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意

2016-11-03

当代贵州 2016年30期
关键词:制高点主题思想美感

文章的三意,即指文章的立意、意境和意象。立意求高、求深、求新;意境求形真、情浓、理明;意象求奇、求巧、求绝。

文章的三意,即指文章的立意、意境和意象。

立意就是文章的主题,即文章的“主题思想”,它决定文章的成败。因为信息、知识都会过时,而思想之树是常青的。

文章的立意有三个要求:第一是站得要高。高瞻远瞩,能把读者领到一个制高点上。如我1998年发表《大无大有周恩来》,尽管快20年过去了,但几乎每年一月份总理去世的纪念日都有刊物拿出来转载。这是因为文中提出了一个思想——总理的“六个无”,把对周总理品质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这就是文章的制高点。

第二是挖掘要深,这个深就是指透过表面看到更深一层,帮读者发现新的内容。我经常讲写文章就是从无到有,《赤壁赋》很有名,就是因为它通过有形的自然景物领悟到无形的人生。

第三是角度要新。我们知道新闻工作者讲角度,其实作家也讲角度。比如一部小说从哪里构思。最近我在写“人文古树”的系列,我们爱树,但是有多少人关注过树的人文价值。在福建三明有一片森林——格氏栲国家森林公园,为什么叫格氏栲呢?是100年前一个叫格瑞米的英国传教士发现了它,全世界成片树林只有两片,一个在巴西600亩,一个在中国2500亩。传教士在中国办过学校,办过医院,但我们很少知道他还发现和保护了稀有树木,这是一个全新的角度。

“立意”的要求就是高、深、新。高,是要有制高点,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深,是讲穿透力,透过表面看里面。新,就是角度新,说新话。

立意解决主题思想问题,意境解决美感问题。

文章的意境有三个层次。一是形境,是描述美。二是情境,抒情美。三是理境,哲理美。三境具全,文章才有美感。

描写的美,是一种绘画的美。画家画静物,一个石膏模或水果,画出了静物的美,主要解决空间位置的构图和颜色,是冷静的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自己不说心情如何,但惆怅之感跃然纸上。

抒情的美,就是把心里的东西说出来,与读者共鸣。用什么来共鸣呢?用一种大家通用的感情,如民族情、父爱、母爱、情爱之类的感情。如鲁迅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有一种深沉的、悲壮的感情。

第三层的美感是哲理美,靠的是概念、逻辑推出来的,你不得不相信。相对论很复杂,但爱因斯坦用一个公式就说清了。E=mc?,很简洁。文学创作也是这样,你能从形象上升到理性,抽象出一种理,这种力量就不得了,理性的美。

美的部分讲完了,下面讲意象。意象进入到另一个层次,文章的技巧层面。

意象就是最能体现文章立意的形象,是一种象征,是借以还魂的躯壳,是诗化了的典型,是文章意境的定格。文学是形象艺术。一切艺术都讲形象,并运用形象。意象是形象的抽象运用,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先象后意,另一类是先意后象。

“先象”是先看到形象,从形象联想到道理,是从形象出发的灵感思维。比如我收入中学课本的《觅渡,觅渡,渡何处》,是我去常州参观瞿秋白纪念馆,碰见几个戴红领巾的小学生在打扫卫生,我问孩子们是哪里的?当地人说是旁边一个叫“觅渡小学”的。这个名字让我想到瞿秋白一生都在觅渡,都在寻找人生的渡口,这就是文章的主题。找到主题后用什么来落实呢?就用这个“觅渡”的意象来落实,这叫先象后意。

第二类叫先意后象,先有主题思想再去找那个具体的“象”。建党80周年的时候,我特别想写一篇文章,说说中国共产党是怎么走过来的。一天我在报纸看到说南湖的红船已经修复接待游客了。这就是“象”,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党代会就是在这个船上开的。我立即去浙江南湖采访,写了《一个大党和一条小船》这篇文章。这么小的一条船上有12个代表,到建党80周年的时候全国已经有6500万党员。文章一共2600字,提到了46个船字,这就是利用“船”的意象,是先意后象。

刚才讲了立意求高、求深、求新;意境是求形真、情浓、理明,造成一种美的境界,那么意象就是:求奇、求巧、求绝。(责任编辑/张立人)

猜你喜欢

制高点主题思想美感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高职院校枢纽型学生社团精品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自然美感的桌子
紧扣细节文字,着眼文章“分歧”
论电影《建党伟业》的主题思想和叙事结构