利益奖惩机制,必须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制定责任认定规则。对于领导决策失误的责任,应该根据决策性质、过错大小和损失程度予以相应的追究。要完善责任追究程序,把责任追究的过程和结果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避免暗箱操作,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必须建立正确合理的决策激励机制。由于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是一种事后的监督机制,一旦发生其影响已难以挽回。因此,要使决策者真正努力避免决策失误,还应强化激励机制,从积极方面引导决策者尽可能实现决策科学化的目标。
五、形成逆向保障,健全和完善决策失误纠错机制
问责追责之要,在于公信力与执行力的比翼齐飞。责不在于重,而在于必行。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作为决策失误后的补救性机制,对于防止或减少因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决策是领导活动中最重要也最复杂的工作,影响其正确性的主客观因素很多。作为决策者来讲应当力求每一项决策特别是重大决策的正确性,从制度机制上来讲则需要建立一种逆向保障机制,也就是说,一项决策在执行中一旦被发现不符合实际就应当得到及时修正,一旦发现严重失误就应当得到及时中止和纠正,从而把决策失误可能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对于政治系统和社会系统而言,决策问责与纠错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但多年来我国的决策问责与纠错机制却不完善,问责与纠错迟迟没有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为此,要健全决策跟踪和反馈机制,一项决策做出后,对其实施过程要进行跟踪检查和信息反馈,以便及时发现失误,采取措施加以纠正。要建立决策失误纠错改正责任制,明确纠错改正的责任主体,落实纠错改正的责任。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形成决策失误纠错改正的制度环境。
(编辑/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